也聊佩尼大姐的博文
文章来源: 西安游子2022-11-12 10:21:52

今儿我偶尔有闲,看到文学城一位叫“柳和小”的文友挺佩尼大姐的文章,小有触动,故我也想谈谈我对珮尼及其文章经历的看法。

柳文友火力全开,其文章犀利尖刻,看得出写作者写文老道,又正值壮年。我很欣喜文城出现新的声音,年轻些的声音。。。文如其人文为心声,这是我们大家在文城写东西抒发自己的基本初衷吧。于我是,于柳文友是,于佩妮大姐是。。。

我想说三点:

一是:佩尼大姐写的有关她做清洁妇工作时,上门服务的工作状态及工作地的美国家庭的状况让我心生触动,很有同感,且真心佩服大姐克服困难勇敢地面对各种环境并努力工作的勇气。

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家庭护理员。我英文可以,所以我做的是美国护理公司护理红兰卡病人的工作。准备说,我所在的镇子哪家老人摔了骨折了,伤好出院后的两周里,我去帮助他们做些家庭护理服务:如洗衣服,搀扶或推轮椅散步,帮忙洗澡,简单清洁家庭卫生等等。我遇到过各种本地美国人家,大部分挺好,少部分恶略。如有想你在他家的三小时里,烧出一家三口一周的饭的,有些想你做女仆,即使她看病不在家,你也得给她家洗碗拖地的。。。但总归,都是病人家,都是需要实际帮助的病人,工作环境能怎样呢。如有一阵,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一两周内学习了四种洗衣机及烘干机的使用方法。我坐公车去寻觅新的病人家时,都有害怕敲门或按门铃,谁知道这新的一家是满屋充斥着尿骚味,还是父子不睦,当着护理员的面大吵特吵,或是有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一个呆傻整天坐着,另一个人到中年不想上班干活,整天谋着父母那点东西,连偷带骗。。。当我意识到这种短期病人不好做,我就辞掉了那份工。。。其前后存续了大约一年。。。故而我甚至佩尼大姐被清洁公司派工,做驻家清洁工的难处。。。而且她都尽力化解,以能持续工作为重。。。比起在中国境遇,在美工作的落差之大,让人难受。。。难受也得做下去,人需要生存啊。。。我觉得城中网友,没有设身处地思考一下大姐的处境和努力。。。我们华裔到美国来,特别是中年人,是用个人力量要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制度环境,孤军奋战,不被饿死碾轧死,保持住自己的身心平衡都相当不易。每个人的生存史,都是血泪史。在同族人社区,用语言霸凌别人,又绝不帮忙,是懦弱者。。。

二是。我个人也在读佩尼时检讨自己。我自己有过的一些鄙视链。中国就有鄙视链,工农兵学商。到美早的小视到美晚的。靠读博士立足的瞧不起读文科做职员的。在国内做干部的小视农民小商业者。但到了美国,一切归零。大家都在美国人土地上,美国白人主流社会里l讨饭吃,求生存求发展。同族相帮才对。但我一开始也鄙视。如我瞧不起做按摩的,瞧不起绿卡婚姻的,但人若勤劳肯干,一心为前途为孩子,其实也是美国生活不易(在中国更没前途)造成的。如我在刚来纽约时,我读家庭护理员资格证时认识了几个福建姐妹。

有几位和我还来往了几年。但后来当我们两家搬到一个公寓合租时,就有了矛盾。原因是我有些看不惯她们来往的姐妹。如其姐妹有些是黑着身份做按摩院工作的,有时会请美国人男友一起聚会,或其女友带着美国老先生一同来,应该是为了绿卡结的婚。她们私下聊的也都是些怎样让美国男友老公给自己办孩子来美给自己买房子这些事。且后来做按摩的一位姐姐要跟我们同住。。。我很不喜欢。。。后来我就离开那里自己家单住了。。。

我意思是回想起她们作为个人,人其实不错。其命运不好,如读书只读到小学三年级,早婚早离异,做过很艰苦的工作等等,但因着婚姻绿卡来美国,因着勤劳肯干,努力给自己给孩子创出一片天地。从个体上说,她们是好母亲好姐妹。只是我因为一些成见,不习惯她们的说话做派。。。作为她们,又能怎样呢?美国这样一个纯商业社会,不工作就得饿死。人到中年,没文化没学历没背景,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就得杀出一条血路。。。否则呢。纽约法拉盛今年跳楼自杀的几位。也有亲人朋友的吧,帮得到吗。
三是文学城退休的网友们,能不能找着做点儿帮助华人社区的有益的实事。(除了在网上喷八十几岁尚每日笔耕不辍的经历坎坷的佩尼大姐)。大家能不能发挥一下移民国外多年的优势,帮一帮后来者。如在华策会,亚洲人平等会等华人机构做做义工。为新移民,新移民的孩子们,那些很艰苦地努力适应这一片新天地的同袍同族干点儿实事。我这想法是看了纽约时报一篇有关两个华人互助的故事而来的。那故事是这样的:纽约曼哈顿华埠某庇护所有两个华人,处久了成了朋友。一个是老移民,童年即来美,做过移民局审核官,后因贪污敲诈(如他在肯尼迪机场小黑屋审嫌疑人时,跟那人要几千美金的费用用以不查他的行李状况或身份状况,)后被抓坐牢若干年,失业失婚失去朋友圈。住进庇护所混日子。另一男子是福建偷渡客,落地美国二十几年全在餐馆打黑工,寄钱回国养家。年纪大了,有重病流离失所住庇护所。一人爱说爱指挥,一人静默好听众。前者发现后者对美国对纽约一无所知,且他的情况应能申请身份。于是为时一年,老移民带着老黑工看遍纽约各展览馆博物馆。当他带着老黑工看康尼岛海洋博物馆时,老黑工露出孩子般的笑容。。。。老移民觉得他值了。。。他认为人人皆可享受的纽约客便利,还有老黑工这样没文化没语言没背景没人指点的同胞从未涉足。。。结尾是,老黑工终于在老移民帮助下拿到身份,帮来了妻子孩子,老黑工癌症扩散,去世了。而老移民也在帮人助人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他离开庇护所,再找工作再找正常生活了。。。

这故事能给文城的网友们一点启示吗?
我就贡献三点想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