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四万的“外包父母”,正掏空孩子的童年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今年金三银四似乎比往年更冷一些,求职市场冷冷清清,但有一类职位,不仅高薪还供不应求。

这便是“儿童成长陪伴师”。听着名字挺唬人,其实就是监督辅导写作业,准备校内外的各类比赛,接送孩子上各类培训班。

说白了,就是把父母的工作“高价”外包出去了。

但这事似乎存在明显Bug,亲子陪伴,也能花钱外包?

“儿童成长陪伴师”,顾名思义就是陪孩子,同时可能还兼具家庭教师、生活保姆乃至心理辅导员等多重身份。

说直白点,就是将传统意义上的“父母职责”明码标价,外包出去。

目前市场上对于这一新兴行业的需求很旺,甚至有点“供不应求”,尤其是在北上广深、江浙沪、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量较大。

这些陪伴师的雇主大多为中产或富裕阶层,找陪伴师主要是因为自己太忙,没时间陪孩子,但又想给孩子一些高质量陪伴。

我去某招聘平台上翻了一下,招聘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帖子不在少数,招聘方有些是家政公司,有些是中介机构,薪资从五千到四万元不等。

而应聘者大多是公办、私立学校教师,或者教培行业教师,也有一些“高端”保姆。

但所谓的“儿童陪伴成长师”并没有列入人社部的相关职业目录,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官方认定的职业。

没有官方认定,自然就缺乏相关的行业规范。各类机构鱼龙混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陪伴师的资质也良莠不齐,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或许还能提供系统且专业的陪伴,而低端市场的应聘者则可能只能提供传统家政服务的简单升级服务。

有的机构甚至把学科培训老师的上门“私教”,换了个马甲,包装成了儿童成长陪伴师,实际上就是打“教培”的擦边球,打着陪伴的旗号,行补课之实。

而更主要的是,这种外包式的陪伴,本质上是对亲子关系的一种替代而非增强。

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孩子情感依附的错位,以及家庭功能的进一步弱化。因为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外人”常伴自己左右。

其实除去在学校的时间,孩子和家长每天的相处时间本就有限。

如果连课后的这段时间也外包出去,总想着拿钱解决,很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疏离。

一旦孩子遭遇青春期叛逆、厌学等问题,还是得靠外力,找“专家”,拿钱平事。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根本不听你的。

最近,火爆网络的“网红”赵菊英就是专门解决这类问题的“家庭教育专家”。

相较于动辄两三万的陪伴师,赵老师的门槛要低得多。渴望培养学霸,迷恋成功学的家长都可能成为赵老师的“客户”。

再来看看让赵菊英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变成为顶流教育专家的“成名作”——其神童儿子如今在干什么。

这个两岁多就能识2000多个汉字、流利背诵14部英文世界名著、嘉峪关上用四门语言做翻译的天才儿童,目前就读于BinghamtonUniversity(SUNY)本科,QS全球排名1000~1200左右。

很显然,这个曾经被多个媒体报道的超级牛娃已经回归均值,和普通的00后青年没啥两样。

但他妈妈的“教育事业”却如日中天,不少家长求助,希望赵老师上门家访,让自家孩子能爱上学习。

赵老师的教育方法倒是简单粗暴,先是口头教育,告诉孩子要有梦想,接着付诸行动,把孩子的玩具砸烂,不仅自己砸,还逼着孩子一起砸,最后直接扔进垃圾桶。

这哪里是教育孩子?简直是以专家的身份,进行居高临下的霸凌。连最起码的平等交流都没有,又何来教育?

而当赵菊英以逼迫孩子损坏玩具的方式,来标注自身权威时,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破坏性试验”,由此破坏的不仅是孩子心爱的玩具,同时还有一颗渴望被了解的稚嫩童心。

“羞辱惩罚式”教育很可能会引来孩子极端的反抗和对家长的仇恨,进而引发暴力对抗。

难道听话、成绩好,真的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而“赵菊英”们之所以有市场,本质上还是家长在教育上的缺位。

家长们并不致力于培养一个人格健全、幸福感强的孩子,满脑子只想着购买一种快捷模式,花点钱就能把孩子立刻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型”,别人眼中的学霸。

但孩子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不是任家长摆布的皮线木偶。

前期在陪伴和教育上的缺失、失责,等出了问题又想着花钱摆平。

但不好意思,唯独这亲子关系,砸钱并不好使;育儿模式也不是商业模式,根本无法复制。

家长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可能会导致孩子在青春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被安排、被控制的生活,而非基于理解与尊重的成长环境。

说白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情感交流与价值观塑造,这是“外聘专家”无法完全替代的。

不得不说,这年头,家长的钱真好“割”。一茬又一茬的韭菜,真是割都不完。

各路博主、机构制造各个细分赛道的育儿焦虑,转手一卖课,卖产品,“育儿焦虑”轻松成为了她们的敛财工具。

但家长们的“焦虑”却没有解决半分。

这届家长也确实不容易,自己的工作压力大,从领导到客户,没一个好伺候,天天996辛勤当牛马,为了保住岌岌可危的饭碗,根本没时间陪孩子。

然后吧,学校还各种甩锅,给家长布置各类打卡、做简报等“作业”。如果孩子学习在吊车尾,那每天不仅要接受老师的“批评”,家里更是鸡飞狗跳。

但老实说,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如今似乎整个社会都忘记了这一点,每一个人都被裹挟着拼命内卷。自己卷,也逼着孩子卷。

辛辛苦苦赚点钱,最后全给各路机构充值了。

短期内,外包看似能够解决时间不够与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却忽视了一个大BUG:爱与陪伴。

真正的亲子关系,需要的是家长的亲身参与,是那些共同度过的平凡日子,是无条件的接纳与理解。

拿钱办事的专家和老师,无论多么尽职尽责,终究无法代替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支持与引领。

况且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不仅是对亲情关系的伤害,更是对孩子个性发展与自我认知的阻碍。

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作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需求远超出了学科辅导与技能培养的范畴。

花钱买来的陪伴,终究只是形式上的“到位”,它无法触及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更不可能培养出深厚的情感纽带。

但凡真正明白父母责任的家长,与其想尽办法买陪伴、买培养、买专家,不如多鸡一鸡自己。

不是不理孩子埋头只拼事业,而是学习一下如何成为父母。

我们不是孩子一出生就自动会当爹妈了。随着孩子的长大,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孩子的情感需求是指数级上涨的。

如果家长只是花钱买个安慰、买个责任、买个解决方案,然后就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口口声声“为了养你,我付出了XXX钱”,强行拉高自己,幻想着基因自行突变,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跟附加了道德绑架的买彩票也没啥两样。

除非您家里有矿,否则奉劝各位辛辛苦苦工作赚钱的家长们审慎一些,别病急乱投医,父母式的陪伴真的买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