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89(13)宣布戒严
文章来源: 万家述评2012-05-18 10:56:23




我的1989(13)宣布戒严

回顾1989年的那场风暴,有两个关键点,注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一是在赵紫阳五四讲话和亚银讲话之后,本该是学运和平收场的最佳时机。结果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报以更激烈的绝食抗争,这就把赵紫阳逼到了死角。二是在赵和戈尔巴乔夫谈话中公开了邓小平仍是最高决策者之后,知识分子发表了非常激进的《5.17宣言》,这就把邓小平逼到了死角。

《5.17宣言》是完全针对邓小平的:

“清王朝已灭亡七十六年了,但是,还有一位没有皇帝头衔的皇帝,一位年迈昏庸的独裁者。没有这位独裁者说话,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社论就无法否定,……这次学潮不是动乱,而是在中国最后埋葬独裁、埋葬帝制的伟大爱国民主运动。”

“老人政治必须结束!独裁者必须辞职!”

这份宣言被认为是对赵紫阳和戈尔巴乔夫谈话的呼应。由此引发的反邓风暴,是改变邓、赵关系的转捩点。一直到5月13日,邓小平对赵紫阳还是信任的,当天上午,赵紫阳和杨尚昆一起去拜访邓小平,向邓汇报情况并陈述自己的观点。邓并没有什么成见,甚至没有再提4.26社论,只是希望赵紫阳尽快拿出办法,根据邓氏“猫论”,只要能够平息学潮就是好办法。邓对赵最后的叮嘱是:“在重大政治问题面前一定要果断,要坚持原则。当然,对这次学潮,我们要尽力采取平和的手段来解决。”

也就是说,采用武力解决学运并不是邓的初衷。问题是,赵的开明和善意没有得到理性的回应,反而是进一步的绝食“以死相逼”,这就把赵紫阳逼到了死角;知识分子的讨邓檄文,则把邓小平逼到了死角。记得是阎明复,在和学生对话时几乎是含泪相求:“请你们给改革派一点时间……”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胡耀邦和赵紫阳被认为是邓小平的左膀右臂。1987年的学潮,邓砍掉了自己的左膀;1989年的学潮,邓砍掉了自己的右臂。对邓而言,情何以堪;对改革派阵营而言,元气大伤。这难道就是“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所要的结果吗?

不要把对方逼到死角,尤其是不要把本来应该是盟友的党内改革派逼到死角,这是我们应该从1989年的悲剧中吸取的教训。

今天的共产党内,依然有开明的改革派,明摆着,温家宝就是一个。他认同普世价值,主张政治改革、提案平反六四,却被许多人指着鼻子骂,说他是在“表演”、“做秀”,封他为“影帝”。可以认为,无论是东方、西方,普世的政治人物都是在“做秀”,关键是看他做的什么秀。有人做“唱红、黑打”的文革秀,有人做“普世价值”的民主秀,能一视同仁、等量齐观吗?有可能的话,我也想学阎明复含泪相求:“不要把他们逼到死角,请你们支持改革派,让他们赢一回!”

扯远了,还是回到1989年。当年把改革派逼到死角的结果,便是赵紫阳下台、保守的强硬派得势,终于决定在北京地区实行戒严。

第一时间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是周舵。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心头顿时“拔凉拔凉”的,感觉“大势已去”。

5月19日,我即刻召集了干部会,下面是我讲话的录音记录:

这段时间形势变化很快,把原来每周一次的干部会改为每天一次。

我们出于人道主义,出于对学生的支持和同情,给学生送了药品、水、食物、提供了器材、捐了钱。秋后算账的时候,估计跑不了。今天《人民日报》报道,通过红十字会向学生捐款:全国总工会捐赠十万,四通捐赠五万,农工民主党捐赠一万。我们的历史地位,应该在总工会之下、农工民主党之上。

现在问题是越来越严重,如果这么发展下去,那就是一场真正的动乱。如果社会不安宁,我们企业的损失最大。

列宁说革命是各民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有人兴高采烈,因为可以不上班、不上学、不守交通规则,不管红绿灯,车可以横着开……我们都经历过文革,群众运动起来以后,很难控制,这就是所谓大民主。最后,便是实行军管,因为你这个单位是烂掉的单位。

我们的态度很明确:

第一、我们认为学生的运动是爱国民主运动,他们不是动乱,我们对学生是支持和同情的;

第二、我们希望学生尽快结束绝食,回到学校,许多问题可以慢慢解决,民主政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几个人绝食、上街、游行、喊一通就能建立的。学生已经为推动民主的建设起了很大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现在要尽快撤下来,只有这样才符合学运的初衷,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

第三、我们要坚守岗位,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保持正常的经济秩序。一个社会应该有安定的环境。只有社会环境安定了,继续深化改革也才有基础。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保持头脑冷静。学生的情绪很激动,一开始得到了社会的支持。现在这样拖下去,社会承受不了。

我们不是消极,也不是暧昧,我们的态度很明确:我们是出于人道主义,我们的目的是减少损失,我们是在帮助政府和学生达成某种谅解,我们派人去斡旋,是拉架,是熄火,不是火上浇油。

现在这样的结果(指宣布戒严)很正常。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共产党,不是中国了。现在我们做事情更要小心谨慎、审时度势。千万要记住:中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我们一定要保存自己的力量。

在电视里看到李鹏宣布戒严时那种小人得志的嘴脸,那副凶巴巴的样子,不由得产生一种生理性的厌恶。反倒是杨尚昆,讲话时态度平和、中规中矩,不那么让人反感。会场上没有看到赵紫阳的身影,我感到一种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