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虾:【斯坦福十二拍(之二)】
文章来源: 皮皮蝦2019-07-17 01:45:24

原标题:《巡礼斯坦福,探寻硅谷精神》

皮皮虾根据众多资料及个人经历体验撰写
 

[说明]本文经过编辑后的删节版在20187月的少年时《硅谷带动世界》一书中发表,原标题为《巡礼斯坦福,探寻硅谷精神》。该精简版又在其公众号"小多少年时"上发表。精简原因盖版面篇幅所限。现本虾在原文基础上增修了内容,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全文以连载的方式分十二期发表。最后一期的文末将列出参考资料。

 

第二拍

失挚子建校传大爱

寻秘史访塔睹珍藏

 

方院

回到刚才讲到的加莱义民雕塑, 穿过这组塑像,我们来到了一个方院,英文名叫Main Quad。

据说斯坦福每年新学年开学后的圆月之时,会在这里举行一个特殊狂欢活动,号称方院圆月。在这次活动中,毕业班学生可以亲吻一年级新生。当然你也可以不参加。当我把这事告诉一位女儿刚入学斯坦福的华裔妈妈时,对方大惊失色,马上说要告诉孩子不要参加。有一个哥们听我说了这事后,我发现他两眼放光。我怀疑他那天会不会冒充大四学生有所企图。

 

纪念教堂及斯坦福的创建历史

方院正前方就是斯坦福纪念教堂(Memorial Church),它被称为大学建筑的皇冠上的明珠。它由斯坦福夫人简.斯坦福(Jane Stanford)于1898年建立,用于纪念去世五年的丈夫利兰.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教堂的正面是四幅精美的壁画,分别代表love(爱)、hope(希望)、faith(信)、charity(博爱),寄托了她深深的追思和怀念。有一年圣诞夜,我到此教堂参加了弥撒仪式,那气氛非常难忘。

利兰.斯坦福是斯坦福大学创办人。在此之前他曾是律师、州长和参议员,后来他成为加州铁路巨头之一,发迹于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

可惜,人生并非总是如意,斯坦福夫妇两人的晚年生活有了一个大遭遇。他们唯一的儿子小斯坦福15岁那年和全家出游欧洲时不幸因病身亡,那时老斯坦福刚好60岁。悲痛欲绝的老斯坦福事后含泪对妻子说:"从今天起,所有加州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

1891年,经过六年多的筹备,斯坦福夫妇终于创建了以他们的儿子命名的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很少有人能说出这所大学的全称的)。还有什么比建一所世界闻名的大学更好的纪念方式呢?注意这个很长的名字中那个Junior 在英语里是二世的意思,有时简写成Jr. 。很多人家父子两代名字相同,就用这个Jr. 来区别,翻译过来用个"小"字就可以了,比如老布什,小布什。

细心的读者大概已经注意到了,上期我向大家展示的斯坦福校徽上就有该校的全称。而校名下的那行小字正是德文的校训"让自由之风劲吹"。

Stanford的第一届学生来自19个州,共39名男生和12名女生,男女同校 (co-ed)在当时是破天荒的。学生中包括后来成为第31任美国总统的胡佛。

老斯坦福提出的办学宗旨是:赋予学生实用型、外向型的直接有助于社会实际应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教育。这种理念成为斯坦福的DNA一直传承下来。

斯坦福一直坚持教育学以致用,而不是只为了镀金或者在学术象牙塔里。正如斯坦福历史系教授James T. Campbell 所说:“斯坦福的文化强调现学现用,而不是等到学生毕业后再用。斯坦福建立的时候采用了工具主义者的方法(instrumentalist approach)来学习,所以几乎没有把自己作为象牙塔。”此人同时担任本科教育评估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手执教育方向的指挥棒,所以可以把这种思想落到实处。

斯坦福夫妇两人为了这所学校投入了所有的资产和心血。老斯坦福去世前又将毕生所得捐出办学。他们总共捐出了四千万美金(相当于2010年的十亿)。

老斯坦福的遗愿的确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如今斯坦福大学已成为驰名世界的顶级名牌大学,而且因这所大学造就了世界高科技中心硅谷。

但是,关于斯坦福的建立,一直流传着一个好笑的传说,有鼻子有眼儿,还很煽情,在民间和互联网很有市场,连我以前的老板这个老硅谷人都信以为真。

民间杜撰的版本是这样的:1880年,两个穿着简陋的乡巴佬夫妇(其实加州人一贯不修边幅)去拜访哈佛校长Charles Eliot,提出为哈佛捐一栋大楼,条件是以他们过世的儿子命名。哈佛校长当即傲慢地拒绝了,认为他们出不起捐一栋楼所需要的一百万。没想到这对老夫妇有一个亿要捐,于是便干脆自己办了所大学,就是今天的斯坦福。

这个讹传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广为流传,以至于斯坦福大学不得不在自己的网站上辟谣。其实,美国的名牌大学对捐款是非常重视的,断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本虾有一次和女儿看完一场关于教育的电影后曾有过一段深入的父女对话,当时本人提出了斯坦福大学是第三代大学的论断。第一代大学是起源于英国牛剑的以博雅教育为特色的注重教学的传统大学,今天美国一些著名的文理学院仍然秉持这种特色。19世纪末,德国的威廉·冯·洪堡(William von Humboldt) 提出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开创了第二代大学的新时代,现在世界顶级的大学都是Research University,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教学研究型大学,牛剑也转型为这类大学。不同于上述两类大学,斯坦福是集教学研究和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第三代大学!这种"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是硅谷之父特曼(Fred Terman)在洪堡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斯坦福可能是最先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所跨入第三代的新型大学。另有一种说法可能更形象,哈佛是钱,斯坦福是热钱。

特曼的故事会在第七拍隆重推出。有关本虾的父女对话请读旧文《和女儿看这场电影用了一年》。

斯坦福大学是目前美国高校中录取率最低,最难进的大学,也被公认为录取结果最难预料的大学,常常不拘一格录取一些怪才,也常常很"任性"地拒绝一些众望所归的学霸。

斯坦福有一特别绝招,就是在给学生的录取信中居然夹着手写的小纸条,比如一位名教授写的纸条称赞某位学生以前代表高中校报采访他时问的问题独到有洞察力,这种方式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让学生备受感动和鼓励。

有趣的是,不同于广大国人的认知,斯坦福并非长春藤大学之一。藤校共八所,全都在美国东北部的十三州,是美国早期移民时代建立的。八所藤校也分大小,一般认为,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是大藤,外加非藤校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斯坦福就是第一档次的世界顶尖学府。现在有人居然要把这五所细分,传统头牌哈佛正在被斯坦福超越,斯坦福被戏称为第0名!

斯坦福公共关系的负责人曾自豪地对来访的清华代表团科普道,斯坦福等于哈佛加麻省理工学院。想想看,国内有哪家大学敢口出狂言说他们等于北大加清华的?美国教育界有个普遍的看法或偏见,认为哈佛的人能写不能算,麻省的人能算不能写。只有斯坦福文理双全。

但是最近暴露的一些著名大学录取丑闻,却和MIT没有任何关系。有人说,那是因为这些通过后门进去的人在MIT恐怕一个月都读不下去,可见读MIT要真本领。但中国土豪能豪掷650万美元把孩子塞进斯坦福,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斯坦福特别值钱。

这个塞进去的孩子叫赵XX。她ACT只考了33分(满分36分),这个分数我儿子在初中就达到了。但这并不影响这个女孩吹牛,她自己搞了个直播,自称是美国高考状元。且不说美国每年ACT和SAT满分的学生上千名,就是满分学生也有许多被顶尖大学拒录的,因为美国的大学录取是综合评估(holistic review),除了看分数等学业指标外,还要看其它许多学业之外的表现。也就是说根本没有高考状元一说。

那她有什么神通被斯坦福录取了的呢?原来她的父母花了650万美元请了南加州的“大学申请顾问”威廉·辛格把她包装成一名水平出众的帆船运动员,而她在此项运动上没有任何经历或建树。这个辛格和介绍人吞掉了大笔金钱,只出了50万美金"贿赂"斯坦福帆船队教练John Vandemoer。

这个教练是个好教练,应该没有接受私人贿赂,大概就是接受馈赠用于增加帆船队的经费,被人诱惑就上钩了。但最后还是被大学开除了,并且在法庭上认了罪。法庭判处一万美元罚款,二年保释(supervised release),其中前六个月监视居住(home detention)。其实赵家人这笔钱光明正大捐给学校也可能成了,只愿他们在天朝习惯私下塞钱的把戏,到美国不熟悉这里的路数。

斯坦福帆船俱乐部训练的那片水域就在我原公司旁边,我还曾送过一位朋友的孩子去那里训练。这孩子后来也被斯坦福录取了,不过不是凭帆船的成就。这孩子知道那个丑闻后,有一刻也吓着了,马上问父母自己会不会也是被父母贿赂教练搞进去的。后来一想他的申请资料里没有任何帆船运动有关的。他的父母也回了一句说咱家没钱。

 

回廊

现在回到方院来。围绕方院的是古色古香褚墙红瓦的建筑,里面是教室,外面是回廊。看那古老建筑的色彩,顿时有一种厚重庄敬感。

细心的读者大概注意到了,回廊的地上是一块块写着数字的瓷砖。这些数字其实代表着每个毕业班级的年份。毕业班的学生在毕业前夕,会把自己认为四年中最值得纪念的物品或者想留给未来的话都精心包装放在下面的坑里,然后把坑封起来。走在这样的石板上,你会想到多少风华多少青春都貯藏在一份久远的记忆中了,象《红楼梦》里用来煮茶的经年埋存的梅花花蕊里扫下来的头雪,历久弥香。

胡佛塔

在这座回绕的建筑群外的左边是著名的胡佛塔。胡佛是斯坦福第一届校友,第31任美国总统。胡佛塔于校庆50周年所建,塔里有胡佛研究所和图书馆,塔顶有48口钟,登上塔顶可一览大学全貌及硅谷湾区的景观。塔顶还贴着一圈360度全景的斯坦福校园照片,上面清楚地标注着所有重要建筑的名称。深入校区游览前先到这里来搞清方位和建筑外形,会很有帮助。

本虾不得不把这座塔和另一名校加大伯克利的标志性建筑物Sather塔做一比较了。Sather塔也叫Campanile (钟楼),是座削瘦的青砖塔,第一次见它时是个雨天,细雨迷濛中,它象孤傲的林黛玉遗世独立。而斯坦福的胡佛塔色暖体硕,象极了雍荣华贵的薛宝钗。

这两座塔特点相对,而拥有这两塔的两所世界名校也是互别苗头的冤家。据说黛玉校园的学生功课压力极重,个个为伊消得人憔悴(尤其全美顶尖的工程学院更是如此),但毕业后很受青睐。有则笑话说,加州连年旱情,严重缺水。可是EECS(电子工程及电脑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期中期末考试后的眼泪可以大大缓解旱情,每一滴泪都有用。

宝钗校园的学生被公认为极有创业基因,动不动就很任性地退学开公司,推动硅谷不断引领世界潮流(雅虎、谷歌等就是典型)。据说校园边上的沙丘路之所以风险投资家云集,就是为了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象嗅觉灵敏的猎犬,时刻注视着这批天之骄子们有什么创业的金点子,随时准备冲上去抢滩。更有甚者,他们居然主动出击,混迹于图书馆、餐厅、咖啡馆甚至走廊等场所,借以从学生们的谈话中搜寻创新的蛛丝马迹。

两所名校距离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互有瑜亮情节,堪称绝代双姣,是硅谷的左右脑。每年感恩节前两校的橄榄球大赛,两校学生倾巢出动,剑拔弩张,整个城市万人空巷,捷运上也挤满了年青人。每到这种盛事,胡佛塔前的喷泉就会改成粉红色,令人感觉到血腥撕杀的紧张气氛。

胡佛档案馆和蒋介石日记

胡佛塔附近的胡佛档案馆(Hoover Archive Institute)存有蒋介石日记。2004年,蒋介石的孙媳妇蒋方智怡将日记交给档案馆代存,对公众开放。每次有朋友来,本虾都带他们去斯坦福看蒋介石日记。每次朋友都说大饱眼福。

胡佛档案馆坐落在胡佛塔边上一座建筑物的地下一层,不知道的人很难找到。很多次我带这里的老江湖到这里,他们都惊呼没有我亲自带领,根本找不到。在这里任何平头百姓只要出示有效证件(国内来访者护照即可)就能阅览任何一本日记。那里只许看或手抄,不可拍照或复印。

第一拍里提到的那批国内朋友被我带到这里,因为里面要保持安静,我就先在大门口做了简单介绍。我告诉他们,借阅时需要告诉管理员要看哪年哪月的日记(一月一本),看完可以再换一本。当时每个人激动地盘算好哪个历史时刻是最感兴趣的,全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没想到,结果进去后才知道那天因为装修而闭馆,大家都很扫兴,发誓一定要再来。

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郭岱君很是了得,正是她说服蒋家后人蒋方智怡(蒋经国幼子蒋孝勇之妻)将蒋日记保存在斯坦福50年。中国头号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写了好几本关于蒋日记的书,比如《认识真实的蒋介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等。

记得1975年4月5日,蒋去世时,本虾尚年幼。但清楚记得中国的报纸对其去世报道的处理方式很有意思。那时的报纸只有四版,蒋去世的消息在最后一版右下角很不起眼的位置,全文不长,只占一小块豆腐干大小。标题是二行字,上面一行小字大约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下面一行大一点的字是"蒋介石死了"。当时院子里有人在讨论这标题,认为死是个中性词,逝世是褒义词,这事似乎应该用贬意词如"完蛋了"之类更妥当。又唏嘘蒋死得不是时候,偏偏死在清明节的时候。其实我当时要是编辑,就把这行大字写成"蒋介石死了死了死了"。

蒋的日记用小楷写下,几十年如一日,从1915年始至1972年写不动为止,殊为不易。他的确自律性极强,一生日记没一日遗漏,即使戎马生涯,百忙中也会事后补记。蒋日记还有一大好习惯,就是每周和每月都有总结,反省过去,并列出下周或下月将做的要事。

日记从日本侵华开始每页开头都有大大的"雪耻"二字。日记内有一些个人隐私部分,可以看出他没想到它会公诸世人,早期更不知道他自己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所以其史料价值极高。本虾每次都能看到来自国内的学者在此抄录日记,杨先生很可能也在此列,说不定本虾曾见过而不知。  

最好笑的是,国内竟有人把蒋的英文译名Chiang Kai-shek回翻成常凯申!这人可不是不是一般的翻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北大毕业,出错的书是《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有朋友笑道:别说,“常凯申”这个名字比“蒋介石”,字面更好看、字里也有更多好寓意,说明王奇当时翻译的时候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胡佛档案馆现在又新加了一批另一历史名人的珍贵日记,又有的看了。我就不说是谁了。

第三拍预告:

利创业热课牛人亮瞎眼

标体育金牌名星冠绝寰

2018.4.7 初稿

2019.7.16 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