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诗意的土木-为什么说中国文明将照亮人类未来的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 greenlawn2014-03-02 14:31:14

当今世界,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和发展之间存在着日益明显尖锐的矛盾。

从古建筑的角度,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教授方拥,在对比了西方古建筑以石头为主、追求坚固美观,和中国的古建筑以廉价不耐久的土木为主、适可而止、不过度美观坚固之后,对上面提出的矛盾给予思考:是要“要发展就不可持续”?还是要“可持续从而缓慢或不再发展”?

方拥的报告从在卢浮宫看到的一块直径2米,雕刻精美,布满花纹,作为建筑支柱的石头开始,追溯和对比了两千年来西方和东方的建筑史,回顾了中国建筑史中的土,木,和石,思考中国人推崇土木,不大用石头是不是因为石头少,是不是因为加工石头的技术不发达。事实是在6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可以加工比石头坚硬得多的玉器,造型精致,美轮美奂。3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造型和铸造工艺都了不起的青铜器,在那之后,却没有更多的发展。这些都是“非不能,而是不为也”的举例;中国人在技术上能做,但没有做。

中国的文化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皿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和做事情背后的道,及这里讲的建筑之道是有紧密关系但也很不相同的。建筑背后的道在中国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

  • -儒家追求中庸,适度,不要过度。包括建筑的美观和坚固都不要过度
  • -佛教讲无常,认为世间万物都会转变和衰变,所以也不求建筑的坚固耐久
  • -道家讲求简约,尽量简单地生活,同样不推崇欧洲那样的建筑

中国古建筑背后的道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推崇非常廉价不耐久的土和木。连“建筑”这个词也是在几十年前才开始使用的,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使用的是“土木”二字。古代四大宫官之一就是司空,专门管理空间,相当于现代的建筑部部长,可见古人对空间的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完成了使用石头的关键性技术的发展,但中国人选择了廉价的不那么坚固的土和木。

使用土木,报告中也指出了土木的优越性和成就。比如木结构有弹性,抗震性好,不容易彻底崩溃。湖北恩施土家族的一个木质院落在断了转角的一根木柱的情况下依然挺立。中国的很多木结构设计都大大领先于世界,使用的例子是福建和浙江交界的类似清明上河图中的大跨度拱桥,应县木塔,以及其它木制建筑和桥梁。


在有限的资源,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之间,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道理,有了类似的反省:
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和发展之间,我们是要“要发展就不可持续”?还是要“可持续从而缓慢或不再发展”?答案显然是后者-要可持续,从而缓慢地或不再发展那些过度的东西。它是中国文明,我们的祖先,特别智慧和伟大之处。


这个报告是方教授在三年多前所做,报告的题目是《平凡而诗意的土木》,时长30分钟。听完之后很受触动,特此和大家分享。报告视频的链接在:

video.sina.com.cn/p/tech/d/v/2011-03-04/154861273375.html

正如豆瓣网的文章果壳时间回顾评论这个报告时所说:"
中国古建筑少用石,是不为而非不可为。我们或许能从中获得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下图是报告时的相片,来自
未来光锥:世界的四幅插画。如果上面的视频链接不工作,这个链接里也有这个报告的视频。

 


这个报告我最先是从文学城网友 风大风雨小雨 2011年3月的以下博文中看到:
members.wenxuecity.com/myblog/15208/201103/3545.html


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