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内,有很多被传为美谈的情恋故事,比如胡适与曹佩声、韦莲斯以及众多“星星”相周旋,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爱怨交加,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好聚难散,吴宓狂追毛彦文而不得,也包括卞之琳苦恋张充和。
关于卞之琳苦恋张充和,2013年,苏炜采访执笔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中披露,晚年的张充和说:早在1933年认识卞之琳后,就一直收到他的信,“至少有过百封信”,他还“拼命写诗,写了很多无题诗”,“前后持续的时间大概有十年”,但自己“从来没有答应过他,更没惹过他”。因为“他是另一种人,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出去过,连看戏都没有一起看过”。“我年轻的时候爱玩”,但“常常和别的人单独出去玩的。唯独就是不能跟卞之琳单独出去,我不敢惹他”,所以说他是“有点一厢情愿”、“典型的单恋”,我和他之间“实在没有过一点儿浪漫。他诗里面的那些浪漫爱情,完全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
本来,卞之琳苦恋、苦追张充和十余年,最终也没有牵手走一程,就容易被人解读成单恋、一厢情愿,再加上张充和在晚年以当事人自述的形式这么一确认,就更加坐实了这一结论,连一向无事可干的学术界和以猎奇挖人隐私的娱乐八卦界,很多年来都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真真达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局面。
一个简单的常识是,即使苦苦恋爱中的男人都是十足的傻瓜,但十余年的时间,如果女方真的一点机会都不给,即使是再一往情深、“认真得不得了”的男人,也早就偃旗息鼓或重打鼓另开张了。当然这只是凭常识判断,对于那些掉进情网拔不出来的人,可能并不适用。
那么,卞之琳与张充和之间的真实情形到底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如果不是解志熙、裴春芳师徒在2009、2012年连续撰写多篇文章,也许就真的难于见到庐山真面目了。也就是说,当《虹影星光或可证——沈从文四十年代的爱欲内涵发微》《爱欲抒写的“诗与真”——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叙论》(上中下)等学术文章发表后,读者也就明白了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沈从文全集》中的《摘星录》,实际是连载于1940年香港《大风》杂志的《梦与现实》的修改稿;同在《大风》杂志1941年连载的《摘星录》,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绿的梦》,虽与全集中的《摘星录》名字相同,但内容截然不同,且未收入全集中。当这两部小说被研究者定位为自叙传或写实小说的结论后,那么关于沈从文、张兆和、张充和与卞之琳之间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基本也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在《梦与现实》中,沈从文安排了四个人物,即老朋友——沈从文、老同学——张兆和、大学生——卞之琳、她——张充和。暂且不管“老同学”与“她”的爱恋纠葛,单看“老同学”是如何描述“大学生”卞之琳的。
小说中,“大学生”第一次被描写是这样的:“她”因为抵补空虚,所以“生活上来了一个平常大学生。为人极端平常,然而外表好像很老实,完全可靠,正因为人无用也便无害,倒正好在她生活中产生一点新的友谊。……随后是性情上的弱点,不知不觉间已给了这个大学生不应有的过多亲近机会”。从这一句话中可以断定,至少在作者沈从文或小说中的“老朋友”看来,“她”也就是张充和,给了“大学生”也就是卞之琳“过多亲近机会”。
那么,都有哪些“亲近机会”呢?小说在后面有多处交代,比如其中写道:“大学生无事可作,只能看看电影,要她去就不好不去”;“到末后反而还是照习惯跟了那个大学生走去,吃吃喝喝,也说说笑笑,接受一点无意义的恭维”;“她与大学生玩到半夜回转住处”。
如果说从这几处已经很明显的叙述中还不能得到确证,那么接下来小说用了一大段来描写“大学生”到“她”家,约“她”看电影,但因为二人争夺一朵小白兰花,“她”生气了,说不去看电影了,“大学生”临走说“我买了票子等你,你来了,我很快乐,你不来,我就要生气失望,喝酒,失眠,你怕不怕”?而“她”坐着生了一会气后,“觉得刚才不应当使大学生扫兴。赶忙把镜子移到桌子边,开了灯,开了粉盒,对镜匀抹脂粉。一点钟后,两人已并排坐在电影院里柔软椅子上,享受那种现代生活,觉得是一对现代人了。到散场时,两人都好像从电影上得到一点教育。两人在附近咖啡馆子吃了一点东西,又一同溜街”。在这些铁证式的原文征引中,怕是头脑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会辨别出张充和给了卞之琳足够多的“亲近机会”,其中包括两人一起看电影、吃饭、逛街、喝咖啡、闹别扭又和好、玩至半夜等。
当然,读过小说或者了解沈从文与张充和的恋爱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充和确实不爱卞之琳,也没有在他身上投入过多的情愫,她之于卞之琳亲密接触,更多的是为了打掩护,为了排除和化解“老同学”张兆和对她与沈从文关系的猜忌。但这只是结果和原因,而非过程。真实的过程是,张充和的的确确为了拿卞之琳当挡箭牌而与他有过多次一般恋人常有的恋爱举动,她实实在在地“惹”了他却“又不理他”,他们之间至少在事实上有过浪漫的拍拖;卞之琳跟别人说张充和对自己“有意思”,并非是主观想象和刻意吹牛,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感受。尽管这一切都是一场戏,一个装模作样地假演了近十年,而另一个傻傻地真演了十年,真假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作为当事人张充和可以否定,但演戏本身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不是张充和能掩盖得了的。
过往文章:
1、秘密党员与老舍的情人赵清阁的身份
2、“清书事件”:鲁迅怼梁实秋的起因考
3、乌鸦就是乌鸦,变不成孔雀:乡村秀才贾平凹及其《带灯》
4、事关灵魂:答祥林嫂的百年之问
5、从祥林嫂不是主人公说起——重读《祝福》
并非“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也谈张充和与卞之琳
歌珊人 (2025-11-13 13:32:34) 评论 (1)文化圈内,有很多被传为美谈的情恋故事,比如胡适与曹佩声、韦莲斯以及众多“星星”相周旋,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爱怨交加,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好聚难散,吴宓狂追毛彦文而不得,也包括卞之琳苦恋张充和。
关于卞之琳苦恋张充和,2013年,苏炜采访执笔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中披露,晚年的张充和说:早在1933年认识卞之琳后,就一直收到他的信,“至少有过百封信”,他还“拼命写诗,写了很多无题诗”,“前后持续的时间大概有十年”,但自己“从来没有答应过他,更没惹过他”。因为“他是另一种人,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出去过,连看戏都没有一起看过”。“我年轻的时候爱玩”,但“常常和别的人单独出去玩的。唯独就是不能跟卞之琳单独出去,我不敢惹他”,所以说他是“有点一厢情愿”、“典型的单恋”,我和他之间“实在没有过一点儿浪漫。他诗里面的那些浪漫爱情,完全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
本来,卞之琳苦恋、苦追张充和十余年,最终也没有牵手走一程,就容易被人解读成单恋、一厢情愿,再加上张充和在晚年以当事人自述的形式这么一确认,就更加坐实了这一结论,连一向无事可干的学术界和以猎奇挖人隐私的娱乐八卦界,很多年来都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真真达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局面。
一个简单的常识是,即使苦苦恋爱中的男人都是十足的傻瓜,但十余年的时间,如果女方真的一点机会都不给,即使是再一往情深、“认真得不得了”的男人,也早就偃旗息鼓或重打鼓另开张了。当然这只是凭常识判断,对于那些掉进情网拔不出来的人,可能并不适用。
那么,卞之琳与张充和之间的真实情形到底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如果不是解志熙、裴春芳师徒在2009、2012年连续撰写多篇文章,也许就真的难于见到庐山真面目了。也就是说,当《虹影星光或可证——沈从文四十年代的爱欲内涵发微》《爱欲抒写的“诗与真”——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叙论》(上中下)等学术文章发表后,读者也就明白了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沈从文全集》中的《摘星录》,实际是连载于1940年香港《大风》杂志的《梦与现实》的修改稿;同在《大风》杂志1941年连载的《摘星录》,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绿的梦》,虽与全集中的《摘星录》名字相同,但内容截然不同,且未收入全集中。当这两部小说被研究者定位为自叙传或写实小说的结论后,那么关于沈从文、张兆和、张充和与卞之琳之间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基本也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在《梦与现实》中,沈从文安排了四个人物,即老朋友——沈从文、老同学——张兆和、大学生——卞之琳、她——张充和。暂且不管“老同学”与“她”的爱恋纠葛,单看“老同学”是如何描述“大学生”卞之琳的。
小说中,“大学生”第一次被描写是这样的:“她”因为抵补空虚,所以“生活上来了一个平常大学生。为人极端平常,然而外表好像很老实,完全可靠,正因为人无用也便无害,倒正好在她生活中产生一点新的友谊。……随后是性情上的弱点,不知不觉间已给了这个大学生不应有的过多亲近机会”。从这一句话中可以断定,至少在作者沈从文或小说中的“老朋友”看来,“她”也就是张充和,给了“大学生”也就是卞之琳“过多亲近机会”。
那么,都有哪些“亲近机会”呢?小说在后面有多处交代,比如其中写道:“大学生无事可作,只能看看电影,要她去就不好不去”;“到末后反而还是照习惯跟了那个大学生走去,吃吃喝喝,也说说笑笑,接受一点无意义的恭维”;“她与大学生玩到半夜回转住处”。
如果说从这几处已经很明显的叙述中还不能得到确证,那么接下来小说用了一大段来描写“大学生”到“她”家,约“她”看电影,但因为二人争夺一朵小白兰花,“她”生气了,说不去看电影了,“大学生”临走说“我买了票子等你,你来了,我很快乐,你不来,我就要生气失望,喝酒,失眠,你怕不怕”?而“她”坐着生了一会气后,“觉得刚才不应当使大学生扫兴。赶忙把镜子移到桌子边,开了灯,开了粉盒,对镜匀抹脂粉。一点钟后,两人已并排坐在电影院里柔软椅子上,享受那种现代生活,觉得是一对现代人了。到散场时,两人都好像从电影上得到一点教育。两人在附近咖啡馆子吃了一点东西,又一同溜街”。在这些铁证式的原文征引中,怕是头脑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会辨别出张充和给了卞之琳足够多的“亲近机会”,其中包括两人一起看电影、吃饭、逛街、喝咖啡、闹别扭又和好、玩至半夜等。
当然,读过小说或者了解沈从文与张充和的恋爱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充和确实不爱卞之琳,也没有在他身上投入过多的情愫,她之于卞之琳亲密接触,更多的是为了打掩护,为了排除和化解“老同学”张兆和对她与沈从文关系的猜忌。但这只是结果和原因,而非过程。真实的过程是,张充和的的确确为了拿卞之琳当挡箭牌而与他有过多次一般恋人常有的恋爱举动,她实实在在地“惹”了他却“又不理他”,他们之间至少在事实上有过浪漫的拍拖;卞之琳跟别人说张充和对自己“有意思”,并非是主观想象和刻意吹牛,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感受。尽管这一切都是一场戏,一个装模作样地假演了近十年,而另一个傻傻地真演了十年,真假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作为当事人张充和可以否定,但演戏本身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不是张充和能掩盖得了的。
过往文章:
1、秘密党员与老舍的情人赵清阁的身份
2、“清书事件”:鲁迅怼梁实秋的起因考
3、乌鸦就是乌鸦,变不成孔雀:乡村秀才贾平凹及其《带灯》
4、事关灵魂:答祥林嫂的百年之问
5、从祥林嫂不是主人公说起——重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