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游俄国 - 红场/克里姆林宫 - 那些时代的烙印

打印 (被阅读 次)

今天去参观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主体建筑建于14世纪,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筑群。 它曾是俄国大公和沙皇的皇宫,苏联时期为全国党政机关驻地,现俄罗斯总统府和国家领导人在此办公。

预先在网上订了十点的兵器库(Armoury Chamber)的票,这个票是按时间段儿来的,里面很值得一看的,绝对土豪风范,我们可是看得两腿发软。 去其它克里姆林宫complex的票是分开的,要单独预定。 无论怎样旺季时这两个票都尽量在网上预订,现场也是排大队的。

订票链接:http://tickets.kreml.ru/en/#id=1

从家一路走到红场,听到路边一座漂亮的小教堂传来悦耳悠扬的歌声,就停下脚步进去一探,原来这是著名的莫斯科的喀山教堂。 这座教堂可谓是命运波折,它始建于十七世纪前期,那时俄国正处在留里克王朝灭亡后争夺王位的一个混乱阶段,波兰趁机干政并入侵莫斯科,波扎尔斯基公爵率领民军把波兰赶走,解放了莫斯科,他把这一胜利归功于喀山圣母像的庇护。 于是他出资在莫斯科红场兴建了这座喀山教堂。 教堂是木质的,几年后毁于火灾。 第一任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米哈伊尔下令重建一座砖砌圆顶教堂。 

然而这座教堂又于1936年被斯大林下令拆毁,因为当时苏联准备在红场举行阅兵,他嫌碍眼,要拆除红场上的所有教堂, 当时苏联的一位建筑学家Baranovsky做了很多努力来阻止这一愚蠢的行为,但只保住了那个有九个洋葱顶的Saint Basil's Cathedral。 喀山教堂被悲催地夷为平地,取代它的是一个临时的共产国际的办公处。 苏联倒台后,喀山大教堂成为第一座重建的教堂。

人们都那么虔诚地跟着牧师做祷告,在那儿站了很久聆听那美妙的吟唱,这样纯净的音乐是听不够的。

 

从喀山教堂再往前走耶稣复活门,当初它也逃不过被斯大林推倒的命运,以方便阅兵时坦克军车可以快捷地开入红场,所以现在的又是个复制品。 这些个对上帝的崇拜在共产主义无神论者的眼里都算不上什么东西,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神话,列宁和斯大林才是拥有不朽生命圣人。

 

紧挨着复活门的红色建筑是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前面竖立着朱可夫元帅的雕像,在苏联二战卫国战争中他领导苏联战胜纳粹德国,被誉为战争英雄;但是后来挨赫鲁晓夫整,被指控“不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战争英雄的美誉受剥夺,直到1991年他去世后17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才重新确立朱可夫为战争英雄。

 

 

列宁墓排着望不到边的大长队,虽说免费但一周就开放几天,每次就上午到中午几个小时,不看也罢。

 

无名烈士墓是一座二战苏军士兵纪念碑,自建成起就从未熄灭的长明火从墓碑前的铜制五星中喷出,碑上刻有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苏联在二战中战亡的军人是各国中最多的,高达一千万左右,几乎是纳粹德国的两倍。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最“伟大”的人物、二十世纪公认的三大暴君之一的斯大林同志进行了一场历史上最恐怖的肃反运动,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地位他对自己的战友举起了屠刀。 在那场运动中,上百万人死于大清洗,超过10万人被枪毙。 列宁时期的政治局委员7个被斯大林枪毙了4个,自杀了一个;17大党代会的代表1966人有超过一半以上被迫害致死。 军队中5个元帅枪毙了3个,15位将军毙了13位,57个军长枪毙了50个,9位海军上将被毙了8位,全部16位陆军政治委员被枪毙。 结果上战场的大将都是些缺乏作战经验的拍马屁能手,希特勒一定在心里感激涕零,这不是兄弟是什么! 苏联军队在战争初期溃不成军,一败千里,伤亡惨重。 

每个整点有换岗仪式

 

一路溜达一路看就该到兵器库那儿排队安检了。 安检挺慢的,一个个打开包包检查,小帅兵哥儿态度倒是很好,一边检查一边笑着和我们聊天。 我们是第一拨进去的,博物馆里人很少,过了一会就又开始乌泱乌泱的旅游团了,有时只好在旁边等着,他们散去才能好好看看这些个大珍宝。

说是兵器库其实这里收藏着大量的金银器皿、珠宝首饰,各种圣象、镶着宝石的皇冠和权杖,还有皇家马车、服饰,当然也有兵器和马具等。  我在奥地利看过茜茜公主博物馆里的珠宝展,当时里面的各式各样的珠宝可是让我开了眼,但这里的珠宝数量更多、更丰富,更耀眼,绝对土豪。 当时去奥地利的时候是我一个人去的,没带女儿,女儿也十分喜欢看珠宝,这次她可是过足了瘾,一个一个地慢慢地看,总抱怨我走得太快,看得不认真。 

可惜里面不让照相,我从网上找几张大伙儿看看

 

越古远的越朴实,珠宝没有经过打磨和精雕细刻 越近代越精致,镶嵌的珠宝晶莹剔透、熠熠发光。 

越近代的越精致,镶嵌的珠宝晶莹剔透、熠熠发光

                                    

 

 

 

豪华的皇家马车也金灿灿的,这还不得十匹二十匹马才能拉得动。

这是伊丽莎白女皇的雪橇式的马车,那年冬天她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一千公里的距离只用了三天(一般要七天),她和她的两个女仆吃喝拉撒睡全在车里,中间只停了一次,用了三分钟把精疲力尽的马换掉。

 

 

兵器俺我不大感兴趣,一带而过。 不过看过去的人打个仗可真不容易,穿了个这么个大盔甲还能跑得动吗,呼吸恐怕都困难。

连马也要打扮得这么有范儿,有的马鞍和马的头饰也镶嵌着五颜六色的珠宝

 

逛完兵器库游客可以再买票接着逛钻石馆。 钻石馆网上不卖票,是在里面现买票。 可我们已经在兵器库中那些个大糖果已经让我们看得饱饱的了,实在没有兴趣再去看更多的珠宝了。

克里姆林宫主要是参观教堂群,这里有世上独一无二的中世纪的教堂群。里面不让拍照

 

天使长大教堂 (The Archangel's Cathedral) 是安葬留里克王朝大公的陵墓,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二世也安葬于此。

网上照片,我自己的没拍好

天使报喜大教堂  (The Annuncation Cathedral) 是莫斯科大公和俄罗斯沙皇家人做礼拜的地方

 

圣母升天大教堂 (Dormition Cathedral or Assumption Cathedral)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大教堂, 也是莫斯科都主教和牧首的陵墓,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很多重大事件都发生于此,大公和沙皇加冕,选举东正教会的领导人,举行主教和牧首的葬礼等。 这个队伍拍得最长,参观的人最多

 

伊凡大帝钟楼高81米,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最高的塔楼,它建于1508年,为广场上的那三座东正教教堂而建的,它们都没有自己的钟楼。

 

在钟楼前方有一个重达200吨的大钟,人称“钟王”,是俄罗斯18世纪女皇安娜一世下令铸造的。 但它铸成之后,从来就没有被敲响过,因为它太重,建成后就被留在铸造坑里,直到一百年后才被吊出,成了个摆设。  克里姆林宫发生一场大火,救火时把水泼到了已经烧红的钟体上,由于冷却不均匀,钟体出现裂纹,结果一块重约11.5吨的碎片脱落。

 

离钟王不远处是另一个面子工程 - “炮王”,这座巨大的炮是由留里克王朝那个最后一个大公费奥多尔下令铸造的,从未使用过,主要被拿来炫耀军事实力与其技术。 前面摆的是发炮用的巨大的葡萄弹,每个重两吨。 这费奥多尔还真是弱智,整这么个华而不实的东西。

 

这是普京的办公楼,游客不得靠近,穿过广场时必要严格走斑马线,否则就会有士兵冲你吹哨警告,一点不带含糊的。

 

总统办公楼的对面是个花园,走进花园到墙边面对着墙外的莫斯科河 就能看到普京上班的停机坪。 运气好的游客还可以看到普京坐直升飞机来上班,一般是两架飞机同时飞来,让你搞不清他在哪一架里,下飞机后普京就顺地下通道去办公楼了。

墙边的树木把停机坪挡得严严实实的,我俩总也拍不好,后来我干脆用上长长的自拍杆伸进去拍,一边拍一边一嘟囔:哎妈,会不会被摄像头发现给我俩抓起来啊。 好容易拍到了下面的照片,容易吗我! 干完坏事我和闺女笑得哈哈的,偶尔干点坏事还是很好玩的哈。

 

建于1491年的斯巴斯克塔是由意大利建筑家Pietro Antonio Solari设计的,他受伊凡三世之邀设计克里姆林宫的城墙和塔楼。 斯巴斯克塔是克里姆林宫的主要入口,在沙皇时代,任何穿过大门的人都必须下马脱冠。 只有国家元首或政府高官才能走此门,如今俺们游客也可以自由穿行了。 1935年,苏联当局在塔上装上了一个红五星,以取代俄罗斯帝国的双头鹰标志。

 

从克里姆林宫出来回家的路上找餐馆吃饭,看见一家挺热闹的饭店就进去,一进去才知道这家餐馆还蛮有特色的,所有的食材都是organic的,当然价钱上也不便宜了。 我要了豆子汤和鱼,这是我们在俄国吃的最贵的一顿饭,花了四十多美金。 侍者是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会说英语。 俄国餐馆里的服务生不会像南欧的那样跟你打趣聊天,不苟言笑,做事认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jianadaren 发表评论于
真漂亮,明年我们也上东欧看看,谢谢分享。
边走边看66 发表评论于
又一个先行者!
边走边看66 发表评论于
那个兵器库是最值得一看的,被土豪的气派环绕着
沁园春777 发表评论于
重温莫斯科的景致,太好了
微波仙子 发表评论于
外景我都去过,那年我还不爱参观博物馆,在你的帖子里补一课
边走边看66 发表评论于
语言关过不去只好其它地方多准备。 谢谢唐班
边走边看66 发表评论于
哈哈, 一个不会一句俄语的“俄国通”,谢谢谬赞
tang07059 发表评论于
你行程准备还是很充分的,赞一个。
心灵之游 发表评论于
玩得好,写得好!你是现在是俄国通了 :-)
边走边看66 发表评论于
三娃妈,还是你会抓重点,那都是我们旅行的亮点啊,哈哈
3wa 发表评论于
沙发又抢到一个,“偶尔干点坏事还是很好玩的哈”, 哈哈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