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巴西去】盘点巴西利亚不像教堂的教堂
文章来源: XQQ2024-05-03 15:40:42

  前文链接: 一座不像巴西的巴西城市

我们这个星球上,有数不清的让人屏息的恢弘教堂。它们有的是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式式辉煌; 有的处于都市,或隐于郊外,处处神奇;还有的动辄便用数百年的时光来打造,座座震撼。即便如此,你还是可能会对那些古老的、经典的、肃穆的教堂产生审美疲劳。那么,你一定要去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看看,那里的教堂主打一个风格:现代主义。换句话说,那里的教堂长得不太像教堂,不过,你会喜欢的。

1956-1960年,新兴首都-巴西利亚的建设工程在巴西中部高原方兴未艾地进行着。在未来首都的蓝图里,教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巴西利亚逗留时,我们浏览了那个大跃进年代里建筑的三座前卫教堂,仿佛是在聆听巴西天才艺术家的一场有关美学与信仰的对话。 

巴西利亚大教堂(Brasilia Cathedral,俗称“大教堂“

兴建一个可供各教派祭拜的“普世大教堂,是巴西政府缔造新首都巴西利亚时的初衷。然而,若无天主教派的资本融入,“大教堂”恐会沦为“烂尾工程”。故此,“大教堂”全名是“巴西利亚天主教大教堂”。

我们教堂之旅的第一站便是“大教堂”。下了旅行大巴,在骄阳下,在广场中,我们看到了一组奇形怪状的白色建筑群。左侧的像是刚刚降落在地球上的UFO;中间的则像是一个倒置的食具;右侧呢,把它叫做酒杯吧。我敢说,眼前的景致绝对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教堂的认知。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塔尖,没有精雕细琢的浮雕。中间的主体建筑由16根白色弧形混凝土柱围成一圈,构成了伞形双曲形状。有人说它是罗马教皇的皇冠,或者是印第安人的茅屋,我的想象羽翼丝毫没有扑腾,面对简洁奇异的构建,并无共鸣。

钟楼上面有四口由巴西的西班牙居民捐赠的大钟。我心想,这钟楼,太奇葩了吧。

我们随着众人,经过四使徒青铜像,踏着深入地下的阶梯,走进教堂。经过一段昏暗的甬道,我的眼前豁然开朗。教堂大厅里面竟是如此地宽敞明亮,仿佛是一个超级蒙古包,这让我始料未及。原来,教堂的“躯干”全在地下,而地面部分只是它的“头颅”,它是由那些抛物状的立柱支撑起来的,其间相连的是大块的彩色玻璃。我们抬头仰望,彩绘玻璃上是流动的蓝绿色块,在阳光照射下,斑驳的光影在神秘地闪烁,会让人相信天国就在上方。三个飞翔的天使张开双臂,以最优美的姿态从天而降,我不禁扬起头颅,闭上双目,迎接天使的亲吻

如此与众不同、充满个性的卓越设计,使现代主义风格的“大教堂”荣膺1988年的普利兹克奖,它是巴西国宝级建筑师、曲线之父Oscar Niemeyer的杰作,而这位大师本人并非信徒。

象征新兴生命的卵巢图案

设计师和他的作品

3D构图

再来瞅瞅洗礼堂的外墙瓷砖。读完本文,你一定能猜得出图形设计者的大名。

 巴西利亚圣博斯克大教堂(Santuário Dom Bosco,俗称“蓝教堂”)

我们参观的下一座教堂名字不太规范,Dom Bosco,他是何方圣者?导游解释道,他是意大利裔神父,被巴西利亚人视作城市的保护神。接着她讲述了这样一段神奇故事-1883年,Bosco神父梦见一个乌托邦城市将会崛起在巴西中部戈亚斯高原,那将是日后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1960年,他的梦想成真,Bosco教堂正是为了供奉这位高瞻远瞩的神父而建的。

作为游者,此刻我更好奇的是,为什么Bosco教堂被称作“蓝教堂”呢?

下了旅游大巴,我一眼见到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大盒子”。“蓝教堂”的外貌是几何形态(矩形)+抽象图形(尖拱窗),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重功能,少装饰。我非常有信心,教堂内部一定有出其不意的惊喜在等待我们。

我急速地走进教堂一探究竟。不出所料,刚刚迈入大门,我就立即沉浸在了一派柔美的光影之中。从教堂内看四周的尖拱窗,它们是由12种不同蓝色系列的彩色玻璃装饰的阳光穿透过来,让教堂内的空间到处闪耀着神圣梦幻的光芒。我仿佛置身于繁星点点的青色星空下,又似乎淹没在波光潋滟的蔚蓝色海洋中。教堂是Oscar Niemeyer的弟子设计,看来和老师的风格一脉相承。室内比较幽暗,自家的相片效果不佳,选一些团友作品和网上图片,让没有见到过“蓝教堂”的你产生接近它的渴望,让见到过“蓝教堂”的你,和我一起重温置身其中的美妙。

在教堂地下室,存放着Bosco神父的遗物-右臂的一块骨头,还有一具等人大小的圣人遗体雕像。神父一生精彩的瞬间,都雕刻在了浅浮雕上。我了解到,这位神父除了预言巴西利亚的未来,一生做了很多善事。他一直致力于拯救那些在贫穷中挣扎,在罪恶中沦陷,在孤独中喘息的青少年。同时,我也领悟到巴西利亚人为何要为这位圣人特建一个圣所。

如果你是天主教信徒,一定会非常熟悉这位圣人的一世美德;如果你刚好在他的故乡-意大利Turin旅行,不妨到他的博物馆走一走。

 

 法蒂玛圣母教堂(Chapel of Our Lady Fatima,俗称“小教堂“)

当导游告知下一站是参观巴西利亚“最早”且“最小”的教堂-法蒂玛圣母教堂时,我的反应可能比任何一位团友都更强烈。尽管在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我不应为此大惊小怪。但这一年里,我碰巧与“法蒂玛”数次插肩而过,倒有些意外。

我的印度同事Marie是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曾委托我在葡萄牙旅行时,到圣母显灵地法蒂玛(Fatima)给她买些信物,我也因而了解到了有关“法蒂玛圣母”的来龙去脉,并写过一篇博文介绍了天主教发生的一桩轰动事件。移步博文【西班牙 不远】位居葡萄牙的法蒂玛天主圣三教堂是崇拜者的朝圣地,其宏大的规模列教堂排名之,但在世界其他地方此类教堂似乎并不多见。

作为城市地标之一的法蒂玛教堂昵称“小教堂”,可谓名副其实,因为它的室内只容20来人。“小教堂”同是由设计“大教堂”的Oscar Niemeyer大师持刀设计的,小巧的轮廓酷似修女的帽子。教堂由三片支柱支撑起倾斜的三角形屋顶,而那支柱本身也呈三角形。我推测这里有三位一体之义(即Trinity,上帝本体为一,但又分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不知是否准确。

教堂外墙的海蓝色瓷砖上是象征神灵的白鸽图案,由另一位巴西泰斗级图形设计家Athos Bulcão设计。

教堂背后的一株大树下搭了一顶流浪者的帐篷,里面住着一家子。男人抱着娃,女子在晾晒衣服,还有一个小娃在草坪上玩耍……

Wikipedia对巴西画家兼雕塑家的Athos Bulcão1918-2008)介绍篇幅并不长,提到了他是Oscar Niemeyer的合作者,承担了新首都的项目建设。我们见到的大/小教堂,是他们合作的见证。有专家评论,“他的艺术造诣最精华的部分在于对建筑立面的处理,尤其是建筑内部瓷砖的运用。他的瓷砖设计结合了巴西本土印第安原住民对几何的感受,以及早期殖民者葡萄牙人的瓷砖艺术,并融入了现代抽象艺术手法。”网上看了这位巴西业界大咖变幻无穷的图案设计后,我只能直呼魔性了。更让我打心眼儿里服气的是,Athos Bulcão的作品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还守得住寂寞,更创得了辉煌

 不知此刻的你,是否和我一样,被这些被冠以巴西象征的新潮教堂吸引了。毫无疑问,它们体现了现代艺术与古老宗教的有机融合,是巴西利亚这个最年轻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