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收破烂、摆地摊,可不是励志故事

来源: 潇湘晨报 2023-03-27 22:43:0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87 bytes)

近日,"95 后 " 夫妻摆摊日入 9 千,引发关注。

范丹丹和赵庆书是年轻的小两口,在义乌青口夜市经营小吃摊。据报道,他们一天能卖出 500 斤土豆和 250 斤豆腐,单日营业额大概有 9000 元。把各项开销除去,当日纯利润有 5000 元。





细心一点不难发现,最近涌出许多类似 " 励志 " 故事。

年轻人乐乐靠 3500 元摆地摊起家,不到两年还清百万负债;211 大学毕业生选择 " 收破烂 ",月入过万;从 500 强裸辞,名校毕业生入职家政公司做保洁;95 后女生大厂裸辞,卖盒饭月挣四万 ……

这些新闻有共同的关键元素:年轻人、一份不被看好的工作、一份诱人的高收入。然而,这些不走寻常路的主人公,真能为广大年轻人提供指引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首先,报道多少有些 " 失真 " 的成分。有人质疑夫妻摊日入 9 千的真实性。当事人回应,当天是偶然,电视台的拍摄吸引来特别多人,平时营业额在六七千元。

其次,个体经验并不代表普遍情况。日入 9 千在青口夜市小吃摊典型吗?义乌青口夜市在全国典型吗?全国那么多夜市,那么多小吃摊,多的是起早贪黑、聊以糊口的摊主。

这些主人公被反复关注、反复宣扬,给人一种 " 他们不是特例 " 的错觉,仿佛给高学历年轻人打开了新思路——脱下长衫,人生有广阔的可能性,摆地摊、收破烂也值得一试。

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看似 " 正能量 " 的报道,把当下就业结构性矛盾转移到个体的不作为、不努力身上。摆地摊、收破烂、送外卖的年轻人,其中不乏是在市场上找不到合适工作,才选择自由职业短暂作为 " 过渡 "。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决不是 " 励志 " 榜样。一旦把这种行为宣扬为 " 正常化 ",就忽视了他们抉择背后的困境。一些不肯 " 退而求其次 " 的年轻人反而会背上指责,似乎是因为他们自身不够努力、放不下身段,才没有迎来成功的人生。

年轻人用各种正当方式自食其力,当然值得肯定,但摆地摊、收破烂的做法,既不是 " 励志 " 典型,也起不了示范作用。少一点这样的 " 正能量 ",才能多一点对现实的正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