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读禁书--杂谈中国的性文化
文章来源: 占波2013-12-22 20:56:25

    中国文化是一种自我压抑的文化,焦虑、疑惑、忧郁、慕虚荣、不自信是这种文化的伴生症。中国人一辈子活得很累,很虚伪,总是活在别人眼光里,所有的行为举止都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为,忽略压抑自己的内心感受,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自己来世一遭的意义在那里。名声、地位、财富成了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人为名利所累,忙忙碌碌临到死,长长地一声叹息。中国现有文化与西方文化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就是与中国原始道义也相去甚远。

 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是“民主和人权”,做为社会性的人,必须有赖群体才能生存,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决定群体走向的权利,也就是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群体活动中,每一个个体都要约束自己,保证群体活动的可行性。做为群体活动之外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的绝对权利,只要这种活动不伤及或触犯他人的利益,也就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可以为所欲为。

 中国文化(不是封建文化)崇尚的是“天人合一”,“万物相通”也就是师法自然,随心随性地去生活,快乐健康地去享受生命。“民如野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理念比现在西方的人权自由更加开放。在人与自然两者中,更注重的是人,古书《十问》中的名句;尧问舜:“天下孰为贵?” 舜曰:“生为贵”。 生也就是生命,世间万物生命是第一位的。儒教的基础理论是唯心的。孔子的一个观点就是;“ 世间万物之于我来说,全在于我自身的感知,我睁开眼看到了,这个世界就是存在的,我闭上眼睛,关上心房,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这句话看似无理,细细琢磨,却是很有哲理和智慧的。世界之于每个个体来讲,你不在了,这个世界对于你就是不存在了。明白这个道理,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人生道路的则取有很大帮助。人的行动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全靠自身的认知来决定,世间本没有对错之分,你认为对了,行动起来就没有心理障碍,你认为错了,它就是错了。犯罪心理学认为,只有所谓的“罪犯”,而没有真正的“罪犯”,“罪犯”的罪是别人给定的,是强加在“罪犯”头上的。从“罪犯”的角度看问题,他行动的理由和动机都是正确的,包括杀人,这也是西方废除死刑的一个理由。因为常人无法真正从“罪犯”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对你不能理解的东西,简单地从肉体上消灭,是不人道的。现行的“杀人偿命”刑法依据,是从维护社会秩序考虑的,没有去深层次考虑成就“罪犯”的社会责任。

       讲了一圈儿,有点儿绕远了,讲到天人合一, 讲到生命最为贵重,,自然就会与“性”联系起来,中国人管命叫做“性命”,这是一个并列词组,也就是说“性”和“命”是同等重要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对“性”的重视和开放程度。现代人过于虚伪,只取其命的意思,对性的本意假装看不见。古人讲:“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两性为中心的,这种认识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早了几千年。

          谈到性,人们总觉着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其实一个人能坦坦然然地谈“性”,说明心理很健康,心态也很恬淡,清新,不做作。现在到处都有卖的劣质毛片,相信很多人尽管嘴上对此十分的鄙夷,多少也都看过一两眼。这类东西很多确实没什么知识,也没有美感,看了让人作呕。好莱坞,花花公子制作的成人片,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在那些片子里,你觉着那是人,不是牲口,有意境,有思想,有艺术,是一种享受。日本每到午夜,成人频道会有一个性教育节目《女大学》,从生理到情趣,全方位的介绍性知识和性技巧。很多外国人都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家政”和“性”教育课程感到奇怪,很难理解中国人是怎样过家庭生活的。所以,同为地球人,处在同一个时代,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完全是“业余”式的,由此可见,很多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根本谈不上什么质量,也属于劣质毛片类的档次。

         其实“性”是一件很平常,很自然的事。 食与性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求,一个人的食欲不好,吃不下饭,肯定身体有问题,一个人的性欲不强,不想做爱,那身体肯定也是有问题,两者是完全一样的。保持旺盛的食欲和性欲,也就是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黄帝内经》上讲:“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无男则意动神劳,神劳则损寿”。

          保持食欲,可以在吃上变着花样去做去选,中国人在“吃”上下的工夫,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个填饱肚子的基本欲望,搞出来“ 煎、炒、烹、炸、煮”,种种手法,摆个菜盘儿,要 “色、香、味、形、图”, 凡此种种,五花八门,把简简单单的一个“吃” 发展成一种文化,一种及至的享受。保持性欲,应该也是如此,否则就是有悖于自然。中国古人在这方面的发展,已经到了相当高的一个境界,比起现在的西方文明有过之而无不及。曾在昆明搞的一个“性文化展”,很多出土文物就是证明,《春宫图二十四势》,其绘画水平和推介的各种姿势都很有价值。不过办展的人水平太低,宣扬的不是文化,仅仅是淫欲而已。

 

 其实成人读物,也即“色情文学”,是文学读本中很重要的一大类。 北京大学教授张竟生是《性史》一书的作者,被称作“性学博士”。张竟生在《性史》卷首写道:

 “天下第一乐事,莫过于雪夜闭门读禁书。”,

 人同此心,只不过有些人遮遮盖盖,偷偷去读,有些人襟怀坦荡,大大方方去看。孔子曰:“食色性也”, 毫不掩饰地将“色”归于人的本性。在远古时代,人们确实把性和吃饭看得一样平常。《吕氏春秋》对进宫前嫪毐街头显能的描述就是最好的说明。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是讲“禁欲”,不近女色的,可是佛像中却有“欢喜佛”,讲的是男女双修,也能修成正果。印度庙宇中最著名的就是卡修拉霍的《性庙》了,上面雕刻有上千种做爱的场景。

 只是中国到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急剧下降,完全沦为男性的附属玩物,在精神上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肉体上让女人裹小脚,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守寡殉夫的女人立贞洁牌坊,完全不把女人当人看。

 讲究完美是人的天性。追求探讨美好的性过程和琢磨研究如何把饭菜做得好吃是一样的道理。两者都是尊重生命,享受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追求。

 《金瓶梅》号称天下第一淫书,屡屡遭禁,可是手抄本儿却从来就没有断过。毛泽东不止一遍地看过《金瓶梅》,对该书赞许有加,称其为“ 红楼梦的祖宗”,建议党的高级干部和专业研究人员好好看一看。为此中宣部,中组部召集出版社专门刊印了一些。我看过几遍正宗原版的《金瓶梅》,并不觉着有什么,也没有因此去扒看女厕所,人们常把西门庆看作淫荡的代表人物。而看完《金瓶梅》,掩卷之时,你会觉着西门庆是个很重情重义的真丈夫,李瓶儿既非宠妾,又非正室,李瓶儿从病到死,西门庆的关切悲恸之情,让人不忍。及到死后多日,西门庆仍在梦中与之相会,惊醒之后的怅然若失有诗写到: 

玉宇微茫霜满襟,

疏窗淡月梦魂惊。

凄凉睡到无聊处,

恨杀寒鸡不肯鸣。

 如果西门庆仅是一个无心无肺的淫棍,何尝会有这份凄凉。

 

    家庭是现阶段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私有制的一种伴生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私有制的最终消亡,家庭也会最终消亡。这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论断,也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人说“ 共产党,共产共妻”的来源。

         婚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契约,既然是契约,它就有一定的约束性,既然有约束性,它就是特定时期,不得不为的一种无奈,既然是无奈,它就是反人性的,是必然要加以消灭的。所以很多人把婚姻比作“围城”。 人的本性不分男女,内心里都是不安分的,越是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越是如此,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蒋经国,宋庆龄,蒋壁薇……, 这些人可以说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家,如何做人为人,不能说不知道,可是在男女私情上都不是循规蹈矩之人,这从某个侧面也验证了人的本性。人只有一次生命历程,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无法超越和改变,就是几万年后也是如此,有独立思想的人,是从自己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思想匮乏的人是从所处时代的环境来审视自己。 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衡量人的规范一直是在变化的,就是中国的改革前后,人的观念变化也是完全不同的,同为人类,地球上不同的地域,人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也是相差甚远。 所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一个自身认识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 人的思想观念也是这样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能够让自己超前享受到下个世纪的生活,为什么非要戴着上个世纪枷锁自己折磨自己呢?

         当然,人不能生活在空气中,身在当世,就要遵循当世的基本法则,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责任感的生物,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本分,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家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必须为此做出牺牲,对此之外的东西,同样要给予尊重,生命是上苍的恩典,让它发出最大的光与热,这也是神圣的天职。

 我说上面这些话,并不表示对家庭,家人不尊重,只是从人的本性来阐述探讨问题。车尔尼雪夫的《怎么办》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虽然成书在两个多世纪前,对现在的人们仍然会有很多启迪。仅举书中的两个观点为例;

         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满的婚姻应该是一次以上的那次婚姻,因为在第一次婚姻中,你不知道婚姻是什么,婚姻会带给你什么,也不知道在婚姻中你自己应该怎样做。在你真正明白了婚姻的实质内涵,选取再一次婚姻时,你会清醒地知道,从婚姻中你想获取的是什么,在婚姻中你能给于的是什么。

        车尔尼雪夫看到,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由衷地去羡慕那些“成功人士”,顶膜礼拜那些扭转乾坤的“伟人”们,被那些舍弃自己甘愿奉献,甚至牺牲的人物所感动。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机遇”,却从来不去想自己也能,永远迈不出自己的第一步,其实认准方向,坚定地走下去,这个过程本身就十分快乐了,也无暇去羡慕他人,有的只是学习与交流。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相互平等的,只是所在的位置和从事的工种不同而已,所谓的伟人们,只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选取了自己喜好的工作而已。要学会和习惯“平视”,这样你才能自信和不自卑,不是伟人们有多高大,是你自己站的太低,有时甚至是自己站在坑里仰视别人。学会“平视” 是自我尊重的基本。

         人的一切行动,只要不是强迫的,他在从事这件事的过程中,心里面就会是快乐的,反之就是痛苦的。那些牺牲自己感动别人的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这样做,他要这样做,他也是为了自己的所思而为。在别人看来难以忍受的痛苦,磨难或牺牲,当事人自己的心中却是一种快乐。《怎么办》 读时要有耐心,细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