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死去了?——小议金庸
文章来源: 2018-11-03 05:15:18

什么死去了?——小议金庸

武侠小说并不能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探索或革新。从形式到内容它都是传统的。这样的一种类型小说在一个20世纪末的大国家如此超大规模的广泛而深入的流行,这在当时的世界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而接受这次洗礼的主要是孩子和青年人。根据我自身的经历推算,这个人群中较为大量的阅读过武侠小说的人数可能会达到70%~80%以上。然而,如果我们的目光稍稍向前推移,就在几年前刚刚粉碎四人帮后,国家重印一批文革中被禁的中外名著,那时同样出现了一种奇观,青年人熬夜在当地的新华书店前排起长队争相抢购世界名著。这也是举世罕见的。如果我们的目光再向前推移,我们可以发现在唐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在全民族范围内的狂热的传播诵读诗歌的情况,那可同样是世间稀有的奇观,以至于当时文人居然可以抄写一首白居易的诗拿到市场上换一尾鱼。这在今天我们这个唯利是图的时代,真是让人不无感慨。这个现象耐人寻味,但至少我们是一个热爱生殖和文化的民族。

然而,目光如果向后推移,在武侠小说超流行之后,中国的阅读文明就迅速的崩溃了。有过几个小波浪,最重要的一个可能要算王朔。王朔的小说在思想和语言上是具有反叛性的,记得在《顽主》中有一句对白:我就是喜欢俗的。王朔的反叛不是反思,更多的还是简单的停留在“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阶段。可以看成是改革开放后一小段思想与文化的开放自由中一种文革的反文化的延续。今天中国依然有阅读习惯的人数可能在世界上是比较低的。如果人均后,可能会相当的低。

集体阅读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圣经一直是西方的集体阅读的读物。儒教是历史上中国人的集体阅读的读物。文革中全中国人的集体阅读是毛泽东思想。而需要注意的是六四中的学生正是集体阅读过武侠小说的一代人。而这一批人也是经历传统的、非市场化的、理想主义的精英教育的最后一代人。之后,中国全民族青年人的最后一次集体性的精神洗礼是周星驰的电影。周星驰曾去北大给中国最高学府的精英们讲座,据说受到热捧,被誉为后现代的大师。但周星驰非常有自知之明,坦白说他并不知道什么后现代。侯宝林也去北大讲过课,讲语言的艺术。

近现代西方文化发展的轨迹与中国的完全不同。它首先出现的是文化内部大爆炸式的革命,随后各种流派涌现,但最终在市场中传统文化开始衰败。变化最剧烈的可能是绘画,但影响最深刻的仍然是文学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乔伊斯或许是一个标志性的顶峰,他完成了两本伟大的但几乎没有人读过的书。西方的传统文化始终追求精英性,批评性,原创性和专业性。虽然这个过程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溃败的结果是一样的。

即阅读文化开始衰败。

文字的出现是对人类最深刻的改造。写作与阅读在历史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说它一直在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社会体制。而阅读文化的改变,是今天人类开始的诸多深刻改变之一。它在表面上是市场决定的,甚至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当年网络的发明者只是为了聊天的方便,当然他们是专业的聊天,但没有想到网络有一天可能会改变人类的阅读文化。但是,在本质上这是人类从感性动物向理性动物转变的必然。人类在未来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以技术和算法为导向,而越来越少的依赖情感和思想。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文学很可能有一天将从大学的专业消失。哲学也一定会消失。

所以,或许今天比讨论金庸和武侠小说本身更有意义的是,思考武侠小说风行中国的这一现象。因为,如果人类的阅读文化注定消亡,那么谈论一本书,一首诗,或一个作家的死去又有多少意义。其实,今天金庸的去世和当年金庸的流行相比简直太寒凉了,可以说寒凉彻骨。而过去,一个真正的作家往往是死后才开始睁开眼睛在历史上复活。未来很可能那些曾经不朽的作家将一个个死去。人类追求精神永生的时代行将结束,一个追求肉体不死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了。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今天写作与阅读就更有意义了。气定神闲的坚守是一种美。用一生追求一次失败也是一种辉煌,而且是一种极为璀璨的辉煌。

 


2018/11/01 (这就像红袖添香老板娘说的,金庸的诸多人物里,只有独孤求败是她一生的暗恋呢。因为,她的胆怯,她的恨自己的不敢失败。哪怕是一顿做的不好的晚饭,都会让她受伤,让她心碎,大醉,看着月亮下的河马,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