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72.《南园十三首》选二 李贺

(2024-05-15 18:31:00) 下一个

《南园(1)十三首》选二

李贺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2),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3),若个(4)书生万户侯?

 

其六

寻章摘句老(5)雕虫(6),晓月当(7)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8)上,文章(9)何处哭秋风(10)?

 

1.  南园:位于李贺家乡河南府福昌县昌谷的一片地方。

2.  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泛指武器。

3.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建国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24人的画像。

4.  若个:哪一个。

5.  老:老于,时间耗费在。

6.  雕虫:雕虫小技,不堪大用的本领。

7.  当:面对着。

8.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的大片地区。

9.  文章:此处代指文人,其实是诗人自指。

10.哭秋风:悲秋,此处指伤感时事。

李贺(790 — 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中唐著名诗人。李贺出身于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但家道中落,从小贫困。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元和五年(810年)李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因妒才者的流言中伤,李贺不被允许参加科考。次年(811年)他门荫入仕,授奉礼郎。李贺三年后辞官,重回昌谷“归卧”,并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一带游历。此后他在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做了三年幕僚。李贺自幼体形细瘦,加之功名无成,妻子去世,使其哀愤日深。元和十一年(816年),李贺在忧郁中病逝,年仅26岁。

李贺诗歌主要包括讽喻、抒怀、神鬼、咏物等题材。他的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世称“长吉体”。这种诗风在构思、意象、遣辞等均方面表现出独创性。李贺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的语汇如“泣”、“老“、”衰“、 冷”、“血”、“死”等,创造出冷艳怪异的意象。李贺的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再经自己的融合、锤炼,形成了奇特诡丽,变幻缤纷的风格。但李贺的诗也往往因追求奇峭险怪而流于晦涩。

李贺自编《李贺集》,卒前交由朋友、集贤学士沈子明保存,包括诗233首。诗集后由杜牧作序。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4.

 

唐风:今天我们来赏析李贺的诗。李贺是一位诗风与身世都很特别的中唐诗人。他出生于公元790年,年龄在白居易与李商隐之间,比杜牧稍年长。他26岁便英年早逝。

宋雨:李贺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大唐宗室的远支。 但到他这时候已经没落,家中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李贺自幼体形瘦弱,长相也很有特征。他才思聪颖,7岁能诗,15岁的李贺就已经在京华小有名气了。

唐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贺至东都洛阳参加府试。这时韩愈恰在东都,李贺久仰大名,带了自己的诗稿登门拜访,获得韩愈的赏识。这年李贺通过府试,接着要去长安应参加进士考试。然而此时李贺的父亲去世了。他必须在家服丧3年。

宋雨:父母过世后当然应当哀悼并把丧事办好,但服丧三年的旧礼教实在无必要,而且很耽误人。古人寿命短,科考又不易,如果在双亲身上各守孝3年,对很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比如,李商隐30岁时恰是赏识他的宰相李德裕在朝中得势的时候。然而就在此时他母亲去世了。等他服丧三年后回去,机会已经丧失殆尽。

唐风: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建议其举进士。20岁的李贺先参加河南府试并获隽,后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就在这时候,一件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妒才者放出流言,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 、“家讳”,所以李贺不可以参加进士考试。尽管韩愈努力为其辩解,也无济于事。真是不可理喻啊。

宋雨:事后韩愈愤然写了一篇《讳辩》,他反问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那是一篇很有力的韩文,可惜那不是一个讲逻辑的世道。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很大。他回到家乡以后身体愈加病弱。

唐风:元和六年(811年)冬,李贺再度进京求仕。他以“宗孙”、荫子、仪状端正等条件,由宗人荐引,经过考试,被任命为奉礼郎,那年他21岁。奉礼郎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属太常寺,负责祭祀一类的活动。这样,李贺在长安当了近三年小官,结交了一些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在长安写的60多首诗,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宋雨:由于升迁无望,功名无成,李贺身心俱疲。他先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然后于元和九年(814年),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家乡。《南园十三首》就是在他返回家乡以后的日子里写就的。这十三首南园诗涉及面较广,也没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中约有一半描述南园的田园风光和自己在故乡劳动的情形,另一半则涉及建功立业的志向,怀才不遇的感叹,以及忆古叹今等。

唐风:有人把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这应该是仅限于成就。就诗风而言,李贺与李白倒是可以比较的。两人的诗作都极富想象力,时常使用超乎寻常的比喻,有时借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其作品就可以发现,两人区别其实比较大。李白的诗有“仙气”,但它是跟人间的事情联系紧密,我们读李白的作品感觉心平气和。而李贺则似乎建立起了神仙鬼怪的“体系”,读他的诗常有一种非现实的紧张感。因此“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是由道理的。

宋雨:李贺这种想象力神奇的,特别是常以“泣”、“老”、“衰”、“冷”、“血”、“残”、“死”等为意向的诗,被后人称为“长吉体”(李贺字长吉)。除意向之外,长吉诗的另一特点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和乐府,较少写近体诗。而且李贺多写短诗。

唐风:我们先把“长吉体”放一边。《南园十三首》没有“鬼怪”的意向,且全部是近体诗,对李贺来说罕见。这十三首中第五首是最为著名的,见于各种选本。第六首不常被选,但意境含蓄而深刻。有人认为第五首励志,第六首悲叹。我们却认为两首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差不多,两首有内在的关联和呼应,因此一并选出。

宋雨:其五的第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是一个设问句。“带吴钩”指身佩军刀,奔赴疆场。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铿锵有力,气势豪迈。一个“取”字举重若轻,表达了报国的豪情壮志。这种积极昂扬的意向可能是这首诗被选取或引用次数远远超过其他南园诗的主要原因。

唐风:我早年读此诗时对史实不了解,以为“关山五十州”是被外族占领的大唐领土。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关山五十州”是指当时为藩镇割据,朝廷不能掌控的州的大约数目。这些割据势力皆不申报户口,不纳赋税。这些州主要分布在今天黄河以北地区,包括今天的华北北部(含京津地区),河南北部,山东北部,辽宁部分地区等。

宋雨:安史之乱中以及随后的几年里,朝廷为了保命,不得不利用藩镇军队镇压叛军,并且对平叛立功的大将和安史手下的降将继续封番。于是到了中唐以后,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呈尾大不掉之势。不少藩镇公然对抗朝廷,且藩镇之间也经常是战火不断。它们成了国家难以清除的毒瘤。

唐风:很多人在评讲这首诗的时候,都强调李贺表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向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不错,本诗的头两句的确反映了这一层意思。但是,我认为不宜过分强调这一点而忽视后面两句,进而影响到对这首诗整体的理解。

宋雨:的确,后两句“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另一层意思。“凌烟阁” 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24位开国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高阁,阁中绘有24人的画像。李贺诘问到:请去凌烟阁上看一看,哪个被表彰的功臣是读书人?

唐风:其实,凌烟阁上的24位功臣中,尽管武将居多,仍有魏徵、房玄龄、虞世南等多名文人。这方面李世民比朱元璋对开国文臣要公平许多。我想李贺要表达的意思是,当一个国家处于战乱的时候,文人是不受重视的,是很难出头的。唐朝当时藩镇割据、烽烟不止,正是处于这样一种形势。而自己尽管文采飞扬,却因为所谓“避父讳”这一荒唐的理由,科考入仕、施展才华的机会更是被彻底堵死。

宋雨:“收取关山”这种军事行动,怎么可能是李贺这种手无束鸡之力的书生所为呢?诗人当然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与其说诗人的本意是抒发去疆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不如说是表达自己无人赏识、无法发挥文人特长的悲愤之情。诗人用“带吴钩”和“上凌烟阁”两个不同的意向,婉转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复杂的心情。我们把两者放在一起分析,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无奈。

唐风: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不难发现,表面看似不同的第六首,其实是第五首的延申。首句“寻章摘句老雕虫”中,“寻章摘句”这个成语来自《三国志》,指文人搜罗一些词语和句子,以便在写文章时候使用。这个成语是含贬义的。“雕虫”是指掌握雕虫小技的文人。“老”在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是变老、老去。整句意思是“只会雕虫小技的文人在钻故纸堆中老去。”李贺这么写,是令人心酸的自贬和自伤。

宋雨:次句“晓月当帘挂玉弓”描写自己彻夜苦读的情形。残月当窗、黎明将至,一个孤寂的苦行僧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这样的付出有意义吗?值得吗?

唐风:诗人在最后两句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回答。“不见年年辽海上”中“辽海”是指辽河流域及其以东的州县,大约是今天辽宁省的一些地区。从元和四年到元和七年(809—812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唐宪宗多次派兵讨伐,但战局不利,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无改变。于是,诗人悲愤地写出了末句“文章何处哭秋风”。这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宋雨:这里“文章”指文人,“哭秋风”指朝着秋风恸哭。国家多舛,人民苦难,这是让作者伤心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乱世之中,书生不受重用,导致斯文扫地,作者无比伤感。此外,本句用“何处”这样一个设问句,暗示恐怕连“哭”的地方、“哭”的资格都没有。或者即使“哭”了,也没有人能听见,或者没有人会在意。

唐风:李贺是一位天才的诗人。李商隐撰写的《李贺小传》记载说,少年李贺经常骑着一头瘦驴,背个破囊四处游荡。一路上观察思索。他一旦有所得,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归家后,他再把白天所记整理成文。母亲见状心疼地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这孩子是要呕心沥血才罢休啊!)然而,仅仅几年的光景,李贺的理想就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写出了这样一首“读书无用论”的诗。它本身就是痛彻肺腑的“哭秋风”啊!

宋雨:李贺在家乡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为了生计,经朋友介绍到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幕府里担任了两年文书的职务。李贺希望借此得到进一步的机会,但也无法实现。后来郗士美职务有变,李贺无路可走。此后不久,李贺就因病体和忧郁的双重折磨离开了人世。死前,他将自己的诗稿共233首诗,托付给好友沈子明。

唐风:十几年后,沈子明请已名满天下的杜牧阅读李贺的遗稿。杜牧随即撰写了《李长吉歌诗叙》。对于李贺的诗风,杜牧写道:“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至于诗的水平和价值,杜牧评价道:“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按照杜牧的说法,时人已普遍认为,假如李贺不早逝,稍加以精进,则屈原的《离骚》也只能做其“奴仆”了。

宋雨:于是,带有杜牧序言的《李贺集》4卷问世了。它经历了历代风风雨雨,多站接力,几乎完整地保存到今天。在1200年里,无数王侯将相随风而逝,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者寥寥。而李贺则在后世成为公认的风格独特的诗歌大家。他若九泉下有知,还会“哭秋风”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这已经不像自嘲,而是一种自伤,令人叹息。
“老”字这里是动词。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寻章摘句老雕虫”,很少有人在意这一句,可是每每读它,忍俊不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