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房子换成小房子,当年的无奈之举
文章来源: coach19602014-09-26 23:17:25
1966年初夏,文革的烈火熊熊燃起,并且越烧越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甭管你是啥金刚硬汉,都得想办法躲着点儿。我父母的措施之一就是换房。

简而言之,换房的意思就是大房子换成小房子,从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换到拥挤混乱的居住环境。做这件事不但要快,而且还要坚决。这做法应该是文革期间最简单易行的自我保护措施之一,但很多人或是想不到,或是心理上一时接受不了。

父亲是塞外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下属众多工厂中,一间主力工厂的厂长,母亲是同家工厂的工程师。按照旧时的等级制度,在这个工厂里大概有三,四个人享受较高的干部待遇,主要是工资和住房的不同。也许在首都或高官集中的地方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在工人和干部比例悬殊的单位,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家的“优越”生活,连我们小孩子都能时时感觉到。

我家搬家前(
1966年夏天)居住在那个城市的一个“干部小区”,三室一厅,其中有两间屋子还是木质地板,对于父母加上我们兄弟三人的五口之家,宽敞舒适。父母倒是时常提醒到,我们家应该和厂里其他工人住在同一街区,同样住房云云,我们那时候一来年龄小,二来也不知道父母究竟说的是啥意思。

我父母在
66年那个周末,贴出一张换房启示,要求用我家三室一厅100来平米的干部小区房屋,换取一套工人聚居区一套30几平米一室一厅的房屋。几天以后,整个换房工程就完成了。环境瞬间变化了,生活是需要时间来适应的。

父母当然居住在那间唯一的卧室,门厅由我们兄弟三人居住。一个上下铺的
Banker床占了半个门厅,座椅板凳占了剩下的空间。晚上睡觉时,两个哥哥睡在上下铺的床上,我需把能折叠的桌子立起来,用凳子和一块儿木板临时搭成的床铺上睡觉,白天再还原桌子板凳。那个床铺狭窄又不平整,在1974年我离家上体校前的8年中,我并没感觉到太多的不适,每天晚上仍然睡的像个死狗。

长话短说,文革期间的生活是艰苦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那种担惊受怕,对未来的恐惧与不确定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你。因而家庭的温暖与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抛开大的政治环境,能不能最后生存下来,家庭环境是个关键因素。感谢我父母的互敬互爱和他们的英明及刚强,我家文革中做的可谓超级的好,我们兄弟始终享受到了童年的家庭温暖。种种细节,容我另文叙述。

最后说说,大房子换了小房子有啥好处?老实说,就是死里逃生的选择。那几家住在原处的本厂干部全部遭到了抄家的命运。其中的两家,被迫搬进(挤进)了无房居住的造反群众。

挤进党委书记家的那一家人,故意把小便尿在外边,形成小溪,流的到处都是,把室内的粮食等物品都污染了,书记的年迈老伴儿不堪屈辱,上吊自尽了。另外几家也有不同的苦难故事,一个副厂长的女儿长期在街上或工人俱乐部等处晃荡,就是不想回到家里,让侵占她家的那家人的儿子骚扰。她后来早早嫁人搬出家门避祸。

父亲无疑是工厂里的典型走资派,理应抄家。造反派前来勘察计划抄家事宜,看到我家太小,家徒四壁,无从下手。我家居住在贫穷的工人区,邻居工人们会说,
MGB的,来我们这里折腾啥,那里有什么特莫的走资派住在这里啊?

虽然我家文革期间搬家避开了几桩主要祸事,但也不是一点委屈没有。我们哥仨算是挺有本事和人缘的,但还是有些邻居的孩子们通过家长的态度慢慢了解到了我家的政治处境,个别孩子开始孤立欺负我们,参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3924/201311/12307.html,好在我父母的处境在69
年以后就得的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我父母重新恢复工作后,总公司和工厂三番五次派人来做工作,要我家调整住房。我父母坚决不肯。我家兄弟仨人
1977年同时考上文革后首届大学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和父母重新生活到一起了。父母二老80年代后期,才搬到一处条件稍好,但面积并不大的住房至今。

关于住房的故事,坛子里生活在上海等大城市的网友,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苦难经历,我只是想通过我家的故事,展现一下那时的生存场景。福兮祸兮,幸福兮悲惨兮,房大房小非主旨,家庭里有爱,团结坚强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