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照片《小平您好》
文章来源: 鲁迅九2019-10-04 12:58:39

【编者按语:我们大家都很熟知那张《小平您好》的照片。我也非常喜欢那张照片。 我就用一篇来自于网上的文章来讲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篇文章经过我的删减、改写。《人民日报》记者王东就是这张照片的拍摄者。】

198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 北京对于举行国庆大典这样重大活动,都设立有专门的总指挥部,对北京所有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队伍有严格的统一要求。根据当时的规定,参加国庆游行的人员除了花束、彩带外,其它东西一律不准携带。国庆游行队伍呼喊的口号,要按照官方发布的统一口号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背。

然而,国庆游行那天,却出现了一个“违反纪律”的现象。 参加游行活动的一群北京大学学生觉得只呼喊口号、挥舞花束,不能表达他们对国家从文革阴影中恢复的激动心情。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条横幅。 有人提议写“邓小平万岁”,立刻就被否定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搞个人崇拜!”有人说:“要不就问声好吧?”大家觉得有理,就行动起来。 其中一名叫郭庆滨的学生取来了做花用的绿纸。同宿舍书法较好的常生用布头蘸着墨汁写下“小邓同志你好”。旁边宿舍的毛小洪主动贡献出自己的新床单做衬底,把绿纸用订书机订在上面。但最后发现床单不够长,只能订4个字。宿舍里的郭庆滨、赵宝晨建议去掉“同志”二字,把“你”换为“您”。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就这样,横幅最后变成了“小平您好”。 游行时,这几位学生把标语藏在衣服里,躲过了检查。

这时,王东已在天安门城楼下架好了器材,将一个1,000毫米的长镜头对准了主席台,捕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写;又在脖子上挂了一台装了标准头的莱卡M3,拍摄群众场面。 突然,他发现游行的人群骚动起来,在“改革开放”、“2000年翻两番”等中规中矩的横幅中间,突然出现了一条“小平您好”的标语。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正举着横幅,欢呼跳跃着通过观礼台。他立马拿出相机,“咔嚓”两下将画面定格。 横幅从出现到消失只有几秒钟,许多记者与之失之交臂。

当天报社夜班,《人民日报》一版编辑拿起这幅照片,又放下来。四版(国庆摄影专版)编辑也把这张照片挑了出来,想了想,也放了回去了,一时还拿不定主意。人民日报编委保育钧分管二版,一眼就看上了这张照片。

保育钧问:“新华社有没有发这张照片?”

王东回答:“没有。”

“这就怪了。”保育钧说,“这么如实反映群众情绪的好照片怎么不发?”

据王东回忆,保育钧最后拍板:“就用这张!” 第二天《人民日报》刊出后,这张《小平您好》的照片就开始出现在国内外各大报刊上,很快传遍了全世界。

照片发表后,王东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他们在信中讲述自己在十年文革中遭受的政治迫害,又感叹邓小平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一位浙江的农民还请求王东送他一幅《小平您好》的大照片,他要悬挂在家里的中堂上。 就这样,《小平您好》成为一幅“忠实记录历史”的经典照片,王东因它获奖无数。2000年时,北京中华世纪坛还据此做成了浮雕。 据说,邓小平生前非常喜欢这幅照片。

从《小平您好》照片上看,天安门广场一片欢腾,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兴奋之中。 后来有评论者称:“小平您好”四个字,浓缩了中国人民深厚而真挚的感情,“就像对家人、对亲朋、对好友的问候,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 但,最初当王东拍下这张照片时,以及编辑在选择照片时,或许都不会想到有这样的价值。 无论如何,这张照片已成为现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影像之一,融入了后来的人们对那个逝去时代的记忆。 这张照片也改变了王东的命运,图片发表后的第二年,他即被评为《人民日报》主任记者,一直到1994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