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故事(18)高效率
文章来源: 万家述评2009-04-06 05:36:46


第三章 初试啼声
———————————————————————————————————————

四通故事(18)高效率


崔铁男(1980年,日本)


兄弟公司(BROTHER)的M-2024打印机能否引进,关键在于它能否打印中文汉字。而能否打印中文汉字,关键又在于驱动程序。我说,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原因是老沈和我同时想到了一个人,科学院计算中心的崔铁男。

崔铁男是我跟陈三智学艺时候的同门师弟,哈尔滨靓仔,哈工大毕业,和李玉是校友。小伙子极有灵气,学硬件出身,在陈三智指导下学软件,其汇编编程的水准,比科班学软件的还胜一筹。因为他对硬件熟悉,有时候想出来的点子,我和小童都望尘莫及。

在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天天在同一个房间里编程。调试程序的时候,就像着了魔似的,一会儿兴奋尖叫,一会儿唉声叹气。多年以后,我在美国学做股市的当日交易(Day Trading),才有过同样的体验。

小崔调试程序的时候,有个习惯,一边要听邓丽君的歌,我们也跟着听。小邓清纯动听的歌声,让我们编程时巧思泉涌。由此落下了一个毛病,如果不听邓丽君,大家就编不了程序。后来在巴黎,我曾有机会当面向邓丽君陈述这一段往事。小邓听了,笑成了一朵花。

1984年6月24日,我们从三井那里得到一台样机。当天,老沈就找到崔铁男,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解决M-2024的驱动程序。成功了,他们小组每人得200元人民币开发费,四人一共800元。如果一个月搞不出来,这事就算作罢。

结果,他们软硬兼施,八天就解决了问题。不仅是改驱动程序,而且在硬件的接线上动了点手脚。这样的解决方案,只有软硬件都通的小崔能想得出来。也难怪北京计算技术研究所历时半年都没有解决,因为他们只有软的一手。

1984年7月2日,八天以后,我们立即找三井,开始贸易谈判。我们的高效率,把三井震呆了。那边半年无消息,这边八天解决问题,对比太强烈了。给他们留下的这一深刻印象,给我们带来了另一次重大机会,这也是后话了。

贸易谈判由王安时主谈。观摩老王和日本人谈生意,是一种享受。

当时可参考的24针打印机,是东芝(TOSHIBA)的3070,进口价是1500美元。M-2024,三井的报价是1000美元,听起来好像不错了。但老王大摇其头:“你们这个价格,不行!”

日本人:“为什么?”

老王:“打印机的关键部件是打印头,24针的打印头,成本不会超过X美元。”

日本人:“哈依。”

老王:“其它机械和电子部分,成本不超过Y美元。”

日本人:“哈依。”

老王:“外壳和包装部分,大约是Z美元。”

日本人:“哈依。”

老王的脑子飞快:“X+Y+Z,你们的成本不会超过250美元。”

日本人:“哈依。”

老王:“给你们百分之百的利润!”

日本人:“哈依。”

老王:“所以我们可以接受的价格只能是500美元。”

日本人:“哈依。”

这时候蒋敏美立即出击:“好!那就500美元成交!”

日本人愣了一下:“哈依。”

价格谈妥了,还有一系列难题等着我们:资金、外汇额度、批件、进口渠道……需要我们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过五关、斩六将,才把一切都搞定。

十四天以后,1984年7月16日,我们按500美元一台的价格,通过外贸公司给三井下了第一份订单。如此的高效率,又把三井雷了一下。

这两个星期里的故事,精彩绝伦,我相信许多人会翘首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