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子女的不同命运
文章来源: momo_sharon2017-04-21 06:07:42
 
《孽债剧照》
 
九十年代有部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孽债》,讲述了下放到西双版纳的几位上海知青的遭遇以及他们的后代回上海寻找亲生父母的故事。原作者叶辛,以善写知青题材小说著称,他的作品当中,我最喜欢的是《蹉跎岁月》。
 
孽债的整个基调比较灰暗,因为大部分孩子都是被父母“遗弃”的。他们找父母的过程也艰难曲折,即使找到了,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看了令人伤感叹息。


上海知青,何止在贵州,遍布大江南北。我们小县城,包括学校也有不少上海知青,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下放时都是单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即使是远离家乡,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也都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
 
上海知青找上海知青,是最常见的。前两篇文里提到的陈老师和Q老师,均如此,当然也有嫁娶本地人的。


在小县城定居后,绝大部分知青都曾经试图回到上海,但大部分都以失败(好像没有成功的)告终,索性放弃了努力,安分守己地在小县城生活、工作、生养孩子。我们那里的上海人一般都有正当职业和固定收入,孩子也不多,生活条件都算不错的,类似孽债那样的故事从来没听说过。

如果不是八十年代末启动了上海知青子女返城政策,所有这些孩子不得不和我们一起参加全国统考,他们要和高考招生分数排名数一数二的江西子弟在残酷的竞争中去挤独木桥,走过去的从此海阔天空,被挤下的或者复读或者参加工作,也将和父辈一样,呆在小地方。

这个政策,给所有上海人带来了希望,却也带来了烦恼和终生遗憾。


因为,返城名额只有一个!

七十年代生人,只有寥寥无几的独生子女(我表妹是独生女,顺顺当当地回了上海,如愿考取了同济大学),让哪个孩子回上海,可真是令家长们寝食难安啊。手心手背都是肉,回上海,与留在江西、尤其是留在小县城,命运将完全不同。

钟老师,是从邻县调来的,他妻子也是上海知青,可惜三十多岁患乳腺癌去世了。我没见过他妻子,他们留下三个孩子,两女孩一男孩。

返城政策下来时,大女儿已经高中毕业且有了正式工作,所以老大未被列入候选。

是让二女儿还是小儿子回上海,钟老师很是头疼。

其时钟老师已经再婚,妻子蛮贤惠的,对三个孩子也好。老二那时正上高中,小儿子尚在小学。或许考虑到儿子从小缺少母爱,格外疼爱。又想到回到上海跟着年迈的外婆一起生活诸多不便,钟老师决定让老二回上海。我上大学时去过一趟上海,就住在钟老师岳母家,二女儿那时也已参加了工作,一直保留着江西人的质朴,直至今天依然如此。儿子长大后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后来好像回了上海打工,据说蛮辛苦的。大女儿则在江西成家生子,一直呆在江西。

贺是我姐的同学,他父亲也是上海人。贺排行老大,下面有三个妹妹,在返城政策没有出台之前,贺就回了上海。他父亲把贺“过继”给他叔叔,通过这种曲线救国的手段重新做回了上海人。

三个妹妹,让谁回上海,一样令人举棋不定。三个妹妹都想回去,谁都知道,在上海考大学要比在江西容易得多,回到上海,不仅有上海户口,还能成为一名大学生。而在江西,除非出类拨萃,想考所大学,特别是外省的好大学,简直比登天还难!她们有可能不得不永远呆在这个穷乡僻壤!

思来想去,贺爸爸也不知该让哪个女儿回去。无奈,最后按年龄大小排列,让大女儿回了上海。

说起这位大女儿,成绩非常一般,如果留在江西,估计连中专都考不上,回了上海竟然考了所本科院校!两位妹妹在江西参加高考均名落孙山,后来也是去了上海打工,好像也没能入上海户口。每提起这事,两位妹妹都诸多怨言:凭什么哥哥姐姐都是上海人了,我们只能在上海打工!并且她们的后辈也要和她们一样辛苦打拼!

而更多上海知青的做法则是让成绩好的留下,成绩差的回上海!

理由很简单:江西考大学太难,高考招生分数一直在全国排前几位。成绩好的,只要能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就有机会回上海。成绩差的留在江西则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这片红土地了!

郭老师家就是个典型。郭老师下放到我们那之后和本地女老师结婚,生了一男一女两孩子。男孩成绩非常优秀,在全县排名一直保持着前两名,上重点大学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偏偏女孩成绩不怎么样,估计也是考中专都困难。

毫不犹豫地,郭老师让女儿回了上海。

儿子学习好,凭自己的实力考取了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安安稳稳地留在了上海,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上海不少著名的建筑物是他参与设计的。而他妹妹,回了上海后竟然也考取了本科院校!我们欲哭无泪啊,如果我们也在上海参加高考,是不是任何一所大学都随我们挑呢?!

郭老师两孩子顺利地在上海会师,郭老师夫妇退休后也回了上海,现在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他俩常说,很知足,以前做梦都想不到老了还能有那么好的生活,啥都不愁。

虽说现在全国经济都在发展,从表面上看,各地生活水准相差不大。但是,高考的不公平性,却使很多人失去了更好的机会,在江西要考上一所好大学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我侄子尚在初中时就抱怨我哥嫂为何不把他生在北京上海,特羡慕是北京人的我外甥女和拥有美国国籍的我大哥的一双儿女,因为他们要上一所好大学的机会远胜于他。

那些没能回上海,没有上海户口的知青子女,他们的后代也只能加入这场拼杀中,这点上,和上海的亲戚相比,他们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还有很多很多知青子女的故事,篇幅有限,今天只能就此搁笔,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