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园林漂洋来
文章来源: 唐山故乡2021-06-08 17:00:10

姑苏园林漂洋来

诗情画意流芳园

 

美国铁路大王亨利-亨廷顿(1850-1927)和他的妻子阿拉贝拉于1919年签署文件,捐赠他们位于加利福利亚州圣马力若市(San Marino)的冬季庄园和多年收集的艺术珍品、文物典藏,作为对社会的回馈和对世人的慈爱。在这片207 英亩(约83公倾或1250亩)的土地上,集中了16个园区和馆区。其中的图书馆、艺术博物馆、植物园三者俱是闻名遐迩,任何一个都是世界级的瑰宝。亨廷顿图书馆虽然名称平凡,但却是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只向博士研究生以上的学者开放,概因其收藏皆为文艺复兴后的孤本珍品,包括十六世纪的中国地图和永乐大典二册。所以亨廷顿庄园今天的正式名称是 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Museum, and Botanical Garden. 好像有点长并且绕人。

在亨廷顿庄园现有的16个园区中,占地12英亩(约73亩)的中国园(Chinese Garden,中文名流芳园)只是其中之一。1999年亨廷顿图书馆的董事潘纳克先生 (Peter Paankker)辞世,在遗嘱中留下1000万美元指名用于造中国园,开始了园林建设的正式构想。同年,亨廷顿方面与中国苏州园林建筑设计院签订了合同,聘请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的陈劲为总设计师,负责总体规划和设计。亨廷顿“中国园”的设计力求全面表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融会江南园林的淡雅和北方皇家园林的气派,并让美国民众领略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

2005年开始一期建设,之后在2013年、2019年又进行了两个工期,迄今已完成三期。在这三个建筑工期中,中国苏州每次派遣50名工匠进行大约为期6个月的建造。共从中国大陆运来200多个集装箱的建筑材料,光是采自无锡的太湖石就有900多吨。所有建筑既要含有中国园林的神韵,又要满足加州抵御8级地震的标准。因此所有建筑都是钢筋水泥土框架,木质外饰。

图一,亨廷顿庄园总图,各类馆、园的位置分布。流芳园(Chinese Garden)位于图中右下角,围绕着一片人工筑堰雍高水位而成的池塘。

 

图二,流芳园的整体布局。

图三, 流芳园大门,谦虚低调,乃大中华的味道。

图四, 曲折的院墙以及隔门一窥,别有洞天。此处景色自不同。

图五,进得园来,怎么有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感觉。左侧为活水轩,右手通向玉茗堂。

图六, 民以食为天,一饱口福之处。活水轩正门,楹联:入口百忧去,一笑大江横。

图七, 饱食之后是否干点正事。补天,这事似乎也太大了。女娲炼五色石36501块,每块12x24x24 丈,每炼一块耗时81天。女娲补天用去36500块,遗留一块。

太湖石在流芳园内随处可见,毕竟运来了900吨嘛。太湖石在西方被称作“中国学者的岩石”,猛一接触还摸不着头脑,细想之下确实是描述准确。

图八 映芳湖,大多数建筑都围绕着此湖。湖边的船舫和清越台。青松、垂柳和睡莲,浓郁的江南味道,久违的故乡风光。

 

图九, 拉近一点看看。园内的植物都有寓意,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象征了四季。

图十, 映芳湖中的船舫,不波小艇。右侧远处为清越台,近处为池中的独立亭潭(没有正式名称)。类似于杭州西湖三潭映月的造型。

图十一, 船舫侧面和三孔玉带桥(没有正式名称)。

图十二, 不波小艇内部,这个名称起得有点拘谨寒酸,至少不够豪放大气。建议伏波舟。

 

图十三, 清越台。楹联:春望逍遥出画堂,闲梅遮柳不胜芳。

图十四,清越台内。我不知园内建筑的命名规则,但似乎感觉有些混乱,又缺乏精确。此类临水而供观赏的亭台应称之为“榭”。园内水面也太小,不足以称之为“湖”,只能称为“池”、“塘”、或者“洼”。

图十五, 由清越台向南(入口方向)望去,左侧为玉茗堂和堂前的平台邀山台,中间掩映在绿树丛后的是活水轩。右前水中为独潭,岸边为太湖石构成的补天。

 

图十五, 由清越台看向东南。三友阁,三孔玉带桥。

图十六, 笔花书房。楹联: 流水可为琴曲听,好山须作画图看。

图十七,三友阁。松竹梅。又见命名混乱,“阁”是有四壁有门有窗,可以形成封闭空间的建筑。只有立柱没有墙壁的建筑通常被称之为“亭”或者“台”;“亭”有顶,而“台”无顶。

图十八, 三孔桥和玉镜台。

 

图十九-图二十一, 上几张依托建筑造型而拍摄的摄影作品,看看视觉效果。

 

图二十二、二十三, 漏窗之后必有景,视觉效果。

图二十四, 上一张未来名家的即兴水彩画。中国园林具有诗的灵魂,画的意境。画为本、诗为体,构成诗情画意。

图二十五, 后门外的功德碑,列出捐款的个人和机构。根据捐款多寡分列6个级别:开创级、翡翠级、红宝石级、珍珠级、 祖母绿级,捐款$25,0000 美元以下者不入流。迄今为止,共收到捐款 $5400 万美元,大部分来源于华人社会。这种碑文在美国社会中很是罕见,文化方面的捐赠往往是无价的,在意的是精神的层面、对文明的尊重和文化的承传。中国的园林更是没有这种牌坊,因为只有达官贵人才会建园林,本质上是私人的后花园,没有向公众开放的意思。今天人们能游览沧浪亭、拙政园、网师园等园林是我们打土豪分田地的结果。

网上宣称“流芳园”一名来源于曹植《洛神赋》中的诗句“步蘅薄而流芳”,深奥、牵强且费解。哪有流芳百世来得一目了然和直截了当。湖南株洲也有一个“流芳园”,纪念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将士。

17世纪时,工业革命前,中国热的东风曾经刮到欧洲,当时在欧洲各国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1979年中美建交,西方世界再次将友好的目光投向中国,造园艺术被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部分介绍到海外。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移植网狮园的殿春簃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明轩成功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在这之后的二十年内,海外陆续建造了大约二十座有规模的中国园林。其中许多有政府部门参与作为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中国地方政府的赠送。下表为海外的一些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海外版

流芳园在这些海外园林中占地面积最大,耗资最多,建设年代最为长久,园龄最为年轻,希望流芳园充分传扬中华文化,不负筹划者和建设者的初心,那么捐款人也就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