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心居》和《漫长的季节》
文章来源: tugan2023-05-28 12:56:00

追剧《心居》和《漫长的季节 

读了墨墨和晓青的博文,去追《漫长的季节》。《慢》剧得分 9.7 分,而我上个月追的剧《心居》才得分 5.5 分。 

这俩剧的共同点是讲述我们正在生活的时代,《慢》讲厂区生活,《心》讲都市生活,故事发生在 2000 年到2020年之间。 

演员演得都好,每个镜头角落中演员都很尽职,大家工作非常认真。我喜欢《心》,因为没有谋杀,再有,上海人动嘴不动手,顶多七七八八小嘴扎扎地互怼。《慢》剧十分血腥,故事非常妙,让一个最让观众想不到的人成为凶手。虽然它得分高,但太血腥,额滴小心脏有点颤,所以我偏爱《心》。《慢》故事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工厂区,东北人真能白乎,跟上海风格截然不同。难怪这么多演员来自东北。秦昊和范伟都是东北银 

这俩剧都有一种情节,给客人准备饮食时,让我有点敏感。比如,给客人倒茶水后,用自己的嘴在茶水上吹一吹,手指拿着茶杯的上部边缘,就是客人的嘴将碰触到的地方,给客人送过去;比如,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比如,在街上买肉串,顾客自己用手去抓佐料,放在肉上。这些多么不卫生啊!但这就是我们曾经的生活方式 

心》剧描述一个家妇海清(冯晓琴扮演在丈夫去世后,不得不挣钱,开始是送外卖,后来开了一家老人院我对英国养老院比较熟悉。《心》剧里的养老院在英国的话,属于高级养老院了,有很多娱乐设施。我在英国看过这类养老院,都住不满,太贵。英国老人动不了了,才去养老院。一般的养老院是没有娱乐室的,最多有一间规模不大的饭厅,供那些还能动一点点的人去那里吃饭。《心》剧里的养老院,大厅里还有一个大大的鱼缸,还有书画室。在英国,能挥笔书毫的人,绝对不去养老院的,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我每周都去养老院工作,是普通的养老院。我曾经去过豪华养老院,感觉非常不好,所以,不去了。不好的原因是住不满,建筑里面就没有人气,静悄悄的,掉一根针都听得到。我还没老,就被这出奇的静止给恐吓住了。而在一般的老人院,设施不豪华,价钱能被很多人接受,所以,要住进去,还需排队等待呢,都住满了。于是,每间房间都有电视的声音,老人在各自的房间看电视,还有糊涂老人自己跟自己说话的声音,还有饭厅的味道。这些让我想起小时候住的幼儿园。养老院里经常有去世的老人,即便尸体从身边被抬走,也没有特别恐惧的感觉,因为那里人声嘈杂,有人气。 

心》剧里的另一个人物是展翔(张俊文扮演)。展翔是外地人,来上海发展,买了很多房屋,靠租房过日子。所以他每天事情不多,到处闲逛吃餐馆,是一个无聊到让人发笑的角色。他文化低,善于交际,能用自己的人脉为自己办事,这不是领导的才干吗? 

心》基本是正叙慢》是穿插叙述。我很少看剧,啥破剧都跟,但我有时会看不懂,老了呗,跟不上趟了。于是我最近都在 iyf.tv 上看,那有其他观众的弹幕,帮我理解。弹幕也很好玩,遇到恐怖情节时,弹幕都是惊恐的词汇。小朋友们真行,又看剧又码字。 

《慢》讲一个厂区,有一条送货用的铁路。这个情节挺冲击我的。我小时候就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厂区,有一条铁路通向外面的世界。我爸爸曾带我参观了车间,他很自豪,问我愿不愿意在这个厂里工作。我当年15岁,对厂区的感觉非常不舒服,都是大机器,沉重冰冷,工人只是开一台机器,这一种技能让我担心我活不下去。我也不喜欢坐办公室。《慢》让我想起我父亲了《慢》最打动我的是,国家需要转型时,大批职工下岗。这些职工一辈子靠厂子,已经不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令人悲哀。我小时候,我父母照顾我过于周到,然后,我就独自去读大学了。一些很容易普通的事情,我都不会处理,常常吓得一身汗。所以,我有了儿子以后,我就不管他,让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我也不知道这方法对不对。反正,儿子自己就长大了。举个例子,儿子五岁时就知道坐在汽车里要警惕地看路牌路灯,给妈妈指路,不然,妈妈没准儿会犯大错误。 

在弹幕上,观众的评论多是正面的,大赞《慢》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们。这么异口同声地夸赞场面还不多见。《慢》剧确实好,只是死人多了,我还是没数出来到底死了几个人。看来如今的小观众们的口味非常重,想看刺激的。《慢》剧里有个俊美的哑巴,他爱上一个女孩,尽管那女孩看不上他,他还是勇敢的示爱。最后,那女孩被打死了,他看到尸体,也没剧烈反应,只是默默地流了一行泪。这个情节给我印象深刻。 

剧对我的启示 

《心》剧里有个老太太,她每次出场就骂她的孙媳妇,直到她去世的最后一天,她告诉孙媳妇,她心里明白,孙媳妇最好,让媳妇原谅她。这是什么逻辑啊?人呀,要学会及时感恩,感谢那些在你周围对你及时尽力帮助的人,能说多少感激的话,就说多少,不要嫌多。死前一句感谢不够,即便孙媳妇原谅她,上帝也不原谅她。 

《慢》剧里的一个设计很好,有很深的隐喻。老工人王响在几天内失去儿子和妻子,他不想活了,卧轨。就在火车逼近时,他听到婴孩的哭泣,起身寻找。火车开过,他没死。在铁路旁他看到一个弃婴。他捡起来,带回家。这对没有血缘的父子都知道,他们互相拯救了对方。我们在生活里,要彼此拯救,彼此帮助,彼此依赖,才有生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