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中那个安静的孩子
文章来源: 天凉好秋2021-09-12 09:58:40

(1)

妈妈夹着书本一路小跑地边爬楼梯,边掏钥匙,急切地回家去看分别了一天的女儿。那时候的双职工家庭,每个孩子脖子上都挂着把家门钥匙,放学了自己回家等着爸爸妈妈下班,芳芳也不例外。

小家是筒子楼三层最里面的倒数第二户,妈妈习惯性地从碎花布窗帘的缝隙里往里看,刚刚上一年级的女儿芳芳正一个人坐在床上哭泣。

“孩子怎么了?!”钥匙都顾不上从门上拔下来,妈妈就冲过去抓住芳芳的肩膀上下打量。

“妈妈,我在读你给我买的书,看着看着就哭了。”芳芳抬起头,破涕为笑。妈妈松了口气,这才想起来回头拔下钥匙,关上门。唉,这个容易笑,也容易流泪的孩子。

(2)

“芳芳怎么了!”打开门,女儿正趴在枕头上哭,好伤心的样子。这次手里没有书,是真出问题了!

“我让晓燕姐中毒了!”芳芳抬起头,哭得象个泪人。

“啊?到底怎么回事,快跟妈妈讲!”。

“我放学以后写毛笔字,然后拿着毛笔和装水的瓶子去水管那涮... ...然后晓燕姐过来喝水管里的水... ...然后... ...她捂着肚子说疼... ...然后她就回家了... ..."芳芳泣不成声。

“我赶快去看看!”妈妈也有点慌,赶紧冲出门,朝小燕家跑。

芳芳趴在枕头上,紧张地等着妈妈的脚步。

“起来吧,我见到晓燕了,正活蹦乱跳地在楼下跳皮筋呢,根本没问题!”妈妈笑着推开门,芳芳也终于笑了。

(3)

咦,这孩子怎么没在家呢?本来不大的筒子间,妈妈里屋外屋转了个遍,心开始砰砰跳起来。

现在无法想象那个没有手机,甚至没有家用电话的时代,下班后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家长会多么着急!

“芳芳!你可把妈妈急坏了!”还好,没有花太长时间,妈妈就在后面一座楼的楼洞里看到芳芳正坐在地上跟一个叫月月的女孩在玩嘎啦哈,那时北方小女孩很流行的一种游戏,几块羊骨头加一个小沙包,南方的孩子也许不太知道。

月月在这一片小区是个比较“疯”的女孩,一般家长都不爱让自己的孩子跟她玩,芳芳也从来没有跟她一起玩过,今天这是怎么了?

回来的路上,妈妈才从芳芳嘴里吞吞吐吐地知道,原来是芳芳下了学,月月在楼门口堵住她,把腿一叉,要求芳芳陪她玩一会。芳芳被她的样子吓住了,不敢说不,就跟她到后面她家的楼洞里玩起来。玩了几个回合,芳芳要回家,月月说还想再玩,她就又不敢说不,直到妈妈找到她。

***

今天终于读完了Susan Cain的《安静(Quiet)》,合上书, 脑子里就一连气冒出上面的场景。《Quiet》这本书深刻剖析了如芳芳一样内向敏感的孩子们在这个嘈杂,鼓励外向性格的世界如何生存,如何适应,又如何应该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认可,鼓励和帮助。

如果你在芳芳身上能看到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影子,那说明你或你的孩子很可能也具备了以下内向人的性格:

  • 对周围的事物敏感,虽然表面上也许不象外向的孩子那样爱与人交流,可内心世界其实非常丰富,有很强的同理心;
  • 出了事情,常常把责任揽给自己,痛苦内疚,难以自拔;
  • 害怕社交场合,面对同时涌过来的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信息会产生焦虑,不知从何入手,必须花时间捋出头绪,做好充分准备后才会放松下来;
  • 害怕冲突,不愿与人产生矛盾,面对挑衅往往会采取躲闪,沉默,或妥协的方式。

书的作者Susan通过十几年的研究,追踪采访了很多内向性格的人,发现在当今这个追求物质和成功的时代,外向健谈,善于表现,喜好社交是人们推崇和期盼的主流性格,那些内向敏感,不善言谈,害怕冲突的人在学校和工作场所往往会被忽视。

不要把这些敏感内向的性格特点都看作是缺陷,正由于具备这样的性格,内向的人做起事情来往往会更专注,更持之以恒,更有洞察力和创造力。他们在很多领域,比如艺术,科技,财经,医学,写作,甚至管理领域都能够最终获得成功。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比尔盖茨, 巴菲特,圣雄甘地, 爱因斯坦,纳尔逊曼德拉都是典型的内向性格。

作为家长和老师,遇到内向的孩子,我们总是试图去改变他们,而不会去花时间观察他们隐藏在羞怯外表下的才华和爱好。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威逼恐吓的方式会让很多内心敏感脆弱的孩子们变得更加沉默,干脆缩在壳子里,永远成为人们眼睛里胆小怕事,碌碌无为的人。有些孩子也许在家长的循循诱导和逼迫下披上不属于自己的外衣,把自己装扮成外向的人,做起了自己本不喜欢的专业。在别人眼里也许还算成功,可终生与恐惧和压力为伴,体会不到真正的幸福。

记得刚来加拿大时找的第一份工作在银行。当时和我一起工作的一个小伙子是第二代香港移民,工作很勤奋,也非常礼貌。看他上班总爱背着一个很大很扁的包,里面象是装着画板,我好奇地问他,他说每天下了班会去社区大学上美术设计课。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里闪着火花。他从包里拿出他的作品让我看,确实很有想法和创意。我点头称赞,他说他父母一直期盼他能在商务界有所作为,从小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和演讲能力,督促他在多伦多大学读完了工商管理硕士,可他就是喜欢安静,每次在台上做演讲或参加社交派对总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去年开始在女朋友的鼓励下报了这个美术设计专业,感觉终于找到了自我。为了交学费和房租,他现在是临时在银行打工,将来还是想找份自己喜欢的事做。

后来他还真的有了一次美术设计方面的面试机会,兴奋地跟我说正在准备自己的portfolio。不久我们都离开了那家银行,就没有再联系过。但愿小伙子后来找到了自己真正喜爱的工作。

《Quiet》这本书的作者Susan本人就是非常内向的性格,曾经在华尔街做律师,虽然在上法学院期间她就意识到这并不是适合自己的专业,但内向人独特的性格优势让她在处理每起案子时都深入其中,做足功课,所以很快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律师。但她还是觉得这份工作不能给她带来幸福感,而是让她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和压力重重。所以她还是遵从了内心,放弃了高薪的律师工作,开始了后来的写作和研究。

面对内向的孩子,我们不要急于催促他们去表达,去合群,去挑战,而是给他们提供安静的机会去思考,去准备,去挖掘,把他们内心的潜能最终释放出来。

作者在书中还用了很多笔墨描述了对美国亚裔学生的观察和采访,肯定了东方文化里的含蓄内向和Soft Power,并对西方一直以来过于强调外向教育的体制提出了警醒。

喜欢书中扉页上的"A Manifesto for Introverts(致内向者的宣言)":

A MANIFESTO FOR INTROVERTS

1. There's a word for "people who are in their heads too much": thinkers.

2. Solitude i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3. The next generation of quiet kids can and should be raised to know their own strength.

4. Sometimes it helps to be a pretend-extrovert. There's always time to be quiet later.

5. But in the long run, staying true to your temperament is the key to finding work you love and work that matters.

6. One genuine new relationship is worth a fistful of business cards.

7. It's OK to cross the street to avoid making small talk.

8. “Quiet leadership”is not an oxymoron.

9. Love is essential, gregariousness is optional.

10. “In a gentle way, you can shake the world." – Mahatma Gandhi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子里还常常响起苏芮的这首歌《亲爱的小孩》。虽然这最初是一首唱给基督徒的歌,但我觉得用在这里也一样合适。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容易受伤的孩子,尤其是对于内向性格的人来说。前面那个叫芳芳的小姑娘就是小时候的我。感谢做教师的妈妈在我成长过程中永远的鼓励和关怀。以前每年的教师节我不管在哪里都会给妈妈送上一大捧鲜花。如今妈妈去了天堂,只有在心里怀念和祝福了。

离开了父母,我们都需要去花时间认识自己心中的这个孩子,去了解她/他,保护她/他,帮助她/他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