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大舅眼里的上海
文章来源: 溪边愚人2015-11-29 04:49:34

我大舅是资深教育工作者,看人,看问题有其独到之处。70年代中,大舅母到上海治病,长期居住青岛的大舅、大舅母一起在我们家住了几个月。大舅对上海、上海人的看法,评价,很有意思。

 

大舅在上海买菜,做饭,别的都没问题,唯一搞不懂的一、二,都和鱼有关了。

第一次买鱼,看见所有人都把买来的鱼送到菜场边上的刮鱼摊,让摊主刨鳞去肠,他也排队把自己的鱼递了上去。然后他发现没有人付钱。他好生奇怪,怎么回事啊?有样学样,大舅也拿着清洁好的鱼,一分钱不付回家了。那天吃饭时,大舅是鱼和问题一起上桌的。得知刮鱼人是靠卖刮鱼的下脚赚钱时,大舅对这一概念大大地感慨了一番。上海就是上海,有不同于一般的经营理念和方式!我现在猜,可能收费的话就成了个体户,是资本主义的尾巴了,在那个时候是不允许的,所以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又一次,大舅做了煎带鱼。那个咸啊,没法吃!原来大舅买的是咸带鱼,他在上面又抹了一次盐!这是大舅平生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生的咸带鱼卖。后来只能勉强当咸菜吃 : )

 

大舅喜欢到处走,到处看,是个充满了好奇心的老小孩。来了不久他就把上海摸熟了。那时候,晚餐时间经常听大舅讲他的上海见闻。一天,他兴奋地告诉我们,今天在南京路上跟着一个上海人走了有一两个小时,不为别的,就想看看那人都买些什么。那人在每一家店买一点零食,都不多,一两毛钱左右的,一边走一边吃,总共消费了一元左右,却是分别在四、五家店买的。到了吃饭的时候,大舅去了家点心店。上海顾客都是买二两、三两的,唯独大舅要了半斤。边上一个上海小伙子不吱声,看着大舅吃完了,拍着自己肚子对大舅说:“老伯伯,你好大肚皮啊!”大舅也笑了:“我们北方人就是这样,要么不吃,要吃就吃个饱,不像你们上海人,一次一点点。”

是啊,我小时候吃冰激凌都是一次吃一个“简砖”的量。(老上海才懂哦!)如果是中砖,我一般是买半块的。那次大舅看见门口小店进了以前没看见过的巧克力中砖(那年真的是自文革后第一次推出),立刻就买了好几块,让我一口气吃了一整块中砖!后来在这批货售完之前,大舅又好几次“请客”我一人份中砖,过瘾啊!(别声张啊,我妈妈可不喜欢我大量吃冰激凌,因为我会把冰激凌当饭吃 : ))

又一天,大舅回家后特别感慨,说今天走在路上,后面一个小伙子赶上来特意关照他鞋带松开了,提醒他系好,说不小心自己踩了会摔跤的。大舅说在别的城市从来没遇见过这样的事,他言下之意是这是上海特有的文化。

另一件让大舅感慨的事情是下雨天在公交站等车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会主动合用雨伞。在大舅看来,这是上海的“专利”。(70年代的上海真的是这样的。不知道这优良传统是不是还保持着?)

是滴,上海其实是个有着浓浓人情味的城市,而大舅是真正发现并欣赏上海人情味的“外地人”!说到底,这是当时国内少见的一种文明。

 

经常听见外地人抱怨被上海人欺负或责怪,归咎于不会讲上海话。大舅当然不会讲上海话,但他从来没为此烦恼或抱怨过,嗯,除了上海话里的那个2字。

想来大舅是蛮聪明的,没听说他遇见什么麻烦,就在上海自如地买东西了。然后有一天,大舅回来后大大的发了通牢骚,为了那个2。那天不知买什么东西,价钱有个22的零头,营业员说要付个什么什么“捏泥”。大舅没听懂这个“泥”,想想似乎和1最接近,就当21分付款了。结果营业员骂人了!

大舅说,上海话的这个2也太搞人了。我已经学会了2字可以是“两”,也可以是“捏”,怎么还有个“泥”呢?一个字要发三个音!我大舅可是全国特级中学语文教师,上海人用个2字把大学问家难倒了,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于是我给大舅仔细讲解了所有的2的用法。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这2里面学问可真不少呢。222是“两伯捏泥”,那是不是所有情况都是百位数念两,十位数念捏,然后个位数念泥呢?否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见机行事”滴!比方说,22元是“捏泥块”,可是1.22元,可以说成“1块捏泥”,也可以说成“1块两果两”,这里人家不捏泥了,全部是两了。还好啦,大舅只需要会听,不必决定何时用什么发音。管它在那个位置,只要是两、捏、泥,就全部是2!就挨了这一次骂,从此以后,大舅出门天下无难题了!

其实,外地人看上海有新奇之处,上海人看外地也是一样滴。记得去安徽插队的隔壁邻居小红就告诉我,安徽老乡说上海人真傻啊,花那么多钱来“看石头”!我也花钱去黄山看过石头,属于傻子之一 : )  还有,我和哥哥多次去青岛过暑假,也是很有趣的经历,等有空了来个“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更多博文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看看我们都带些什么!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青岛人生活简单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洗海澡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表哥、表姐们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吃的特殊记忆和老少酒鬼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系列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开篇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后记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续) – 来自徐家姐妹的反馈

育儿篇系列
与女儿谈恋爱、婚姻、生活
飞吧,孩子!
谈海外华人到底该不该逼孩子学琴和中文
到底该不该推娃—老调新谈

美国点滴系列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真相(3)-- 美国媒体在最高法院斗智斗勇
我在美国占便宜的事 (一)戆人有戆福
美国点滴(七)也谈西方的公平概念
美国点滴(二)纽约地铁与上海地铁之比较
在美国,保健品和药品的关键区别是什么?
美国黑人和白人对不公待遇的不同应对方式

美国教育系列
美国专家对聪明孩子与天才孩子的比较
美国高三学生的生活
这位爬藤女孩的笑容原来是可以这么美的

我的文章系列
鲜为人知的癌症新说 – 正确解读统计数据
如果当初嫁给他?
70年代大舅眼里的上海
有这样两种中国人
什么是民主,我们真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