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深夜自杀神秘获救 一群科学家用它救百余人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对不起,我走了,抗击抑郁这么多年,我失败了,终于不这么累了,不用再当一个演员了!”

一个深受抑郁症折磨的小伙子留下了这封遗书,寻求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解脱”。眼看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要在一个普通的深夜静悄悄凋零,一个与他陌不相识的大学老师在关键时刻拨通了报警 电话。这位吃下安眠药的小伙子被及时赶到的民警火速送到医院,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民警出警救人的案例,可是不同寻常的是,神秘的报警人是谁?她是如何在第一时间获悉小伙子自杀消息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了解到,神秘报警人报警并非偶然发现险情,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这个团队由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科专家等210名高精尖人才组成,通过人工智能义务在网络上寻找那些有自杀倾向的网友,并及时提供救援和帮助。

他们在网络上默默无闻地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紫牛新闻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小伙吞安眠药自杀

神秘报警人及时出现


2月18日晚上,南京某高校的学生吕小康(化名)独自一人在出租屋,因患重度抑郁症,极度焦虑下抽了一根烟后,服下大量安眠药,他在微信上给自己的家人留了言,并在微博上发了“再见”两个字。

眼看这个年轻的生命就要凋零,谁能救救他?

晚上19点08分,南京警方突然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龚老师报警称,一名微博网友,实名叫吕小康,在住处自杀了,他是南京某大学的学生,但他不肯告诉自己所在地址,希望民警赶快搜救。

警方接到报警后,根据吕小康以及龚老师提供的学校名称,迅速了解到吕小康所在的大学在鼓楼区本部和仙林各有校区,于是立即通知鼓楼警务工作站和仙林警务工作站进行排查,然而吕小康并不在学校宿舍。接着,警方通过警务平台查询到,吕小康最近在某房屋租赁APP上租了一间合租房,房屋位于迈皋桥某小区。

迈皋桥警务站民警立即赶到合租房,同时联系了120急救车,然而在到达出租屋门口,任凭民警敲门,里面毫无应答。民警马上请锁匠师傅赶到现场进行技术开锁。很快,锁匠顺利将门打开。民警冲进去发现一名小伙子昏昏欲睡,右手腕上有两道不深的割痕,床上摆着烟灰缸,里面有一根烟头。“吕小康,吕小康你醒醒,我们已经通知120来救你。”民警为了防止他昏死过去,使劲呼喊他的名字。民警在床边的桌上看到一板(10粒)吃空了的“安定”的包装盒,旁边有带血的纸巾,一把水果刀,吕小康的医保卡,一份遗书。




吕小康之前写的遗书


确定身份后,民警发现他还在抽搐,又一次催促救护车。救护车开到楼下,医护人员上来收集了他服用的药物包装盒,不过只收集到一板子“安定”。医生说,他应该没有达到100粒,否则不会尚有意识,随后与民警合力将他抬上救护车,在警车开道下,直奔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发稿前,紫牛新闻记者获悉,吕小康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吕小康准备用来自杀的水果刀


留下遗书声称

抗抑郁失败


桌上那份遗书上,他写道:“对不起,我走了,抗击抑郁这么多年,我失败了,终于不这么累了,不用再当一个演员了!”遗书的字里行间透露自己努力过,却无法摆脱痛苦。这是一个合租房,一名室友说,刚住进来,彼此并不认识,也不知道发生这件事。

民警在吕小康留下的手机上看到,他服药后给自己的妈妈留言了,大致说自己的死能换来人们了解抑郁症,哪怕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也值了,他说抑郁症群体受歧视,被人说矫情,需要倾诉,但没有地方倾诉,越来越难受。他的妈妈焦急地在手机的另一端劝他说出地址,劝他先不要走。




吕小康和妈妈的对话记录


通过吕小康的手机,民警看到,他在知乎上关注了“死亡是一瞬间的事吗”的问题,并在微博上和人讨论过自杀。18日17点59分,他发了一条只有“再见”两个字的微博,网友在留言里回复“你要好好的。”

随后,吕小康的妈妈打他的电话来询问情况,民警从她们口中得知他患有严重抑郁症,有自杀倾向。吕小康家人远在甘肃,十分焦急,民警安慰他们,现在已将他送往医院抢救了。




吕小康被送往急救


幸好自杀信息

被及时监控


在此期间,民警接到龚老师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民警问她是怎么知晓吕小康要自杀的。龚老师说,他们是一个由国内外几百名大学老师组成的监控网上自杀信息的研究团队,专门监控自杀信息,他们发现吕小康在网络上讨论有关自杀的言论,并且关注他一段时间了,其中的一位老师与吕小康私信聊了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他的信任,获取了他的一些信息。当天,吕小康说自己吞了100片安眠药,并发了微博。




吕小康说自己吞了100片安眠药


19日中午,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了龚老师,她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的网络监控系统,可专门监控社交媒体(如微博)的自杀信息。通过语义分析确定危险等级,比如有明显的表达“要自杀”,并且说出了“时间”,系统会分析认为危险等级较高,团队会有心理老师和患者联系。团队成员以人工智能专业、心理专业的老师为主。前一段时间,通过这个系统发现吕小康在网上的一些消极言行,明确表示要自杀。

据了解,2月13日,树洞机器人004号发出监控通报,风险7级:“今天(康康)18:57又割腕了,还是找不到动脉哈哈哈,微博地址......”这是一条树洞机器人搜集的信息,这个自杀当事人就是吕小康。黄教授和团队的人马上同他建立联系,进行心理疏导,获得了他个人信息。2月15日,发现他不断想自杀,团队成立了吕小康救援小组,其中有吕小康的亲属(小姨)。他所在的学院老师,加上两位心理咨询师和几位志愿者组成。团队老师以网友身份发私信和他聊天,一方面为了开导他,一方面为了获取他的个人信息以备不时之需。

18日那天晚上,吕小康自称吃了100片安眠药后,给团队里一位他最信任的老师发了一条信息,说要再见了。看到信息后,团队立刻组织了救援小组,并在团队的工作群里发布信息,分工联系警方和家属。龚老师说:“我在南京,当时比较方便,所以我在第一时间报警,警察的速度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报警之后很快就找到他了。” 龚老师说,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学校的多位老师加入了他们的团队,团队从去年5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监测、寻找抑郁症患者。




警方救援现场


就在前几天监控到重庆有学生在微博里约集体烧炭,他们觉得非常严重,通知了重庆警方,幸亏警方及时赶到,阻止了悲剧发生。吕小康是他们在南京紧急救援的第一例,但通过聊天开导的患者也有多例。

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个团队叫做“树洞行动救援团”,目前有210人,其中国内的精神科著名专家有40人,心理咨询师有40人,利用智能机器人监控分析轻生者自杀倾向等级。紫牛新闻记者还联系到该团队的发起人,华人科学家、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首都医科大学脑保护高精尖抑郁症人工智能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黄智生,了解到这个团队虽然有许多是顶尖学者,但救人一命不是那么容易,背后付出巨大艰辛,经常通宵救人。

智能机器人

精准搜寻自杀信息




黄智生教授


黄教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和江苏还很有渊源,他曾在江苏科技大学过,现在是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客座教授。他一直研究人工智能,与中国团队就语义技术开展科研合作,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抑郁症。近年全球抑郁症患者呈上升趋势,中国也不例外,青少年自杀也是重要问题之一。许多年轻人通过社交网络表达了各种自杀情绪和愿望,这为采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作网络分析监测和进行自杀救助提供了可能性。他利用知识图谱(也叫语义技术的工具)等人工智能,在此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倡议组织树洞行动救援团队。所谓知识图谱重点在于表达的内容概念,而非表达方式。比如,电脑、计算机、computer都是同一个语义,却是三个表达方式。

且每一个内容概念,都有它与其他内容概念的关系,例如当我们要搜索“水果中的苹果”,那就绝对不是要搜索“苹果电脑”或“苹果公司”。只有语义技术,才能够表达人类最精准的意思。所以,真正的人工智能,要擅长使用语义进行搜索,而非使用关键词搜索。

目前,该团队主要针对中文网络媒体进行监控。同样可以用于监控全球,但是救援团的时间投入很大,目前只限于救援中国人。“树洞行动”中的树洞是传说古时候,心里藏着秘密又希望倾吐的人,跑到森林里找一个树洞对其倾诉秘密。在当代,人们常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倾吐自己的想法,可以说是现代化“树洞”,这里每天更新许多企图自杀的留言信息,为团队发现高风险的自杀患者提供了条件。 他们开发了一款网络智能机器人系统,对社交媒体信息中所包含的自杀可能性进行判断,覆盖了自杀方式、自杀计划、痛苦表达、时间描述、地点描述、悼念模式等相关概念的描述。

第一次行动失败

送花没能挽回她生命


2018年4月,树洞救援团刚启动,有位成员在网上发现一条留言,写着5月1日要去自杀。微博里还说“我活这么大一直没人给我送花,男孩子跟我在一起也只是想玩一玩。”

团队判断自杀者为感情不顺的年轻女性,通过分析挖掘,得知了她的姓名和大致位置,但因报警信息不全而不予立案,经过团队坚持,与她的前男友联系,他却表现冷漠,仅提供了女孩的学校信息。女孩的母亲得知后却没觉得问题严重。救援团队努力想打消女孩自杀的念头,委托学校每周给她送一次花,让她感受到有人关爱。一切看似好转,可半个月后,她发了一条微博说:“拜拜”。误认为这条微博是女孩在和过去“拜拜”,几小时后她吞药结束了生命。

回忆起第一次失败的行动,黄智生教授仍非常惋惜:“这让我们意识到救助抑郁症患者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推测,她背后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讲出来。”这也让团队总结了几条经验:患者需要长期陪伴;家长要重视,要去医院治疗;要学会倾听,分析患者没说的话,挖掘出内心的痛苦。

现在,救援团基本每周都会找来中国顶尖的学者或医生,通过群内视频直播的形式,来分享有关抑郁症、医学人工智能、自杀救助等相关知识,通过大量学习,让救援发挥效率。

倒贴几万元救人

熬夜救人是常态


黄教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树洞救援团目前没有任何经费支持,完全是大家作为志愿者,记者虽然不能一一联系他们,但从黄教授那儿得知了他们的一些事迹令人感动。有的救援队员为了给被救援者解决经济困难,自掏腰包。团队成员马老师是法国某大学副教授,在树洞救援行动中远程为患者心理疏导,还把个人仅存的4万余元全部投入给贫困的被救援者,不求任何回报。

昆明医科大学周教授身体不佳,有一次在树洞救援行动中,帮助患者求职,自费为他安排住宿,买高档用品,结果患者还嫌东西不高档,并且在头两次因睡过头无法上班,气得周教授心脏骤停,被送入重症病房抢救后才脱离危险。

彭玲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从黄智生第一次提出理念时,她便决定要加入进来。她和伙伴们一共救了20多人,甚至有时会半夜不睡觉去救助别人。在救人排行榜中,彭玲排第一。

该团队在2018年4月启动,该系统于7月上线运行,每天定时从网络“树洞”中抓取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生成对应的自杀监控通报,并发给“树洞行动”救援团采取相应的救助行动。系统运行4个多月以来,能够自动剔除99%的无关信息,对自杀风险判别的准确率平均达到82%。

截至2018年12月27日,“树洞行动”已经对超过282人(次)进行网络自杀救助,其中超过137人(次)获得有效救助,暂时阻止了他们的自杀行为,给予其生活帮助并树立新的人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