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與海派文學
文章来源: 東雲子2019-10-29 13:00:21

 

 

“海派”一詞似乎是對應“京派”所產生的,其實未必盡然。它可以追溯到百年前清末包括董其昌,吳昌碩,任柏年等著名畫家的南方的畫派,由此延伸到文化藝術領域的各個方面,當然,這只是眾多說法之一。

 

比較京派文化反應了以北京為主的北方文化,海派文化是一種以上海為中心,根植於江南吳越的南方文化,並隨著西方文化流入而形成的屬於上海特有的獨特文化。有著“中國文藝復興“之稱的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化運動興起,京滬兩地都出現了不同的文學社團,在北京有魯迅為首,與周作人,劉半農,錢玄同等人共辦的“語絲”;徐志摩,梁實秋等人辦的“現代評論”。二十年代中期,奉係張作霖主政北京,對文化實行高壓政策,大批文人南下上海,加上原本土的上海作家群,以及後來的”作家”左翼聯盟“和“孤島文學”的興起,是海派文學最繁榮的時期。

 

早期海派文學的是所謂的“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為周瘦鵑,張恨水,徐枕亞作品哀怨傷感,代表作品““啼笑姻緣”,“玉梨魂”反應舊時代的沒落;後來的繼承言情傳統又反應現代主義流派的作家出現,代表作家有張資平,施蟄存,張愛玲等,代表作有“梅嶺之春”,“上元燈”,“傾城之戀“,”金鎖記“等。受左翼思想影響孤島時期成立的左聯的代表有茅盾,柔石,郁達夫,夏衍等,代表作有“子夜“,“二月”,“沈淪”,“包身工”等。現代的海派作家王安憶是最具代表的人物,她的作品“風月”和“長恨歌”有很典型的海派風格,並被搬上銀幕而廣為人知。

 

除了左聯的作品,嚴格說來,他們不應屬於海派,但是畢竟歷史上有他們的一頁。海派文學的特點是世俗化,商業化,細膩描寫都市,市民,都市男女情感,有一種頹廢,病態的感覺,但是有很高的可讀性。和北京的厚重,官氣的氛圍不同,上海從來就是個商業都市,加上西方文化,經濟的浸潤,孕育出海派文學這樣一個各個階層的讀者都可以找到他們口味的作者群。魯迅曾特別寫過京派和海派的文章,畢竟上海北京他都寫作生活過。摘錄一段看看老爺子是如何評價二派的: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國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沒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獲利,而自己也賴以糊口。要而言之,不過「京派」是官的帮閒,「海派」則是商的帮忙而已。但從官得食者其情狀隱,對外尚能傲然,從商得食者其情狀顯,到處難于掩飾,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據以有清濁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國舊習,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

 

海派文化延伸到藝術的很多領域,除了文學界,前面說了畫派有海派,早期的吳昌碩,任柏年,李叔同;後來有劉海粟,張大千,徐悲鴻,豐子愷。京戲也有海派,京戲其實發源南方,靠近上海的徽班進京,老佛爺喜歡,得以發展。著名海派京戲名伶周信芳,蓋叫天都是當年與京派的梅蘭芳四大名旦齊名的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