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厄瓜多尔纪行 (1)

来源: 黄杨 2020-03-29 20:41:3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075 bytes)

厄瓜多尔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与赤道和香蕉纠缠在一起。这个国家地处赤道,盛产香蕉,由于厄瓜多尔在国际舞台上很少抛头露面,久而久之,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就只剩下赤道和香蕉了。我们这次旅行之所以选择来厄瓜多尔,当然既不是为了体验赤道的炎热,也不是为了香蕉。我们的目标是厄瓜多尔所属的位于太平洋中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即达尔文群岛)。到了基多之后才发现,厄瓜多尔本土也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这里是拉美旅游的热点,有多样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

我们在厄瓜多尔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厄瓜多尔首都基多(Quito),下榻于一个公园附近的旅馆。基多老城在1978年就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足以证明其历史价值。

基多老城始建于1533年,是世界上唯一的离赤道最近的首都,一年四季气候温暖。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寒冷的美国中西部的人来说,感觉尤其深刻。我们在基多仅仅逗留一天,只能走马观花地看看这座城市的著名景点,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便叫出租车载我们前往基多城北的赤道纪念碑公园。毕竟,厄瓜多尔号称“赤道之国”,遐迩闻名的赤道纪念碑总是要看看的。

我们的出租车司机是个有把岁数的老头儿,个头不高,人干净利索,显得很精干。聊了几句,还能说点儿英文。这在普遍说西班牙语的拉美国家是很难得的。他的英文名叫吉米,问能不能全天包他的车,他没任何犹豫就答应了我们。他三排座的车个大、舒服。听了我们在基多想逛的几个景点,吉米二话没说,开车走人。他不仅熟悉这些景点,而且开车风格飚悍。路上跟他闲聊,才知道他年轻时曾在美国东海岸打工多年,所以,见着我们多少有点儿见着半个老乡的劲头儿。看着老爷子开车的派头,很难把他和那些在美国人家后院割草的“老墨儿”联系在一起。然而,不少“老墨儿”偷渡到美国,不就为打几年工挣点儿钱,然后回国把日子过好点儿吗?看来我们这位司机大叔应该就属于这类人了。

基多是个有三百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平铺在舒缓的山谷中间。街道上挤满了车,大都是日本和韩国出产的轿车,使街道显得有些拥挤。街道两旁的店铺人来人往,生气勃勃。尽管新建筑不多,但整个城市打扫得很干净,路边卖早点的小摊,让人看着感到亲切。不知不觉,赤道纪念碑公园就到了。吉米开车快,到了公园门口还没开门,他于是下车找来看门的,不一会儿,就把车开进了停车场。看他和看门人说话的劲头儿,好像熟人似的。

赤道纪念碑公园建得很有特色。进去逛一圈,像上了堂地理课。可能是刚刚开门的缘故,这里游人不多,环境宜人。进入大门,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纪念碑脚下,两旁伫立着众多世界著名地理学家的雕像,一条黄狗非常友好地跟着我们在这些雕像中穿行。

赤道纪念碑建于1979年至1982年间,高约30米,呈正方形,用赫红色花岗岩建成,显得庄严稳重。碑身四周刻有醒目的E、S、W、N四个英文字母,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碑面上刻着西班牙碑文,下面还有一行西班牙文:“这里是地球的中心” ,“经度:西经78度27分8秒;纬度:0度0分0秒”。当然,站在地球中心拍照成了来这里的游客热衷的活动。据说,根据专业GPS设备的精确测量,这座纪念碑实际上偏离了赤道线。但这个误差一点儿也不影响游人们拍照的热情。

纪念碑顶端安放着一个铜铸的地球仪,中间刻有一条清晰的白线,代表赤道线。这条白线与延伸到地面上印着的不容忽视的黄线联成一体,把地球划分成南北两个半球。在这里,您可以体验一把”一只脚还在北半球,另一只同时跨进南半球”的喜悦。拍完照,乘电梯登上纪念碑顶部参观,整个公园一览无遗。远处,群山环抱,脚下,郁郁葱葱。贯穿东西的纬度线最为醒目。站在这条线的两边我在想,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此时,我却脚踏南北两个半球,何其幸运!

返回基多老城之前,司机吉米把我们带到那个据说離赤道更近的小公园,与赤道纪念碑公园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于是,抓紧时间,打道返城。不一会儿功夫,车进老城区,街景变幻无穷,地地道道的西班牙风情。

由于厄瓜多尔经历了被西班牙殖民统治300多年的历史,所以,西班牙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相融合造就了具有拉美特色的基多。现在,基多的老城区还保留着大部分西班牙殖民时代的风貌。

吉米家住老城中心,对老城了如指掌。他大包大揽,人又靠谱。于是,他又成了我们的导游。他首先把我们送到巴西利亚大教堂(Basílica del Voto Nacional),从那里开始领略这个城市的风貌。

这座矗立在闹市的巨大的哥特式教堂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印加帝国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对印第安人实施政治统治并达到重塑当地文化与社会的目的,所到之处,摧毁原住民的神殿,在其基础上建造天主教堂。以今观之,这个政策还是相当成功的。当然,西班牙殖民者还是非常重视把基督教的普遍真理和拉美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以至于现在的拉美国家独立后,大都还选择使用西班牙语并信奉基督教。这种文化上的融合与重塑在这座教堂上也有所反映。欧洲国家的教堂,外墙上作为装饰的五脊六兽往往都是圣经里的妖魔鬼怪,但这座教堂却使用了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的特有动物,蓝脚鲣鸟、军舰鸟、海鬣蜥、象龟作为装饰。这真是一座具有厄瓜多尔特色的天主教堂!

巴西利亚大教堂被狭窄的街道紧密包围。由于与其他建筑缺少分割空间,更显得鹤立鸡群。为了拍一张教堂正门的全景,我不得不跑到对面街上人家的门洞里才把全景拍下来。据说,这座教堂是全美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双尖塔高115米,在基多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

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哥特式教堂都有一个共同点特点,那就是让人进去之后不由自主地产生庄严肃穆的神圣感觉,站在教堂中你会感到自己非常渺小。但在细节上则大同小异。这座教堂的不同之处是,允许游人爬到塔楼顶端。我们买票登上塔楼,那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登上塔楼,别有一片天地。远处有座小山,俗称面包山。山上有座圣女像,与大教堂遥遥相望。中间地带是整个老城区的地界儿,白墙红瓦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生机勃勃,显得很阳光。

关于这座教堂有个说头儿,就是它的完工之日便是世界末日。因此,自开建以来,至今尚未正式完工。为此,我还特意各处看看,到底哪里还没完工。找了半天,才看到一个塔楼的台阶上堆放着一些施工材料,只能勉强说还在继续施工。至于这是不是迷信,只有上帝知道。

参观完巴西利亚大教堂,吉米带我们去他朋友开的一家餐馆午餐。一路上,很多人和他打招呼。看得出来,他在这一带是个吃得开的人物。这家餐馆的位置很好,离武器广场只一箭之遥。餐馆看似会所,内部陈设复古,在露天阳台上看老城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有一种穿越时代的感觉。

基多城是16世纪在印加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尽管经过1917年的大地震,这座城市至今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吉米带着我们在老城区内穿街走巷,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老城中心的武器广场。

跟所有拉美国家的老城一样,基多市中心也有个武器广场,周围环绕着总统府、天主教堂和博物馆等重要建筑。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当年为厄瓜多尔独立而奋斗牺牲的勇士。最上面的自由女神像,跟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一样,都是由法国的设计师制作。由于这座纪念碑的原因,这里的武器广场也被称为独立广场。

基多不同时期和风格各异的教堂很多,其中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教堂(Iglesia de San Francisco)和孔帕尼亚教堂(Iglesia de la Compañia de Jesús)最为有名。走在鹅卵石铺砌的狭窄的街道上,吉米一边讲解这些教堂的历史,一边如数家珍般地讲述老城故事。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气势恢宏,广场尤为壮观,但孔帕尼亚教堂却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这座巴洛克式的建筑,外表古朴,内部装修极其夸张,教堂四周墙壁以及天花板上镶嵌有精美的金叶图案,黄金色的雕饰,以及纯金的圣坛,既显示出当年的无限风光,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尽管教堂内禁止拍照,能够进去一饱眼福也令人难忘。

晚饭后,在旅馆附近的公园内闲逛。公园里有很多小摊贩,有卖小商品的,有卖小吃的。摊位有大有小,不太正规。好像这里没有城管,未能把公园整治得整齐划一,却使公园看起来更像公园。公园的一角,聚集着很多人,走过去一看,都是打牌的,有坐有站,还有围观的。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些小钱,有钢镚儿,有钞票。看来这是当地人的一种休闲方式。返回旅馆途中,见几个年轻人趁着红灯亮时在十字路口跳街舞,舞技高超。

基多,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百姓安居乐业的城市!可惜未能在这里多逗留几天,但愿下次再来,能对这个城市有更多的了解。

告别基多总觉得有些不舍,因为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比先前印象中的要好很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