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张艺谋拍给世界看的“文化自信”电影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张艺谋《影》亮相威尼斯
 
张艺谋的《影》在此前一直低调神秘,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能从片名或是释放出来的物料中判断《影》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直到邓超被曝光“减重四十斤”,《影》才突然被推上热门话题。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张艺谋导演的《影》也终于露出真容,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电影,何以值得邓超牺牲40斤体重来表演?(以下内容不涉及关键性剧透)

《影》的故事以三国为背景,但实际无论从故事发生的地点还是人物都完全架空,主角子虞是一名大都督,无论名字还是身份都容易让人想起周瑜(子瑜),而《影》基本就是一个发生在传奇少年英雄周瑜身上的“阴谋论”。他的“替身”名为境州,谐音荆州,其他角色如郑恺饰演的“王”沛良、王千源饰演的将军田战、王景春饰演的大臣鲁严、胡军饰演的杨仓,孙俪饰演的子虞夫人小艾,关晓彤饰演的“王”的妹妹、长公主青萍,对熟悉《三国》的观众来说,其影射的人物都是非常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胡军饰演的杨仓,举手投足之间都有关羽的风范,此处剧情套用了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不言自明。


而《影》讲的故事则是一个不断反转再反转的权谋斗争,在这场权谋斗争之中,替身“影”、都督子虞、子虞夫人小艾、长公主青萍甚至“王”沛良都被裹挟进旋涡,成为进退两难的棋子,张艺谋正是用这些角色下了一盘“大棋”。因戏暴瘦的邓超在片中饰演大都督子虞和子虞的替身境州,作为大都督替身的邓超年轻力壮,红光满面,而饰演大都督本身的邓超形销骨立,片中大量出现替身与本身的互动,场面虽然荒诞,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无数替身的一个缩影。


将故事框定在这样一个经典背景中,着眼处又是“不能说”的秘密替身,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黑泽明的许多电影特别是《影武者》。但张艺谋更聪明地利用了自己的专长,即对形式感的推崇,这次也不例外。整个影片画面的清幽淡雅不是使用滤镜褪色形成,而是从妆容、服装到道具、场景都拉低了饱和度。张艺谋将故事背景架空之后,又把“王”的朝堂布置成了一副飘逸水墨画面,在严肃的议事朝堂中挂满了“王”草书的《太平赋》。王朝贵胄们所穿的服装也都被染成水墨画卷,“影”与杨仓决斗的场地更是画上了阴阳八卦的符号,推崇中国画意境的意图十分明显。

在电影里有许多外国人很容易接受的中国元素,诸如小艾(孙俪饰演)与影抚琴时表现的中国古琴的韵味,如“王”(郑恺饰演)在舞蹈中进行的书法表演,如台词中不断拿下棋作为比喻,这些毫不含蓄的表达,对外展示的符号意义一定是大于其对剧情的烘托作用,镜头之间洋溢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创造了一个中国式审美语境。


电影虽然讲述权谋,也有女性的私仇。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大都令人印象深刻,关晓彤在电影里饰演的长公主因为政治联姻的对象要纳她为妾而深感侮辱,她宁愿牺牲生命护住名声。长公主此举对外国观众来说——或者说,对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观众,包括一些中国年轻观众,可能都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历史常识。包括邓超饰演的影“割发明志”,对很多人来说也可能并非常识。然而张艺谋的明智之处也在这里,他的文化深度嵌入得恰到好处,既不是肤浅地兜售传统文化,又不会特别艰涩令观众望而却步。


整个故事其实非常精彩,除了朝堂上的权力游戏,“影”替身与本体的牵拉撕扯、互相取代,能量的此消彼长,以及替身对自我身份的追溯,又有莎士比亚悲剧的气味,小艾作为本体的妻子辗转于本体与影子之间,让双方的身份互博充满更多戏剧张力。张艺谋一直被视为勇于自我突破和创新的导演,毕竟在从影40年的过往中,张艺谋已经将自己的名字和中国文化四个字贴在一起,被世界观众记住。无论《影》本身是否属于杰作,张艺谋都始终在坚持他过去四十年都在做的事,在银幕上营造中国文化氛围,去定义中国式审美,然后将它呈现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