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闲人西游记 协和广场 香舍丽榭和凯旋门

打印 (被阅读 次)

                                              法国印象

      2017年8月22日,我们一家乘汉莎公司的飞机从罗马飞往巴黎。飞机飞越阿尔卑斯山脉后,我看到了一个令我看不透的地貌,这就是大地上呈现大片大片的黑色(深绿)斑块,和农田交错在一起,是湖泊还是森林?我弄不清。但我倾向于是森林,因为这样大量的湖泊群,在地图上肯定要标出来,可从没见过法国境内有这样大面积的沼泽地。之所以存疑,还因为平原地带,怎么会有大面积的森林?我国的华北平原、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都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因此我就一直盯着看,想弄清楚它,最终通过机翼下的一个湖泊,通过对比,确定是森林,几天后从巴黎去图尔的途中又得到证实:法国的平原地带,确实存在大面积的森林。

      在巴黎,我们首先入驻Hotel Opéra Richepanse(里什庞斯歌剧院酒店)这间精品酒店位于巴黎市中心,距离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和香榭丽舍大街有5分钟的步行路程,距离圣奥诺雷大街(Saint-Honoré)上的豪华商店仅有50米。

          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道 凯旋门

      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和老伴单独出去闲逛。我们从宾馆出来,沿着大街走到协和广场。

      这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周围都是外观优美的建筑,以及各式各样的雕塑,是一个不错的游览地。广场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高23米,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1831年由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赠送给法国的,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古埃及拉美西斯法老的事迹。当初,从埃及卢克索将这块完整的、由玫瑰色花岗岩雕琢而成的、高23米、重量达230吨的巨石运到巴黎,绝非一件易事。最终,这座方尖碑在经历了两年半的海上航行之后于1836年10月运抵巴黎。在协和广场漫步,需要闲适的心态,细细观赏,静心体味。还需要事先查阅有关资料,才能弄明白周边的建筑,以及广场上诸多雕塑的名称和来历。这样会玩的更有趣,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玩了也就完了。

      站在方尖碑前,右边是宽阔整洁的香舍丽榭大道,大道的尽头是凯旋门;左面是杜乐丽花园,穿过花园,是卢浮宫;前面是波旁宫(国民议会大厦);后面是玛德兰教堂。埃菲尔铁塔高高耸立在不远处的塞纳河畔。作为游客,这个地理方位最好事先弄清楚,利于安排行程,免得走回头路。

      协和广场始建于1755年,由当时任职于路易十五宫廷的皇家建筑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设计建造,工程历经二十年,于1775年完工,起名路易十五广场。路易十五建造此广场的目的是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广场中间竖立着他的骑马塑像,显示着其在位时期的威势。但历史却和他开了个大玩笑。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路易十五的雕像被革命人民推倒,并改建成了断头台,广场易名为“革命广场”。在1792到1794三年间,共和军曾在此广场处决了路易十五的的孙子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玛丽·安托瓦耐特皇后,同时遭难的还有大约1100名皇室成员及保皇派。

      宣判路易十六死刑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亚阁宾派政府首脑罗伯斯皮尔,也是个极具戏剧性的人物。他曾因反对极刑而辞去法官职务,后来在大革命时期又是他强烈主张以极刑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处死路易十六后,他不再满足于对王党分子的审判,凡是不能与他保持绝对一致的人,都成为了他清除的对象,包括新共和国政府首脑的丹东,丹东于1794年4月5日在协和广场上被处死。在大革命中,丹东的威望不亚于罗伯斯庇尔。

      在路易十六被处死一年多之后,1794年8月,为法国大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罗伯斯庇尔最终也被推上了革命广场的断头台。天命难违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印证。

百度百科有这样一段叙述:历史有惊人的巧合,那些创造历史的人是再也看不到了,但我们这些书写历史的人却看得很清楚:路易十六,丹东,罗伯斯庇尔,这三个曾把握法国命运的人,死于同一个刽子手手下,死于同一座广场之上。

      大革命结束后,“革命广场”更名为“协和广场”。但是,“协和”二字并不能将大革命中的血腥一页从历史书中抹去。如果我们能不带色彩地分析法国大革命,也许能还原历史的真实。波旁王朝为什么会覆灭?革命群众心中仇恨的火焰当时最好的注脚,仇恨的火焰是由于压榨和迫害产生的,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可有些人却极力模糊它;封建的路易十五骄奢淫逸和革命的罗伯斯庇尔嗜血成性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是过度迷恋权力,区别仅仅是表象不同而已。

      总之,协和广场是一个不错的旅游景点,跌宕起伏的近代历史典故,尖耸的哥特式和圆润的巴洛克式的建筑群以及众多造型优美雕塑紧密集中在一起,闪耀着近代法国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光彩。不足之处在于,广场是一个交通枢纽,杂乱无序的车流和无处不在的扒手,或多或少的干扰了游客的心情。巴黎是浪漫之都,连地名都非常小资,比如香榭丽舍、枫丹白露什么的,就很悦耳动听。香舍丽榭的法语意译应当是田园乐土。1616年,当时的皇后玛丽·德·梅德西斯(Marie de Medicis )决定把卢浮宫外一处到处是沼泽的田地改造成一条绿树成荫的大道,这就是香舍丽榭大道的前身,被称为“皇后林荫大道”。

      香榭丽舍大道的特点是宽,街心双向八车道,街两旁楼的距离一般都在100米左右,最宽处达120,世界级的大都市街道中,像这样的极少。同时,街道也非常直,站在卢浮宫门口,能看到凯旋门,想必,站在卢浮宫门口看落日定是浪漫之都最美的一景。据说这也是路易十五建造香榭丽舍大道的目的。

      穿过协和广场,我们走上香榭丽舍大道的斑马线,遥望凯旋门,仿佛惊鸿一瞥,忍不住驻足几秒,贪婪地观赏着举世闻名的胜景,它是端庄的,稍带梦幻的色彩。在人流的推动下,我们不得不继续走,直到走上人行道还忍不住扭头看看。心想巴黎市政太抠门,为什么不把香榭丽舍改为步行街?让游人自由自在地闲逛。相比之下,美国人要大气得多,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居然留出5000多亩土地修建庞大的中央公园,供居民休闲,尽显大国气度。

       在人行道上看不见大街,也看不见凯旋门,满目人流,而且多是中东人。我们看到LV的总店,还看到其他的品牌店。对此,我们没一点兴趣,只是想近距离的观赏凯旋门。遗憾的是,一路走去全是慢坡,体弱的老伴走得非常艰难,走到戴高乐广场,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体力严重透支了。

       戴高乐广场是巴黎12条大街的辐射地,凯旋门位于该广场的中心。凯旋门差不多有20层楼高,与其说是门,还不如说是一件巨大的工艺品。它四面有门,东西方向是主门,南北方向是副门,四面的墙壁共有10个大型浮雕,其中以面向田园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最为著名,即著名的《马赛曲》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艺术杰作。

      巴黎凯旋门是帝国风格(代表拿破仑帝国的建筑风格)的代表建筑。百度百科是这样阐述的:此种风格的崛起和拿破仑的倡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的兴盛与衰败始终都与拿破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建筑都是以罗马帝国雄伟庄严的建筑为灵感和样板。它们尺度巨大,外形单纯,追求形象的雄伟、冷静和威严。巴黎凯旋门以古罗马凯旋门为范例,但其规模更为宏大,结构风格更为简洁。整座建筑除了檐部、墙身和墙基以外,不做任何大的分划,不用柱子,连扶壁柱也被免去,更没有线脚。凯旋门摒弃了罗马凯旋门的多个拱券造型,只设一个拱券,简洁庄严。

      我们之所以坚持走到凯旋门,是因为香榭丽舍大道和凯旋门在法国人心中的位子,相当于天安门广场在国人心中的位子。它和三个厚重的历史典故凝固在一起:

      * 1840年12月15日,法国七月王朝儒安维尔亲王率军舰前去圣赫勒拿岛,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祖国。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满怀深情地参加了隆重的葬礼。拿破仑的遗体由仪仗队护送,穿过这个他生前曾经无数次经过的凯旋门,最后被重新安葬在巴黎老残军人退休院的园顶大堂。

      * 1885年,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他的遗体于5月22日在凯旋门下停灵一夜,随后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 1919年7月14日,由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官兵组成的队伍穿过凯旋门以庆祝他们的胜利,这个日子同时也是法国的国庆节。1920年11月11日,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的遗体在凯旋门下被安葬。随后的1923年,一团纪念所有为他们的祖国捐躯的法国士兵的焰火,在这位无名烈士的墓旁燃起,从此这团火焰每晚都在18点30分被点燃,彻夜长明,经夜不灭。每年的11月11日也成了一战停战节纪念日,纪念1918年法国从德国手里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协和广场

协和广场上的雕塑

凯旋门

杜乐丽花园里的凯旋门

在协和广场看香舍丽榭大道和凯旋门

香榭丽舍大道的维克·雨果的葬礼

凯旋门下雨果的灵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