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是一个经典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难解的课题。有多少新鲜事物,孩子们在第一眼见到它们时,便立即爱上?然后又听到多少次父母在教训孩子,这不是你当时纠缠不休,让买给你的吗,这么快就失去兴趣了?
钢琴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经常听到负责任的钢琴老师对家长说,你孩子是刚开始学,其实没必要买这么好的钢琴;甚至可以先买一个电子琴试试,关键是要看孩子到底能坚持多久。
据钢琴老师反映,钢琴作为乐器王子,由于它具有音质优美、弹奏优雅的先天优势,因此吸引了无数孩子趋之若鹜;即使孩子是在初学阶段,弹琴也不会出现像小提琴那样-不成音调便成杂音的结果;但是仍然有80%的孩子,学习钢琴会中途而非。
于是,很多家长因此责怪孩子,为何如此没有长性 - 不能将兴趣坚持到底。
其实,何止是孩子,我们成年人难道不是一样么?在现代多姿多彩的社会,我们每天都有机会见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因此,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对一个事物的喜爱,会不忘初心,得已始终?就连让人以生死相随的爱情,不也充满挑战,于是“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口号才如此盛行。
如此看来,将兴趣持续下去,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一般人都具有喜新厌旧的本质,除非有一套方法 – 不,是除非有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被交替使用,使大脑持续受到某种程度的刺激,才有可能到达成功彼岸。
那么,具体来说,到底应该怎样做呢?在怎样做之前,有必要先分享一条重要的原则,即,谁做学习陪伴者,必须认真选!
第一,原因是陪练的角色,对于幼年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不仅仅是家长在选老师;优秀的老师,也在选家长。我们曾经遇到一位钢琴老师,在初次电话沟通中说过,她会给孩子安排一堂免费试听课- 但是有个要求,孩子的妈妈必须陪伴孩子来试听。
这个要求似乎有点奇怪,为什么必须家长也试听,很多家长很忙都是到了教室,放下孩子就匆匆离去; 而且,为什么必须是妈妈陪伴?爸爸不行么?爷爷奶奶不行么?保姆不行么?
No!老师回答说,孩子学琴,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陪伴TA学琴的人。因为,孩子学琴效果如何的各种因素,与普遍意义上理解的不同。一般理解为,学习成效的因素按照重要程度顺序,依次为孩子、老师、家长;然而,对于那些从幼年期就开始学习钢琴的人,重要性的顺序恰恰是相反的,依次为,家长、老师、孩子。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们的自制力、理解力、以及勇气等都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他们对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敢于迎头而上,需要最信赖人坚定支持。而妈妈是从TA来到陌生的人世后身边最重要的人 – 照顾TA,呵护TA、陪伴TA,给TA安全感。孩子早期的各种生存技能,大多数来源于妈妈,吃、喝、拉、撒、睡,对于婴儿来说,哪一项是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很好掌握的?
因此,要充分利用年幼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和信任,把学习一项挑战性的新机能,在妈妈的帮助下,变成一段更加安全和愉悦的经历。因为这段经历的感受如何,对于孩子的兴趣持续迸发、以及之后的坚持不懈和永不停止的进步,有着奠基性的意义。
第二,对于幼时的孩子,大多数妈妈有着温柔耐心的天性,更善于与孩子沟通;
与妈妈相比,爸爸可能更为严厉和缺乏耐心。我想,大多数父母可能都不希望自己孩子成为棍棒底下打出来的音乐家朗朗。因为,音乐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为什么要让孩子在严厉呵斥和恐吓威胁中,把本应是美好的事情变为痛苦不堪的噩梦般回忆?
我记得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学校网站上写着一句话,让人听了很久难以忘怀。内容大意是,请父母善待自己的孩子,不要再让美丽的钢琴曲中,充满了孩子此起彼伏的痛苦哭声!
除了耐心,妈妈也更善长与孩子沟通 – 用更为通俗、更为形象的语言,让孩子理解钢琴弹奏基本功的掌握方法,以及TA所弹奏的每段乐曲里的不同含义。
比如我的家庭,真正会弹钢琴的是爸爸。然而,爸爸在“上岗”陪伴孩子学琴这份工作不久后,便败下阵来。因为,每次去学琴,结果都是,要么孩子哭着回来了;要么爸爸气呼呼拉着脸进门了;钢琴老师于是找来妈妈,问可否换成不会钢琴的妈妈试试陪课。老师觉得多数男人都不够耐心,而且往往他们的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造成各方面并不成熟的孩子每次上课心理压力很大。
既然一开始是孩子自己对钢琴一见钟情,立刻让孩子放弃似乎有点心有不甘;于是,妈妈决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噗嗤噗嗤的飞上了鸭架。几个月的结果,相信大家也想得到,孩子比班上一起开始学琴的孩子,都进步快,并且爱上了弹琴。
那么,不会钢琴的妈妈,到底用了什么办法,使孩子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学习钢琴的办法,是否也可以推广到孩子的各种学习和兴趣的坚持不懈?且听下回分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