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丈夫离世前做了一连串决定,女医生都说佩服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傍晚,浙江医院灵隐院区肿瘤内科病房飘起饭菜香,老丁还在认真翻阅旅游书《孤独星球:贵州》,……他信心满满地说:经过靶向治疗之后,淋巴瘤得到了控制,儿子已经专门买了越野车,打算带他自驾去贵州。

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这个特别的时间点,钱江晚报记者跟随浙江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杏娥主任医师走进真实的肿瘤内科。

“刘主任,抱抱我好吗?”

笑起来很好看的李女士,人精瘦,穿一身红毛衣,因为化疗掉光的头发也长出来了一点,然而就在去年,她有过一次同死神博弈的经历。因为乳腺癌发生转移,同时腹水严重,胆红素飙升,家里人都觉得她可能撑不过去,墓地都买了。她的妹妹找到刘杏娥,讲着讲着泪如雨下:“姐姐从小就是我的天!她还这么年轻就要走,还说留了一笔钱给父母,让我替她好好尽孝……”最后更是恸哭:“刘主任,抱抱我好吗?”一面劝解一面又被这样的亲情感动着,行医多年,刘杏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这样抚慰家属的场面。

“这么多年来的一大感触,就是肿瘤患者的家属有时比患者本人承受了更多。”刘杏娥感慨地说。癌症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很多人光靠想象,就会觉得自己再也好不了了,心理压力巨大,惶恐不安,所以肿瘤内科的医生们通常不对患者本人事无巨细地讲述病情,转而将更详细的情况告知患者家属。一面要在患者面前坚强,一面要承受亲人受病痛折磨的真实,癌症患者家属心里的苦,可想而知。比如老戴。



刘杏娥跟患者儿子交谈

瘦高、戴个帽子的他和华女士是一对老夫妻,看起来有些虚弱。两年多前,老两口在女儿海南的房子里过暖冬,一天,华女士忽然倒地随即陷入昏迷,仔细检查之后才知肺癌已经扩散。在老伴陷入久久昏迷的日夜,老戴在家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身体疲累到经常觉得心脏不适,又顶着“就怕我走在老伴前面”的心理压力,刘杏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也很好安排了家属的陪伴,不为治疗,更多的是一个善意关怀的举动。经过有效治疗,华女士已经苏醒,能认人了,也能开口说话了,最近就住在隔壁的老伴随时都可以去看她、陪伴她。

1

治病,也要治心



4月15日一大早,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后出院的汪先生发了一段微信给刘杏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看到这里有一群如天使般美丽和善良的医生和护士。衷心的感激!”病房里,胃癌患者陈女士的儿子找到刘杏娥,很开心地分享:“刘主任,我妈妈今天从病房走到了2号楼,今天挂进去三瓶营养液,还吃了点水果和零食。”熟络地像跟亲人。







老丁的英文很好,杜女士的孩子很有出息……刘杏娥对患者的家庭情况如数家珍。肿瘤内科患者的住院时间普遍比较长,而刘杏娥有个两天法则:患者入院两天,方方面面的情况基本就被她摸透了。她带队的查房,面对每个患者,都是从拉家常开始的。“主任,他家孩子的事你怎么知道?”科室里的小年轻经常诧异于她对患者的了解,“不了解,拿什么帮他们缓解病魔带来的焦虑和惶恐?”

肿瘤内科医生治病,也要治心。谈癌色变,临床中很多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死于严重的心理休克和极度的恐惧、悲观、绝望等恶劣情感;也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主因是精神情感不利于肿瘤的治疗与康复。经常有人问,癌症患者本人要不要知道病情?“我的主张是要,但要部分地说,不过于详细。”认识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对许多癌症患者是起到安慰作用的。在刘杏娥的治疗经历中,很多患者在知情后反而能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真诚告知、坦然接受,好过遮遮掩掩、模模糊糊。

2

最好的告别

告别,总是肿瘤内科医师经常触碰、无法逃避的现实。毕竟要陪患者走的是这样一段特殊的人生路,刘杏娥总是强调这样的医患沟通——这种安慰,不是欺骗,符合科学,符合实际,“家里出了癌症患者,不管患者活多久,经过我们的沟通努力,心理安慰,让患者和家属都坚强、坦然地接受,可以平静地谈论、规划生前死后。”



刘杏娥在查房

“我很佩服老黄这样的患者,积极治疗,主动放弃。” 刘杏娥回忆。老黄是在一个周五下午走的。在那之前,身患肺癌的他特别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当知道一切无法挽回,他毅然决然放弃治疗,并逐一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

老婆年轻的时候在生产建设兵团插队,老黄知道回去一趟是老婆的心愿,于是夫妻俩去了一趟黑龙江。后来,又去了日本、韩国。他给老婆留话:“下辈子,我们再做夫妻”。 家里的财产、房子,老黄也都做了妥当的安排,他交代儿子:“家里的一切妈妈做主”…… 基于对医师的充分信息,他对刘杏娥说:“刘主任,希望您送我最后一程”。在他走的那个下午,不放心的刘杏娥来到病房准备再看一眼老黄准备下班,没想到,真就这样送到了他最后一程。

每天早上7点到院,每天下班离院前,将病房里危重患者的情况摸查一遍,这是刘杏娥保持多年的工作习惯。而她跟患者、家属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吃多动多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