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谢一宁,他躲过明枪暗箭却没能躲过那颗子弹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记者 卞英豪 宋祖礼

当地时间11月16日上午,总部位于美国的著名华文媒体《侨报》发生枪击案,《侨报》董事长谢一宁不幸遭枪击身亡,享年58岁。

他,曾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为了“新闻理想”,刻苦攻读;

他,曾是铁肩担道义的新闻工作者。为了“优质报道”,扎根海外;

他,曾是在美侨民最好的信息窗口。为了“中国声音”,奋斗至今。

作为东方网长期以来良好的合作伙伴,我们沉痛悼念谢一宁先生不幸离世。今天,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也想带您回顾谢一宁先生那段别样的人生。



01

拿了“两本书”复习,考上了人民大学

他说:我是运气好!

谈起自己的过往,谢一宁先生总是谦逊地表示,“主要还是运气好”。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谢一宁刚从体校毕业。那时的他是一名跨栏运动员。用他的话来说,“也就找了两本书复习”,随后他“轻描淡写”地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图:78级人大新闻系毕业照(三排左六为谢一宁)

当然,事实上,这个过程远没有谢一宁先生说得那么简单。

当时,广东潮州的谢一宁,面对的是连灯都没有的现实。陪他勤读考上大学的是,一根蜡烛和一根芯油灯。

“十七八岁的我就着蜡烛读书的时候,报上所写的全是我完全看不到的‘莺歌燕舞’,也正是现实和新闻的反差,让我有了考上新闻系的决心。”

爱读书的谢一宁先生,床头有几本常年必备的书籍,其中有《论语精读》,也有唐诗宋词。这些书,他翻了又翻,做的笔记重重叠叠,书都翻破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跨栏出身的谢一宁最终考取了人民大学新闻系。

几年后,在人大78级新闻系的毕业纪念册上,他写下了一句话:“尽量记住别人的优点,你的心地便会广阔而深邃。”



02

最年轻驻美记者,最佳新闻作品

他们说:他是业务好!

然而,在许多战友、校友、同事、同仁的眼里,他的成功绝非只是运气好。出众的业务能力,别样的思维方式,是他扎实的基础。

走上工作岗位没多久,23岁的谢一宁凭借一篇《奥运会前夕汉城机场候机楼发生爆炸》,赢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一等奖。

看似平实的标题,在如今标题党林立的时代似乎并不起眼。然而正是这篇报道,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被不少高校的教材中及一些公开的培训课程里广泛引用。谢一宁先生的这篇“爆炸”新闻,始终被当作典型的新闻写作范例,为广大新闻学子熟知。



1987年4月,年仅26岁的谢一宁被中新社派驻美国华盛顿。他也是当时中国外派记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作为一名白宫记者,谢一宁见证了里根和老布什当选美国总统。

但在那段的驻美生涯中,谢一宁先生的印象最深刻的采访始终是台湾政坛的著名人物蒋纬国。

在那次采访中,蒋纬国第一次公开表示,他赞成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他表示自己非常尊重邓小平,自己对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成绩非常认同。

这篇报道在当时有多么轰动?蒋纬国一到纽约就被各路记者团团围住,所有问题全部指向了谢先生的稿件。台湾的“立法院”,甚至叫嚷着要立法禁止蒋纬国踏进台湾。

多年后,蒋纬国谈起这场采访,却始终对谢一宁赞赏有加,

“尽管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是非,但这次访问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03

创办《侨报》

他几度险些遭到枪击

然而,写好一篇篇的报道并不是谢一宁先生所追求的全部。

上世纪80年代,在舆论影响举足轻重的美国社会中,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原本就常有偏颇。世界上,一直缺少客观真实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海外华人和关心中国者,也不得不忍受着彷徨和困惑。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0年,满载荣誉的谢一宁“华丽转身”。他毅然辞去中新社驻美记者职位。同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华人一起在纽约创办了《侨报》。



然而,报纸初创的艰辛很少为人所知。

谢一宁先生刚创办《侨报》时,曾有无数的人打电话威胁他,扬言要揍他一顿;甚至还有人放言,某天他会在走出电梯时被杀。

而且很多威胁还不止于“嘴炮”。侨报创立初期,谢一宁的家里被人砸过,洛杉矶的办公楼甚至遭人枪击,警察上门侦查时,子弹还留在墙上。刚搬进新办公楼时,短短一段时间里,《侨报》员工被人故意打砸的车子竟有十多辆。



“你不讲中国故事,别人会讲;你不把它讲清楚,有敌意的、不了解、了解不深刻的人就会瞎讲,最后以讹传讹,中国与世界的鸿沟就会愈来愈大。事实证明,美国社会需要这样的报道。”

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经济问题饱受压力,但面对重重阻力,谢一宁犹如当年初来美国时那般,毅然“突出重围”。

《侨报》在纽约创办后,短短几年间,在旧金山、洛杉矶三个华人最集中的城市,实现了同时印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美日报。如今,《侨报》深受美国华人读者,特别是新移民的信赖和喜爱,被称为“侨胞的良伴,交流的纽带”。



04

身在美国,心系祖国

他是人们眼中的“二十五孝”

离开家乡30余年,走过世界各地,谢一宁仍是一口浓厚的潮音。至今,他仍保持每天空腹喝一壶功夫茶的习惯,和他刚去世不久的父亲一样,他只喜欢喝凤凰单丛。

到美国工作后,他每年仍然会有三、四次回潮州看望双亲,比在国内工作的哥哥姐姐回得还勤。在亲人朋友中,谢一宁的孝顺是出了名的,有亲戚甚至给他封了个号叫“二十五孝”。

近年来,“二十五孝”的谢一宁先生最感伤的莫过于父亲的离世。亲人故去的悲痛,游子在老屋内写下了一首《青玉案•清明》:

杨絮柳烟凤山雾,冥纸飘,断肠处。旧栖新垅相对苦,哀思茫茫,凄泪几许?且看清明雨。

华章炼成谁与叙?香茗煮就捧无主。衣锦归来空换取:南屋空余,北堂肃穆,龛炉香一炷。

05

他,终究没能躲过那颗子弹

1.绝不允许《侨报》出现任何分裂中国的言行。

2.涉及反映中国社会阴暗面的报道,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看看是否真实。

3.除此之外,不会有第三条设限。

这是20多年来,谢一宁先生创办《侨报》不变的原则。这不仅牢固树立了《侨报》在美国华人华侨心中的地位。也让谢一宁先生成为了侨胞眼中的华媒“一哥”。

谢一宁先生的一生躲过了无数向他飞来的“明枪暗箭”。可是今天,却没有躲过来自自己员工的那颗子弹。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了解到,当地时间11月16日上午,总部位于洛杉矶阿罕布拉市的侨报大楼发生枪击案,《侨报》董事长谢一宁不幸中枪身亡。

持枪杀人者或为美国侨报40多岁的业务员陈某。他疑似与谢一宁在工作上产生分歧,在上班时间持枪进入大楼,直接向谢一宁开枪多次。更多信息仍需等待当地警方对外公布。



据东方网·纵相新闻了解到,当地时间11月15日晚,也就是枪击案发生的前一天,美国《侨报》高层主管曾与公司业务部门召开年度业务会议。会上《侨报》高管曾向业务员提出,明年的业务额需在今年全年的基础上提高10%。多名业务员与主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会后还有一名员工留下与主管继续进行争论。



他,为了在海外发出中国人的声音,几度险些被枪击。然而今天,这位曾经的首席驻美记者,如今的美国华媒“大哥”,却没有躲过那颗子弹。

斯人已逝,生者当思。谢先生驾鹤西去,然而他那份“客观真实迅速地报道中国”的理念,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