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同酬和平均购买力

土狼游走四方,现今在美国乡村自我放逐。喜欢边走边写边拍。 爱美人爱山爱水爱人间情愁最爱真。
打印 (被阅读 次)

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从亘古到今天,直到未来皆如此。但偏偏人们总说,世界平等,众生平等。或许从属灵界的角度是这么个道理,从大众的美好愿望上看,更是崇高。

本人仅仅谈谈劳作营生,生活消费的层面看看同工同酬以及平均购买力的话题。

乍一看,同工同酬貌似天经地义。比如一个工人在流水线上组装一台手提电脑,他得到的报酬按件计算是每台电脑5元。这样来说不论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宗教,文化背景,都应该是每台电脑5元。但显然现实不是这样的。同一条生产线的工人也分不同的级别,待遇完全可以不同。更有同一台电脑在同一家公司的设在不同的国家生产线上组装,而两地的工人薪酬待遇可以相差很多。

从商品流通和销售角度看,假如客户要购买某种商品,对于同样的商品,从道理上讲它的价格是一定的。比如一件瓷器花瓶,它在A地标价100元,在B地也应该是100元。但再一想,这样的统一定价又显得不合理。因为假如这件瓷器在A地生产,而把这件商品运到B地销售,期间就会产生更多的环节和费用。比如运输费,中间商费,保险费。这样来说,这件瓷器在B地售价应该比A地高。

商品如此,购买服务更是待遇差别相差巨大。比如我们去私人足疗店,同样的服务项目,同样的一小时时长,因为足疗技师的颜值可以有几倍的溢价差距。

以上这些情形说明同工同酬是伪命题,同样的商品同价销售也是伪命题。

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所谓平价购买力的说法。根据伟大的维基百科:

===

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购买力平价计算单位为国际元(international dollar,缩写:Intl.$)或称作“国际货币单位”(international currency unit,缩写:ICU)。购买力平价是以美元为基础,即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为参考基数;故1国际元在个别国家的购买力等于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因此很多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直接使用US$计价。

===

在这样的框架下,我们可以比较同样商品在不同地点,不同国家的价格。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麦当劳的同样规格的巨无霸汉堡在各国的售价。假如在A国的价格低于在B国的价格,那么大体说来B国的物价水平也会高于A国。

这样复杂的概念,其实就是把抽象的各国货币用某一种实物商品作为标尺体现出来。其实,在金本位的时代,直接用黄金作标的兑换各国货币就简单得多。

早在90年代末,本豹就对一个现象表示不解。当时美国的工程师5-6万美元年薪吧。当这些工程师出差去中国或者泰国做项目,而做同样难度同一个项目的当地工程师工资不到1万美元年薪。这样的例子在多年的外派经历中屡见不鲜。当年我所在的合资项目的在成都公司的外派员工,不少人一个午餐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上班也是一个字---混。上午咖啡下午茶晚上酒吧夜场泡妞是其中一些人的写照。但这些不妨碍他们拿工资。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面前,所谓同工同酬就更是不堪一击。

实际的产业链和外汇货币要比前面的例子复杂得多。而且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的西方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已经让位与新兴的工业国家,甚至担心被中国廉价的电动车占领西方国内的市场。曾几何时,在中国市场上的进口车价格很高,以至于很多进口商或者走私者搞平行进口,因为美国那时的汽车售价低得多。而今天,情况反转过来了。

在这样的新环境下,仅仅用麦当劳作为标的衡量平价购买力就显得很不准确。

经常有人讨论美元和人民币间汇率,究竟是美元被高估还是人民币被高估。但很少读到比较理智探讨,更多的是带入了情绪化。本文无意讨论这个话题,留给后续的文章吧。

2024-05-02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