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能买自由否?中国最高法新规解析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新规定,要求具备能力的犯人在交出罚金后方可减刑、假释。有分析认为,此举和中国经济不振,当局设法开源有关,因此担心在暗箱操作下会加深司法不公的危害性。

从本月开始,中国的罪犯是否缴纳法院判决的罚金及罚没的财产将关系到他们能否获得减刑、假释。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印发的《规定》,犯罪人是否积极履行财产性判项,即追缴退赔、罚金、没收财产等,以及民事赔偿义务等判项,乃衡量“悔改表现”的重要因素。

接受美国之音专访的江苏残疾维权人士张建平认为,新规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张建平说:“以交通事故为例,它不是故意犯罪。人死了自然会追究刑事责任,透过赔偿获取谅解。人身伤害、贪污行贿这类罪行,以罚款、罚金换取假释、缓刑。司法的目的以教育为主,而不是仅仅为了惩罚,能把犯罪人改好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最高法:新规为“有悔改表现”定出判断标准

中国部分网民对于新规定也表示支持。他们认为,此举不仅有助于确保罪犯真心悔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法院判决的执行力度,提高执行率。通过规定,罪犯的履行能力将成为法官考虑减刑、假释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强化罪犯履行赔偿责任的意识,有利于增进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但张建平担心,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具备经济能力的罪犯会滥用机制,务求达到重获自由的目的。

张建平说:“在中国一旦出现交通事故或故意伤害的纠纷,(当事人)一般都会托人找关系。这个社会弊端跟司法不独立是相辅相成的。交通事故发生了,他(当事人)回去找处理事故的交警。明明他有钱赔偿,会说成是没钱赔偿,却又想获得减刑。他可能会向官员行贿,但是由于没有独立的司法制度,没有公开、透明的审判、信息的公布,他一定会走向另一面。”

中国最高法院的《规定》列明,犯罪人要完成判项才能申请减刑和假释。亲属代交罚金可当作完成履行财产性判项。犯罪人在监狱或看守所内的消费、账户余额是衡量其履行能力的标准之一。若在监禁期间有超出额度标准消费,但不履行财产性判项,不能申请减刑、假释。如拒绝交待赃款、赃物去向或虚假申报财产,可被撤销减刑假释。最高法院表示,新规定为“有悔改表现”定出判断标准,确保减刑、假释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