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賴清德的名字看個相
賴清德這兩天又火了! 就在中國大陸「反分裂國家法」14日滿20周年的前一天, 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13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定義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17項因應策略。
而剛好這兩天陸配“亞亞在台灣”因網紅八炯舉報,被勒令限期離開台灣也讓這一事件火上澆油,賺足了眼球,一時間台灣正義人士紛紛拍手叫好,歡欣鼓舞。
今天老哈利就來給這位賴總統的名字看個相!
賴清德從一個家境貧寒的礦工的兒子,到考上臺灣最好的國立臺灣大學,再赴哈佛大學攻讀公共衛生碩士,再到加入民進黨從政,施政臺南,輔佐蔡英文,直至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一路清正廉潔,德行無缺,確實配得上「清德」二字。
但我們在祝賀賴清德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同時,有沒有注意到,賴的英文名不是Lai Qingde,而是Lai Ching-te?這其中有何玄妙,抑或有着某種歷史沿革?
其實類似的例子還很多,這裏不妨先再舉幾例。
在大陸人所熟悉的港臺藝人中,他們的英文名和大陸藝人往往不一樣。比如周傑倫叫Jay Chou,而不是Jay Zhou,劉德華叫Andy Lau,鄧麗君的英文名是Teresa Teng。。。。。。可謂信手拈來,不一而足。
有心的讀者可能也早就注意到了,某些過去已廣泛使用漢語名稱的英語拼寫法,即使在很多都已改為採用拼音拼寫的當下,還頑強的保留着存在感。比如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以及像功夫(Kungfu)、太極(Taichi)、道教(Taoism)、豆腐(Toufu)、宮保雞丁(Kungpao Chicken)等等這些已經進入到英文成為外來辭彙的音譯漢語詞中。
清華大學校徽
創始於1903年的青島啤酒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之一,它的英文名叫Tsingtao Beer,而不是Qingdao Beer。
1938年,旅居巴黎的國學大師林語堂用英文寫成了一本全景式展現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長篇小說,命名為《Moment in Peking》,這裏的北京被譯為了Peking而不是Beijing。後來林語堂以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本書的漢譯本就是後來的《京華煙雲》。
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歷史名人也是如此,如老子是Lao Tzu,孫子叫Sun Tzu,國民黨是Kuomintang(KMT),而外國人把孫中山(孫逸仙)稱為Dr. Sun Yat-sen。。。
深究起來,其實這些差異都來源於一種和大陸目前通行的漢語拼音不同的漢語注音系統——威托馬拼音,又稱韋氏拼音。
什麽是韋氏拼音?
所謂韋氏拼音,是英國外交官、著名漢學家威妥瑪((Sir Thomas Wade))為學習漢語而摸索出的一套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拼音方案,也即漢字羅馬化。
19世紀英國著名外交家與漢學家威妥馬(1818—1895)
1842年,年輕的英國士兵威妥瑪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跟隨英軍來到中國。在坐海輪期間,他自學了廣東話,並因此獲得為香港最高法院做粵語翻譯的機會——妥妥一枚語言天才啊!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他更是成了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伯爵的隨身翻譯,深受器重,再後來升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成為叱吒風雲的外交官。威托馬前後留居中國長達43年之久,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