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真实鸡汤:癌症幸存者严教授
文章来源: coach19602017-06-21 17:24:16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制作了一个视频节目“老生常谈”。介绍了北体大的20来位离退休职工,年龄从70几岁到94岁不等。节目重点展示了这些老人如何常年系统地进行身体锻炼。当然,出镜的这些老人生龙活虎,身体一级地棒是预料之中的。

第一位介绍的就是我的大学教练,
88岁高龄的严教授。严教授每天清晨准时来到田径场,首先晨跑4-6公里,然后进行各种牵拉,立木上举腿几十上百次等练习。这样的早操严教授风雨无阻地坚持了70多年。

1948
年底,19岁的严教授在东北参军入伍(四野部队),由于身体素质出色很快被招募到东北航校学习受训。航校的身体训练特别是长跑训练严教授所向披靡。两年后选拔到刚刚组建的“八一”田径队,成为当年中国最优秀的三名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之一。代表国家出访比赛,1956年来到北京体院执教。

除了专业教学,严教授一贯宣扬他的“终生锻炼身体,积极健康生活”理念。这样的简单理念当年并不被大众普遍认同和追捧。就是在老一辈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中,坚持系统锻炼身体的人也寥寥无几,更不要说广大民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理念有很深的民粹基础。人们更愿意随手举出身边的列子。

当年体院大院里坚持锻炼的人并不很多。风雨无阻地每天跑步的教职工不足
5人,严教授是毫无争议的灯标式人物。每天清晨看到他矫健的身影,下意识进入人们脑海里的一个信息就是“明天更美好!”。

我们
77级男女中长跑/竞走的18名同学有幸在严教授的栽培下度过了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也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严教授话不多,自己的风纪精神面貌却颇为讲究。他参加正式的学术活动和讲课总是穿着黄色“将校呢”军装;运动会和大型比赛时身着50年代的红色螺纹运动服(胸前缀个国徽)。

同学们毕业后的几十年来,但凡师生重聚会,严教授过问最频繁的问题是:“身体怎么样,每天坚持锻炼吗?”。如果听到某人没有坚持日常锻炼身体,那么你什么学术啦,评上教授啦,所带运动员的锦标啦,官位晋升啦等等就不用告诉他了。

严教授心胸坦荡,淡泊名利。几十年来我没听过严教授在背地说过任何一个人的不是,也没听说严教授有过一个敌人。

2004
年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75岁的严教授患了癌症(睾丸癌,膀胱癌?),并且略有扩散。住院动了手术和进行后续治疗(化疗放疗?)。唉,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

同学们去看望严教授,老头非常乐观,信心满满。他唯一抱怨的是生病打乱了他的常规作息节奏。几天不出早操,生活了无乐趣。盼望着尽早返回田径场。

几个月后同学们奔走相告,老头基本没事啦,又恢复了早操跑步!大家心里在想,癌症患者一般是以
5年存活率来计算生命长度的。。。老头年复一年地跑步,又是13年过去了,严教授还在跑步,还是那么步履矫健。

1992
年我来美国前后,在我们18名同学中,只有我一人坚持每天跑步打球锻炼身体。到了2016年,我们18名同学全数做到每周至少五天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

严教授教给了我们很多,衷心地祝福老师。

又及:加两句议论:
体育大学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体育工作者集中的地方,常年进行身体锻炼比较普遍。在简单观察下发现,搞体育的也没有显著长寿优势,许多当年的师长们也都驾鹤归西了。但是常年的体育锻炼对老年时的生活质量的保障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篮球场上可以看到一伙一伙的60-70岁的人。网球场上80-90岁的人比比皆是。力量练习馆里80几十的人深蹲100多公斤,卧推80公斤的很正常。游泳更是常规运动。这些和附近清华北大农大的同龄老人可以比较。

最后想说的是,严教授患癌和恢复的很好,这和体育锻炼不一定有十分的正相关。我强调的是系统地身体锻炼能给人所带来良好的体能和精神状态。

本人不懂癌症治疗,没有误导读者的意思

2017年重阳节,88岁严教授摄于北京“老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