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点评公方彬的新政治观
文章来源: TNEGI//ETNI2012-10-10 22:38:37


一句点评公方彬的新政治观

中国这个走在或崛起或失败道路上的国家总是不断带给世界一阵阵惊奇,这不,近日有位人民军队的高级政治研究专家公开发表言论说,中国迟迟不政改的原因不是因为惧怕民主,而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民主理论的指导。他这样说或许是由于列宁或毛泽东早就教导过他说“没有革命(民主政治)的理论便没有革命(民主政治)的实践”;不过,他的言论也等于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事实:几亿名先进的中共党员们带领中国数十亿人口进行了长达63年亦即累积数百亿人年的社会实践,竟然还没有整出一套科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社会政治实践,于是,这位公方彬先生正在暗自努力要为日暮途穷的执政党建立一套全新的科学的政治理论并希望因此而对世界拥有解释自己独创的科学理论的话语权。让我们期待着包括这位专家在内的当前8000万先进脑袋们能够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一点新的智慧,因为他们也是信奉实践出真知。但愿由这8000万个先进脑袋组成的执政党不是一群只会吃喝拉撒的牲口党。 

[参见下文]

中国迟迟未政改并非是惧怕民主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10/10/2027095.html

近日,《人民论坛》杂志最新一期(2012年第29期,总第380期)特别策划一栏推出新政治探讨话题,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主任、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题为《新政治观:创新点与突破口》的文章受到关注,文中提出的迟迟未政改缘于理论准备不足,不是惧怕民主观点耐人寻味。
   
公方彬列举了众多分析政治体制改革迟迟未上路的观点,如有人认为缘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稍加分析便发现仅此不足以解释现存的矛盾和问题,因为不改革死路一条,那时既得利益将丧失殆尽,故即使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也不会拒绝改革。也有人认为缘于执政党出现精神懈怠,缺少必要的勇气和改革热情,不敢触及民主政治,担心政治民主最终与权力集中的领导体制相冲突,危及执政权。
   
他指出,初看这些观点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实则不然。对于一个没有自己利益且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其存在的理由和强大号召力就来自反对国民党不民主,取得胜利也是因为坚持民主。但要注意的是,理论是清晰的,问题是考察历史与现实,不能不承认,确实出现过、甚至今天仍然存在着民主不充分的状况。
   
对于这些问题,公方彬指出,中国因民主而产生和发展,却又因民主建设滞后导致矛盾丛生。因此,导致政治体制改革迟迟未上路的原因是,不是惧怕民主,而是很大程度上源于理论准备不足。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就不能保证正确的改革路径。经济体制改革做错了可以再选择,政治体制改革或民主政治走错了路几乎没有补救的可能。
   
公方彬进一步分析称,当前理论准备不足主要反映的重点在于,尚未确立起现代政治观或曰新政治观。而所谓新政治观,实质上是以世界政治生态变化为参照,以中国共产党由革命的向执政党转变为着眼点,从重新解决和诠释政治的本质内涵入手,对政治意识、政治主体、政治行为与政治体制、政治权力运行诸内容所作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概括、新设计。
   
同时公方彬也指出,之所以强调政治观的创新和突破,并非为了去除与他人存在的差异,有差异才有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满足时代要求,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他还表示,如果说,在立国之前的革命讲得是暴力,那么执政之后则强调的是平衡与妥协。而反映在利益方面则是指,不同于革命阶段通过剥夺一个阶级利益来维护另一阶级利益不同,执政阶段必须满足各阶层以及集团的利益。巨大差异的转变,尤其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了党政官员或公务员系统成为普通群众的对立面。
   
也就是说,就是因为政治体制改革未能与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制约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政治观未能实现突破,这也是建设新政治观的根本原因所在。
   
公方彬指出,如此看来,重新解读政治,确立新的政治观应是时之所需,这里要做的只是化零散为系统,化渐变为标志性变革
   
为此,公方彬在文中提出五个建立新政治观的关键,即重新解读政治信仰、确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简历执政党的政治伦理、涉及新政治观下的体制制度、形成与新政治观相一致的话语系统。
   
其实面对政改,无论是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回顾胡温十年的整改路大打温情牌,还是海内外舆论明确四项基本原则并非政改风向标,甚或是批驳或支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老一辈的政改观点(尤以邓小平的改革论为主)进行解读,都足见中国政改这一话题,不仅成为舆论讨论、政策决策的重点,也成为中国不得不理性、科学面对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