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乐丽花园位于卢浮宫(Louvre)和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之间,是巴黎最著名的皇家花园之一,也是是巴黎市中心最重要的绿地之一。花园由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于1564年修建,最初是杜乐丽宫的附属花园。17世纪,著名园艺师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é Le Nôtre)将其改造成典型的法式对称花园,如今已成为巴黎人和游客们休闲漫步的极佳之地。
花园中分布200多座雕塑,其中包括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地狱之门》(The Gates of Hell),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的《沉思者》,吉阿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现代雕塑作品。
在卢浮宫和杜乐丽花园中间有另外一个凯旋门——卡鲁塞尔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也是由拿破仑一世于1806年建造,也是为了庆祝奥斯特里茨战役胜利,比香榭丽舍大街的凯旋门要小一点,但雕刻精美,色彩华丽。
沿杜乐丽花园继续向西走,便到达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协和广场是巴黎最大的广场,位于香榭丽舍大街的东端,杜乐丽花园的西端,是法国历史的见证地。这座广场因其宏伟的埃及方尖碑,同时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玛丽·安托瓦内特等贵族被送上断头台的地方,1793-1795年那两年,约1300人在此被处决,断头台原本设在广场正中央,现已不复存在,仅存历史遗址。协和广场概建造时间约在1755年(路易十五时期),占地面积约8.6公顷, 路易十五建立此广场,路易十六却在此断头,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这座耸立的卢克索方尖碑(Obélisque de Louxor),方尖碑高23米,重250吨。约公元前1250年,由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建造,原本位于埃及卢克索神庙,1831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将其赠送给法国,于1836年在协和广场竖立,方尖碑底座刻有运输过程的图案,描绘如何将巨石从埃及运至巴黎,方尖碑顶端原本缺失,1998年法国政府加装了金色尖顶,四周刻有埃及象形文字,讲述拉美西斯二世的统治时期如何的伟大。
广场有两座喷泉(Fontaines de la Concorde),一为海洋喷泉(Fontaine des Mers),象征法国的海上航行与贸易, 二为河流喷泉(Fontaine des Fleuves),象征法国两大河流——塞纳河与罗讷河。
继续向前,就到达香榭丽舍(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大道。香榭丽舍大道是巴黎最著名的大道之一,位于巴黎第八区,全长约1.9公里,连接协和广场和凯旋门。它以其宽阔的林荫大道、奢华的商店、剧院、餐厅和历史地标而闻名,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道”。大道始建于17世纪,最初是皇家花园的延伸,后来逐渐发展为巴黎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汇集了众多奢侈品牌旗舰店,如路易威登、卡地亚等,同时也是重大节日庆典(如国庆日游行)和体育活动(如环法自行车赛终点)的举办地。香榭丽舍大道不仅是游客必访景点,也是巴黎优雅与活力的象征。这里有一个小老佛爷商店,但不是国人想去的那个老佛爷。
往西走到香榭丽舍大道尽头,就是著名的凯旋门(Arc de Triomphe),凯旋门自然是巴黎最著名的历史纪念碑之一,位于戴高乐广场(Place Charles de Gaulle)的中心,坐落在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从凯旋门,向四周360度车轮状地发出12条大道,香榭丽舍大道是其中之一。
圣礼拜堂(Sainte-Chapelle)是巴黎最精美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以其壮丽的彩色玻璃窗闻名,被誉为“彩色玻璃的奇迹”。它位于巴黎司法宫(Palais de Justice)内,与巴黎圣母院(Notre-Dame)仅一街之隔,曾是法国国王的皇家礼拜堂。建于1242-1248年,建筑风是哥特式,高度42米•著名特色有15扇巨大彩色玻璃窗(高15米,总面积达600平米,描绘了1113个《圣经》故事场景),是法国国王圣路易(路易九世)收藏耶稣“荆棘冠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