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五届的校园生活(一)
文章来源: 金州一粟2019-10-16 19:43:36

在文学城上,我还没有看到过有人讲述老五届的校园生活。我有幸是其中一员,回忆一下吧。

1965年九月我通过高考进入了现称魔都的高教部一类学校,成为文革前最后一批大学生。拿了行李进了校门后马上就有人帮我查到我住在哪个宿舍,并且帮我把行李搬到了房间。房间里一共有四张双层床,共住七个学生,底下靠门口的一张床让我们放箱子。房间中间有四张书桌,所以每人有一个抽屉可以锁起来。

那时的招生政策已经讲究阶级路线,我的出生是职员,所以还不在排斥范围之内。不久,我们七个十八九岁的姑娘都到齐了,互相介绍了自己。我们当中只有两人是来自城市,其余的五个都是农村来的,山东,苏北,浙江和上海郊区,据她们所说,每个县里只有三五个人考上大学,所以他们不是县里的高考状元,也是探花之类吧。

第二天就遇到了全班同学30人,每个班有一个辅导员和男生住在一起,他就是上届本校的毕业生。当然首先就是自我介绍,姓名,来自何处,家庭背景.....我发现竟然有15位同学是从农村来的,另外15位是从乡镇来的,换句话讲,是有城镇户口的。随后指导员就给大家发助学金,根据每个人家庭的收入,最低的每人每月¥3,最高的¥17。那个时候学校的伙食费标准是每个月¥15,有两位同学家里完全没有收入,所以除了饭费以外,还给¥2零花钱。三十个同学当中,只有三个人没有资格拿助学金,我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家里每个月给我¥25,但我绝不敢跟大家说,那时炫富可不提倡啊。

后来我发现有些同学虽然有助学金,可是还是没有零花钱,比方说买纸笔,肥皂,牙膏,邮票,乘公共汽车,等等。尽管

学校想的非常周到,每个月还发给我们手纸,每个人必须要花钱的地方很少。但为了有几元的零花钱,有些同学星期天就只吃一顿早饭,或者把星期六的饭留着星期天吃(那时我们宿舍里没有煤油炉子,他们只是用开水泡一下饭加热而已),把剩下来的饭票退掉换成钱。那时我们不需要交学费,书本也是免费的,一些学习工具也可以免费得到,比如说丁字尺,计算尺 slide rule。我们那时的主要精力完全是在学习上,我从未听到一个人抱怨,也没有听说或看到一个人,因为经济情况而不能继续上大学。

现在我常看到报导,一些农村孩子因为家境贫困进不了大学的故事,难道大学没有助学金了吗?请原谅我的无知,因为离开中国有40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