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古情结:买了一个两百多年的公寓
文章来源: mumof32013-11-29 14:49:06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怀旧,也越来越喜好古物。子曰:‘好古’。

还好,生活在注重历史保护的西方,古物无处不在。百年前的建筑包围着我们,街上的民宅,孩子的中学,大学里的四方城和教学楼。想要更古的,徒步走过排排百年老屋进趟城,抚摸一下中世纪的砖墙,这建筑现在是家银行。驱车不远去看城堡,有两百年的,六百年的,八百年的。

看看家中,古物实在不多。奶奶陪嫁时的樟木箱子算是最老的东西了,妈妈用过的缝纫机,都远在北京的家中。文化浩劫清洗了古老文明,那些老辈用过的清末明初的瓷器和红红的高大的家具,儿时的一些记忆如今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了。手中只有一方铜制的民国时育英女学的墨盒,让我倍加珍惜。我一直认为理想的境界古董应该是诉说家史的传家宝,而不是花重金从别的败家子手中买来的别人家的传家宝置于自家中。

中学时学英语,开始迷恋欧洲的建筑,教堂高高的屋顶曾经震撼过我。如今好古情结驱使我将目光转向建筑。家中无古物,可心中存古风。可否买个古屋,照住这颗好古的心?

儿子离家考上了五百余年历史的名校,为了避免租房之苦,盘算着给他在学校附近买一个小公寓,也可作为我们歇脚之用。计划由于老公海鸥给耽搁了一年,眼看房价上涨10%。尽管如此,房价还是比经济危机前房价高峰时便宜一半儿。房源渐少,不能再耽误了,上周交易终于达成。尽管并非十全十美,这就是生活。

给远在北京的老父亲打电话:‘爸,房买了。’‘哪年建的?’电话那边问。 ‘乾隆年间的五层公寓的顶层。’我回答。电话那边无语。想必老爸有些诧异和不解,为什么买一个这么老的房子? 担心房子的年久失修问题。此时的北京,小时候住的50年代建的宿舍楼正在一个一个地倒下,取而代之的是五十层的公寓楼。趁我小时候住过的楼还没拆,这次回京,霹雳啪嚓,给故居照了好多相片儿。

话说两百年前的这片建筑始建于十八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后大英帝国崛起的年代。那是乔治三世时期,早于维多利亚时期七十七年,正直乾隆末年,英国在美洲殖民时期,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四面建筑围绕中间一片绿地,公寓包括半地下室共五层。一层和二层是高高的落地窗,三层窗子渐小,顶层窗子最小,天花板也随之变矮,这是那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两百多年前这片公寓曾经是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社会名流住过的地方。如大家熟悉的作家,他的名言使世人茅塞顿开的王尔德;写了世界巨著《尤利西斯》,使几代人迷惑的意识流小说之父乔伊斯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具体是哪个房间,我还需询问一下。很多电影在这拍摄,无需电影城,只需清场,赶走现代化的汽车,一切还是百年前的样子。这无疑是吸引我的地方,使我走进历史,走进文学巨匠的生活空间。坐在街心公园,仿佛看到了这些文学巨匠当年的身影。如果躺在作者曾经住过的公寓楼里的沙发上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是否更容易理解呢。

两百年前的建筑,两百年前的广场,两百年前社会的焦点,如今虽然已失去了百年前的辉煌,但维修保养得很好,是历史遗迹,是物质遗产,是城市的象征,是观光胜地。经过改造,楼里装上了电梯和现代化设施。现在在这里住着的已非社会名流,多为租住的城市普通年轻白领,但仍是未来的精英。

对欧洲古建筑了解的人都知道,古建筑内的屋顶天花板都特别的高,有的还被现代人在室内改为两层。屋内的原陪装饰,如房顶的雕梁画柱,吊灯,原陪的壁炉倍受好古者青睐。可惜我买的公寓是在顶楼,天花板没有那么高,但想想,高天花板虽使人豁然开朗,但想必冬天需要供暖充足。

十几年前,第一次来欧洲,听老公说朋友家邻里的‘居委会’在一个十三世纪的房子里开,我们非常为之震撼。后来去牛津、剑桥游玩儿,不但有感于八百年的建筑,更有感于这些建筑没有当作博物馆保存,而是人们天天在使用,比如他们的图书馆。

想想国内,别说乾隆年间,就是民国遗迹能有几处? 乔治三世时期的房子,在欧洲这很平常。而乾隆年间的房子,在国内却非同寻常。我想这时期的房子在国内无疑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了,就像保存完好的北京四合院儿,或是只供人参观,挂着个牌子写着某某名人故居。不同的是,我的两百多年的公寓更古老,不但有历史,曾是名人故居,也是平常百姓家。

儿子,要努力呦,加把劲儿,给老房子新添个中国名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