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怎么死的?
文章来源: 慕容青草2013-06-08 19:09:15
“哲学是怎么死的?”这里有两组答案。第一组是哲学死了,是让专业哲学家们杀死的;第二组是哲学还活着,而专业哲学家们在继续追杀着。关心哲学的朋友们如果对于被称为是大陆哲学的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当初宣布的哲学已终结还不以为然,那就再去随便找一本专业哲学杂志翻一下今天所谓的分析哲学家们都在分析些什么就不难了解上述两个答案是怎么得出的了。
 
熟悉中国的武侠小说的朋友都知道,任何一个门派的开山掌门都有一定的常人所不及之处,只是其后的弟子们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这里既有一般的文化因素,也有该门派自身内在的逻辑原因在起作用。当年的罗素和维根斯坦在逻辑与语言分析上的哲学建树确是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但是今天的专业分析哲学家们所感兴趣的却常常是分析专业哲学文献里所用到的与现实的生活和实践没什么直接关系的特殊词汇或概念的含义,然后再对用来解释含义的词汇的含义进行解释。这种离开了哲学的应用意义来对哲学文章中的词汇或概念的意义进行分析的做法无疑是使专业哲学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想要让它不死都很难!
 
所以,看不到希望的专业哲学家们即便是自己不站出来说哲学已经死了,通常也缺乏底气来反驳别人所声称的“哲学死了”。这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哲学是怎么死的:被他们自己扼杀死了!这就好比我们在电影中常看到的谋杀未遂的杀手仓惶逃离现场又被抓住后会迫不及待地承认是自己杀死了受害人一样,因为他们曾亲手实施了谋杀的行动,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以为被杀者已经死了。
 
当然,今天世界上庞大的专业哲学队伍(这可以从各国专业哲学年会每年列出的庞大的名单看出)的存在还是有他们的价值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继续追杀还没有死绝的哲学!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其必然的社会逻辑在起作用。今天的分析哲学家们之所以那么热心地从文献中找词汇或概念来分析其含义的一个社会逻辑是:这样的做法最利于养活一个庞大的专业哲学队伍!
 
尽管人人都想要成为罗素和维根斯坦,但是人人都知道不可能同时出现千百个罗素和维根斯坦;但是,这个世界却实实在在地需要同时养活千百个想要成为罗素和维根斯坦的专业哲学人员。古希腊老祖宗给哲学下的定义是对智慧的热爱,那么谁能给这千百个专业哲学人员提供可以让他们热爱的做为哲学的根本的智慧呢?除非有那么一个可以制造智慧的机器。既然大家都知道那种机器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从现有的文献中找词汇或概念出来分析它们的含义就自然成为了可以不断地给庞大的专业哲学队伍提供乳汁的最佳奶牛了。
 
但是,如果他们只是去专心地做他们的分析,尽管要消耗掉很多乳牛的汁,还不至于造成对哲学的继续追杀,至少这个世界还确实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哲学队伍来传授教导哲学的理论和思辨。那么为什么说他们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对哲学进行追杀呢?这就是通过所谓学科的正规化来实现的。什么叫学科的正规化?在任何一个学科里找出一个大家都同样遵守的规范就叫做正规化。既然在哲学这个行业里的最大公约数是在已有的文献里找智慧,尤其是找可以进行分析的哲学概念,那么哲学这个行业的正规化就一定要能反映出这种最大公约数来。按照这种正规的模式,如果有非哲学专业的人士不按照这个行规来做,而试图直接从现实的世界的挑战中来探索哲学,那么不论他的文章有多少智慧都不能算数;而对于想要入这个行的学子们来说,除非他们从入这个门开始就按照行规来规规矩矩地思考和行为,他们想要学成打出山门都不容易。这就是眼下哲学这个行业的社会选择,这样选择的结果就是专业哲学只能是从文献中找智慧,尤其是找词汇概念来进行分析。这就是对哲学的追杀。在这方面专业人员是非常在行的,因为这不需要他们所稀缺的智慧,这只需要他们手中所把持的这个世界赋予被认为从事哲学工作的人们一切社会资源!
 
当然,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因其与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的无可分割的关联而同时存在于所谓的专业哲学界以外的方方面面之中。在哲学遭受专业人员的屠杀的时代,只有非专业的哲学人士站出来承担哲学的发展与应用的重担。当然,这需要有来自社会的热情与支持,因为非专业哲学界的人士在努力发展哲学的同时还要准备承受来自把持着社会赋予哲学界的一切资源的专业哲学界的追杀!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两组答案之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