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杂忆1】“姘头”和“岳父大人”
文章来源: 万家述评2008-10-12 16:23:20

在巴黎的时候,我曾有机会接触一位美国外交官,小伙子叫马克,很聪明,属于说话一点就透的那种。有一件事情,我质疑他没有说真话。他回答说:我们外交官说话,同淑女有相似之处,都口是心非,但表达方法不同:

如果你想和淑女约会,问她会不会来?
如果她说“不”,她的意思是“可能”;
如果她说“可能”,她的意思是“是”;
如果她说“是”,那她就不是淑女了。

如果你和外交官讨论一件事:
如果他说“是”,他的意思是“可能”;
如果他说“可能”,他的意思是“不”;
如果他说“不”,那他就不是外交官了。


我和马克谈话的时候,边上有一位淑女翻译,她的名字叫南希。南希是ABC,即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从小在旧金山长大。她的母语是英语,第一外语是法语。她母亲原籍广东,所以她第二外语是广东话。在我们去巴黎之前,她对普通话一窍不通。

当时,她在巴黎的一家公司做翻译,把各种电脑的使用手册从英语译成法语。因为1989年的历史事件,她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血管里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所以她热心地参加了当时在巴黎的各种活动。她非常有语言天赋,在帮我们义务做翻译的同时,也经常向我们请教某句话在普通话里应当如何表达。

我们第一次见面,她就表现得非常友好。她款款地走到我跟前,说:“万总,我母亲是你的忠实FANS。”对了,淑女永远不说“是”,也永远不说“自己”。

说到这里,大家千万别误会,今天的故事同本人无关。今天说的是范曾——国画大师范先生,当时,他带着南莉,也流亡到巴黎来了。

有一位法国作家写了一部关于中国的书,在一家书店开发布酒会,我们都去了。范先生也会来,这是他到巴黎后第一次参加公开活动。当时范先生和南莉生活在一起,但还没有正式结婚。

这时候,我注意到南希在很认真地向周边的人打听:和范先生这样一种关系,在普通话里应当如何称呼南莉。

有一个小子不怀好意但却一本正经地教她:这样的关系叫“姘头”!

范先生来了,孤身一人,没有带南莉。南希笑盈盈地迎向范先生,甜甜地说:“范先生,您好!怎么没有把你的‘姘头’带来?”

范大师张口结舌,全场哄堂大笑。


中国人的称谓很复杂,同一种关系,有尊称、鄙称、自称、昵称等等,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用法,一般人很难区分得很仔细。像南希这样在海外长大,受人误导,用普通话表达时称谓不当,在大庭广众闹笑话,并不为过。我还见过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竟然在称呼自己父亲时用错称谓,这就有点特别了。

我说的是文革期间,在上海的一个邻居的小孩,叫德华,很乖的一个孩子,上初三了。那时候的中学生,学不到多少文化课,大部分时间学军、学工、学农了。学农一般在郊区,大部分孩子离开家以后,只顾自己在广阔天地里开心,没有什么人会想到给家里报个平安。只有德华是例外,因为他很乖。

在那个年代,他居然懂得给家里写封信!而且知道,对自己的父亲,要用尊称。他依稀记得在什么地方见过“岳父大人”,把父亲比作“山岳”,他认为是很崇高的形容。于是,他恭恭敬敬地在信的抬头,写下了“岳父大人”四个字。

父亲收到这封信,啼笑皆非、感慨万千。他拿着这封信,气急败坏到学校去找老师理论:“孩子都快初中毕业了,连封信都写不好,居然称我‘岳父大人’!”

德华在班上算是好学生,好学生都出这种状况,学校非常重视。于是规定,下乡的学生都要给家里写封信,要经老师批改以后,才可以发出去。同学们无端增加了额外负担,都非常不开心。大家便把不满发泄到德华头上:“TMD,都是因为你这个岳父大人!”

从此,德华有了一个新外号:“岳父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