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现实、根源与环保展望(下)

YangLin64 (2025-11-11 12:03:50) 评论 (0)
五、资源会匮乏吗?

“资源匮乏”并不是新理论。从某个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争夺资源的历史。极端环保组织的“控制人口”主张,也是基于“资源匮乏”论。

下面我们看看历史上一再破产的“资源匮乏论“。

1. 19世纪末:“煤炭即将用尽”

工业革命初,英国和欧洲煤炭消耗激增,很多学者预测20–30年内煤矿枯竭,工业社会会崩溃。可现实是:新煤矿不断发现,石油与天然气替代部分煤炭。并且发明了更高效的蒸汽机与发电技术大幅降低单位能耗。结果是,世界并未因煤枯竭崩溃,反而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

2. 20世纪初:石油危机论

从1950年代开始,许多人声称石油将在几十年内耗尽。比如,1970年代在西方流行的“Peak Oil”(石油峰值论)论,预测1990年左右石油枯竭等。但没想到有后来的页岩油气革命(Shale Revolution),然后又有深海油气、油砂开采技术突破,能源效率提升,电动车开始普及(用石油发电的电厂占比不到3%)。现在的全球石油储量与产量反而创新高。

3. 1960–70年代:饥荒预言 vs “绿色革命”

Paul Ehrlich(保罗·埃尔利希)的《人口炸弹》(1968)曾预测:饥荒会发生在人口增长最快、资源最紧张的地区,这显然包括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和印度等亚洲人口大国。但Norman Borlaug(诺曼·博洛格)的绿色革命,小麦、水稻、高粱等高产作物的培育成功,以及化肥、灌溉、农机的普及,使粮食生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几十年来全球粮食产量远超人口增长。博洛格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七十年代担心地球喂不饱40亿人(那时还不到40亿),今天不但喂饱了80亿,还比以前喂得更饱。

《人口炸弹》的恐慌情绪也影响了某些国家的政策取向。例如中国的计划生育,导致大量胎儿和新生婴儿未能降生,并导致一些家庭为了生男孩而杀死或抛弃已经出生的女婴。事实证明,饥荒并未如预测降临,但人口结构与社会成本却付出了深远代价。

4. 化肥“资源危机”与稀有金属的“枯竭”

氮技术不足,会导致农业崩溃的预测被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的发明打破,如今人工合成氨解决了全球氮肥问题,并推动现代农业。

铜、铝、稀有金属的“即将枯竭”的预测也被更好的回收技术与更高的利用率,及新矿的不断发现所打破。材料科学则带来替代材料(光纤替代铜线,复合材料替代金属)的不断出现,解决了稀有金属的“即将枯竭”的问题。

5. 淡水危机

地下水的过度抽取,水源的污染,一些河流、湖泊的干枯,冰川的缩小,使人们对淡水的供应产生焦虑,这就有了“淡水将枯竭”的预测。但随着反渗透海水的淡化技术成熟,循环水系统的普及以及微生物与膜过滤的技术进步,淡水缺乏的地区如中东、以色列、新加坡等实现了水资源安全。

6. 森林“不可逆消失”

随着人口的增加,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土地、对树木的需求的需求增大,一度有森林面积减少的迹象。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树木砍伐现象严重。于是,森林将不可避免枯竭的预测应运而生。但近年来,多国进入森林“反转期”(Reforestation),可持续林业与种植园体系出现。如今美国森林面积比1920年代更多,中国人工林据说是世界第一,虽然质量参差不齐。

为什么“匮乏论”总失败?因为人们习惯于用当下的技术与逐渐增加的消耗去预测未来。而技术革新带来的突破往往被排除在“预测”的参数之外。而恰恰是技术突破带来替代资源与更高效率,加上市场机制开采技术与替代品的不断出现,使得一次次“匮乏论”预测失败。

7. 结论

人类历史证明,每一次“资源终结论”几乎都败给了创新与技术进步。真正的资源,不是矿藏,而是人的智慧。

六、环保的未来:从意识形态回归科学与人本

既然资源不会枯竭,很多环保措施又得不偿失,地球温度提高两三度也没有影响人类的生存。那我们还需要环保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前面已经提到,塑料袋过度使用与处理不当,已经对环境、动物与人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地球的持续升温会给将来产生什么影响。

但是,过去几十年的环保叙事,带有强烈情绪化与意识形态色彩:一些口号响亮,却缺乏科学可行性;有些行动看似“绿色”,结果反而增加资源消耗。未来的环保方向,应当从简单的“反工业”“反碳排”转向提升文明效率、优化资源使用和维护人类福祉。

真正的环保不是回到过去,而是用更先进的技术创造更健康、更高效、更人道的生活方式。

以下几个方向,可能成为未来环保实践的核心支柱。

1. 环保必须以人为本

有些环保叙事以“保护自然”等概念压倒人类价值,甚至出现“保护动物比保护婴儿更重要”的荒谬逻辑。文明的根基是承认人类生命、尊严与价值高于非人类物种。

保护自然不是为了消灭人类,而是维护人类长远生存环境。真正的环保必须先保障人,再平衡生态,而非走向极端生态主义或“反人类”理论。

2. 简朴生活与节制消费

环保虽然不是提倡过苦日子,但浪费、炫耀、内卷式消费必须抑制。我们应该提倡:

  • 减少冲动消费,尤其是快速时尚(Fast Fashion)
  • 衣物尽量持久使用,鼓励高质量、耐用产品
  • 杜绝食品浪费,合理购买、储存、消费
  • 减少一次性用品与过度包装
  • 倡导维修文化(repair culture),不随便丢弃
  • 以“够用、耐用”为美,不以奢侈与浪费为荣
3. 清洁与生态化养殖:让食物生产更智慧

传统畜禽与水产养殖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疫病传播与抗生素滥用。但通过技术手段,食品生产同样可以环保:

  • 循环水养殖(RAS):封闭系统过滤水体,废水极少,减少病害与抗生素使用。
  • 生态塘养殖:利用微生态系统净化水体,实现鱼、藻、菌协同循环。
  • 精准饲养与智能监测,提升饲料与水资源效率。
未来食品安全与环保不矛盾,关键是技术投入与科学管理。

4. 粪污资源化:把废物变财富

畜禽粪污不是负担,而是能源与农业循环的重要资源:

  • 发酵制沼气替代化石能源(我在《灯》一文中曾提到中国半个世纪前想普及沼气,但那时的技术还不成熟,而且以“运动式”搞沼气也不可能成功)。
  • 制作有机肥改善土壤、减少化肥依赖
  • 粪污厌氧处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未来农业将从“排污产业”转变为清洁能源与肥料供给者的一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

5. 垃圾焚烧发电 + 城市绿化

反对垃圾焚烧的人,往往忽略垃圾填埋带来的甲烷排放与土地浪费。现代焚烧技术配合严格净化系统,可以:显著减少垃圾体积;回收热能发电、供暖;减少填埋需求;配套绿化吸收CO?与粉尘。

正确路线是先进垃圾处理,加上环境景观融合,让城市更宜居,而不是简单“禁止焚烧”。

6. 减少药物使用:从抗生素到生物防控

未来医疗与养殖都将从“靠药维持”转向“靠健康预防”:

  • 益生菌、微生态调控替代滥用抗生素
  • 生物防控技术减少抗鼠药、杀虫剂等化学投入
  • 植物提取物、疫苗、智能监控预防疾病
少药是未来更精准、更智慧、更可持续地维护人、动物与生态的健康。

7. 合理规划与产业布局

资源与生态承载力是有限的,未来发展应避免“集中爆发式污染”:

  • 农业与工业分区规划
  • 控制密集养殖、避免动物密度过高
  • 区域性环保指标管理
  • 水资源与排放总量控制
环保不是“哪里便宜就建哪里”,而是科学布局 + 环境治理能力匹配。

8. 核能:文明长远能源基石

如果人类要解决能源与气候问题,核电必然成为主力。因为它

  • 稳定可靠、不依赖天气
  • 不产生大规模空气污染
  • 下一代核能(小型堆、快堆、核聚变)潜力巨大
与其幻想全靠太阳能与风能运行现代社会,不如坦然接受:安全核能 + 智能电网 + 储能技术。这才是人类能源的可持续未来。

9. 谨慎对待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可研究,推广需审慎,食品链要安全多样。所以,我们不能高度依赖龙头公司种源,因为那样会有粮食主权风险,并导致单一品种推广而产生生态脆弱性。转基因粮食对人体的长期影响仍需更多观察。

生物技术要服务健康与粮食安全,而不是资本垄断。

10. 谨慎对待基因工程与高风险生物研究

在追求科技突破的同时,人类必须保持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与审慎。尤其是涉及人类基因编辑与高风险病原体的研究,应以保障人类安全与健康为首要目标,而非盲目追求技术能力。

基因工程应遵循严格伦理边界,防止滥用与不可逆后果。病毒研究必须坚持“以预防为目的”的原则,建立透明监管体系,确保安全可控。

尤其是功能增强(Gain-of-Function)实验等有可能人为提升病毒传播性或致病性的研究,应受到严格限制甚至禁止,避免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

文明不是靠赌未来生存安全换来“科学成就”——而是靠自律、透明与责任心延续。

未来的环保,不是回到原始、牺牲生活质量,而是以科学与理性为基础,建设更清洁、更节制、更安全的文明。清洁养殖、资源循环利用、合理布局与绿化治理,让农业与生态共存;简朴生活、减少浪费与一次性用品,让节制成为新的文明素养;电动车、核电与现代能源体系协同发展,让能源更高效、更可靠;对基因工程与高风险病原研究保持谨慎,使科技进步始终服务于生命安全与人类未来。

结语。环保不是情绪,也不是姿态,而是一种长期责任与文明选择。真正的可持续,是在尊重规律、珍惜资源、守护安全中前行。只要我们坚持理性与节制,科技与自然并行,人类就能走向更健康、更长远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