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真小人和伪君子 ---兼答罢了兄
文章来源: 野狼嚎2008-02-16 10:44:42



野狼喜读罢了兄之回帖。对于罢了先生“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这种崇善恶伪之情操,俺能理解一二。

天之造人,善恶并烙其心,地之养人,真伪同随其行,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如此,但世界上的人在道德观,审美观乃至行为准则上还是有区别的,正是由于这种区别,我们才有了君子小人之分。

尽管对君子小人有不同的定义,但其主要区别在于其德行之善恶。古人多把君子作为自己修行的目标,并在日常生活中以“每日三省乎己”方式将其追求付诸行动,不仅认识到自己身上有不少小人的丑恶东西,而且也显示了常人成为至善的真君子之困难程度。但是一个真心向善的人不该因为这个困难而放弃,这才有了很多劝导人们坚持不懈进行修行的诗书和良言。

正如先生所言,即使是德行很好的人,他也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君子。现实中真君子是没有的。那些被我们认为是君子的人只不过是在修行方面比一般人做得较好一些而已。

人的君子修行之道有两条,一条是“心”道,一条是“行”道。心道就是要建立自己的道德观,让自己认识到哪些是善的,是对的,哪些是恶的,是不对的。而“行”道就是让自己的行为沿着自己心中善的标准去走。如果这两条道处在同一标准上,或者“行”道超前于“心”道,也就是说,心里怎么想的行动上就怎么去做,或者做的比心里想的还好,那这个人应该算是真人。要是这个真人离君子标准很近,我们就可以称他为真君子,如果他离君子的标准很远,我们就可以称他为真小人。那些不以杀人放火为耻的强盗就可归于真小人之列,因为他们心里真的认为烧杀抢劫是天经地义的正当行为。

可是如果一个人在“行”道上落后于“心”道,那他就成了人人都不喜欢的伪君子了。例如,一些饱读诗书,深明事理的人却在干伤天害理的事就是伪君子典型的例子。但是,如果我们理性地将“心”“行”两条修行之道综合起来看,伪君子相对于真小人还是离君子目标更近些。可是为啥人们对伪君子的厌恨远比真小人更甚呢,这恐怕要从人们天生不喜欺骗的心理来分析了。

人除了求善去恶以外,还有一个崇真厌伪的追求。有时,人对“真”的追求在情感上比对“善”的追求更甚。原因是“伪”的东西除了给人丑恶感意外,还让人产生了被欺骗的感觉,从而让自己因判断力不足产生了某种挫败感。如果在善恶真伪的两维坐标上给出真善,真恶,假善,假恶四个区域让人做一个情感测验,恐怕多数人最恨的就是“假善”了,这并不是“假善”比“真恶”和“假恶”更恶,而是比“真恶”和“假恶”更让人产生被欺骗感。先生的“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正好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罢了兄侠肝义胆,估计很喜欢水浒英雄。那就找几位梁山好汉推演一下。假如罢了兄在水泊梁山附近开了个小饭馆,生意不好不坏,收入正好能够一家糊口。可突然有一天梁山下来一个大汉,到你的酒店里白吃白喝一顿不算,还抢了你所有的流动资金,最后让你破了产。这时候,你对这件事情的仇恨程度恐怕就与是谁来抢你有关系了。

假如抢你的是李逵,你可能只好自认倒霉就算了,因为你知道这家伙就是个不明事理的真恶人,跟他无理可讲。

假如这人是武松,认倒霉以外,你可能心里还要嘀咕一下。这个武二郎应该是个讲道理的人,我又不是恶霸地主,是跟他那个卖烧饼的哥哥一样的小本生意人,他为啥要抢我?都说这个人讲义气,善待穷人,现在看来我是上当了。什么狗屁好汉武二郎,再也不相信了。

假如这个人是宋江,你就更生气了。TNND,什么“呼保义”,什么“及时雨”,什么“替天行道”,扯淡,天道难道是这样? 亏你宋江还读了不少圣贤书,你不去抢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倒跟我这小买卖人过意不去,真是狗屎不如。活脱脱的一个伪君子,可恶!

如果抛除人们这种对受欺骗的仇恨心理,我们不难发现伪君子比真小人还是要好的多。如果他们同样干出一件坏事,真小人是不会自责的,而伪君子却要受到他“心”道上道德标准的鞭笞。某种程度上,他悔改的概率要比真小人要大。就拿你所说的Biao子为例,伪君子的妓女之所以要立牌坊至少表明她以当妓女为耻,而真小人的妓女恐怕连这点耻辱感都没有了。

另外,如果严格地定义伪君子,一切言行不一致的人都应该算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言行不一的时候,这种时候,你心里想的,嘴上说的往往比你的行动要好,其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试问,难道为了崇真厌伪,我们就宁可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行动上做不到,干脆我们把“心”道上的修行也给废了,心里不想了,嘴上也不说了。这样一来,不就让自己修行之路进入了自暴自弃的误区。

实际上,不管是常人还是有名望的人,适当的“伪君子”行为有时还是必要的。看看几位美国总统总统候选人的豪言壮语,难道我们会100%地相信他们现在所说的真是他们以后都要做的?还有,中国古代有些有名的皇帝,有时也要以“伪君子”的策略来维护国家利益。今天俺就以汉文帝的一段故事来结束这次讨论。

汉文帝时,匈奴常犯边境。因国力不济,朝廷无法组织军队进行对其有力的防范。没有办法,只好以美女来贿赂他们。可是拿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样做肯定是不妥的。本国男人打不过人家,最后给人家送美女算怎么回事呀,这样做难道不缺德吗?做为皇帝,汉文帝心里肯定也是不痛快,肯定认为此举是丑恶的。

好了,这种恶事既然没办法要做出来,那就选择做的方式了。一种方式就是干脆做真恶人,告诉天下人,老子今天认栽,打不过他们,只好采用性贿赂了。另一种就是做伪君子,这种送女人的事情做是要做,但要找个理由包包装,至少在面子上和道义上要说得过去。我们就说这些美女不是献给他们的,而是以“和亲”的形式嫁出去的,嫁人总是合乎道义的吧。不过,既然以国家的名义嫁出去,这些女人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地位,不管她们和皇家有没有亲戚关系,都给他们封个公主头衔。大家看看,这难道不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行为吗?

读读汉文帝下面这段话,我们就能理解他这种无奈的心态:

后二年,上曰:“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
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远达也。间者
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边臣兵吏又不能谕吾内志,以重吾不德也,夫久
结难连兵,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今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怛惕
不安,未尝一日忘于心,故遣使者冠盖相望,结轶于道,以谕朕意于单于。今单于
反古之道,计社稷之安,便万民之利,亲与朕俱弃细过,偕之大道,结兄弟之义,
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和亲已定,始于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