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国的‘杀手锏’
文章来源: BeijingGirl12024-05-02 08:07:07

美国现在是世界老大,真正的厉害。 美金又是世界货币, 对不服的国家可以制裁, 对臣服的国家可以割韭菜。 看看日本的汇率, 怪不得都去日本旅游呢。  制裁有各种形式,经济制裁从二战时就开始了。 物品禁运, 不卖给日本需要的商品。 

如今越发进步,把你的金钱往来禁止住。 谁让你得用美元呢。 禁止金钱往来的本质是禁止货物往来,货币也。 有人又开始大叫把中国踢出 SWIFT【*】系统, 中国要崩溃了。 

 

SWIFT是一个组织。 这个组织推行了一个代码系统,并不是美国人的发明。 该组织在1973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瑞典人卡尔是CEO。 当时有15个国家的239家银行参与。

因为在电汇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是钱寄给谁,谁寄的。 SWIFT组织给每个金融机构一个简短的码,让收寄双方都明确简单。 此举非常成功, 实用便捷。 到现在每天有3-5千万条的汇款通知, 通过SWIFT 代码在全球传递。

有人说,“切割中国与SWIFT 主要是对中国的打击” 。 其实这样做是对做生意的双方都打击。 包括做留学中介的。 你在做中国的生意, 收不到人家汇给你的款,你也寄不出钱。 还怎么做生意呀。 

美国数据说, 2023年从中国进口了总价值为 4272.4亿美元的货物, 出口中国 1478.1 亿美元。 贸易战打了 7、8年, 逆差没缩小反而增大了。  中国现在不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国, 但是中国对那些进口美国的其他国家, 出口也增加了。 比如越南和墨西哥。 因为完整的产业链在中国, 这些国家出口美国的产品, 需要中国的上游产品来制作。 

4月份,美国的财务部长耶伦和外长布林肯接连访华, 除了会谈,还带着各自的一队人马在北京品尝美食 ——  谁说去中国的都是俄国人啊? :) 美国4月23号才通过了援乌 610 亿美元。 3天后布林肯就访华。  最引人眼球说法就是希望(或说要求)中国停止援助俄罗斯。 

布林肯原话说, “确保跨大西洋安全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中,我明确表示,如果中国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解决。”【**】。  中国当然不能保证美国的核心利益。 如果有人要向美国扔原子弹, 中国能有什么办法。 美国要"确保", 可以亲自下场, 把自己的敌人给灭了。  

支持乌克兰打败俄罗斯, 美国已经尽了很大的力。 中国学习美国以前的做法,发了战争财。 俄国和中国接壤, 自己的轻工业本来就不发达。 中俄贸易在战中有很大的提高。 首先是能源方面。 俄国用这个钱, 又返回来买中国商品。 

两国之间用本币结算,美国就算截断了SWIFT, 也没用。 有人大声欢呼, 外媒和X轮功争相报道, 中国怕了, 不敢从俄国收款了。 其实是结算过程减缓了。 结算的钱已经到了某个金融机构, 但没有进入个体的账户。 中国银行把钱扣住而已。 这个和SWIFT无关。 中国用这个办法让大银行的中俄贸易交易降温。  

所谓的“踢出”SWIFT“, 并不是有人想像的除名, 只是在电汇路径中, 遇到某个码就截流不办。 俄国近400家银行, 美国用SWIFT “截流” 的只有7家。 用这个办法, “冻结”了美国银行中大约价值60亿美金的俄国钱。  国会正在调查这60亿, 是否真的属于俄国主权, 如果是,授权拜登总统可以没收或者转让。 厉害了。   

每天海量的电汇电文, 要做数据分析,才能发现目标。 所以美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计划对付中国。 如果简单地把中国银行全部挡住, 估计美国就先乱了。 美国进口多, 中国收不到钱不发货,Walmart 先倒闭, 然后物价就更涨了。 货币,没货,币就是纸。 有人说中国印票子为什么不通胀? 因为中国有货在后面撑着票子。  

美国一方面支援乌克兰, 一方面对俄国采取经济制裁,两年多过去战争形势大家都看到了。 厉害国总统面临选举,估计也很着急。 北约国家三心二意。 俄国在战争前在其他国还有一些存款被冻结, 大约3千亿美金, 主要在德国、法国和比利时。 拜登政府正在游说他国的领导, 没收这个钱来援助乌克兰。

中国银行放缓结算, 降低中俄贸易热度, 跑太快了容易摔。 正好美国送来了理由。 美国使出杀手锏, 准备砍向中国。  等看结果。   

  • 【*】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
  • 【**】“As we’ve told China for some time, ensuring transatlantic security is a core U.S. interest.  In our discussions today, I made clear that if China does not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wi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