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除了煤老板和贪官 还有个专写反腐小说的副省长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中纪委打虎记”专题页面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反腐风暴”专题页面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学而优则仕”。这有的人,还真就靠着手中的笔杆子,写着写着当了官,而且还专写惊心动魄的反腐作品,比如环环今天要说的这个人↓↓


提起张平,你可能不太熟悉,但说起他的作品,你一定有所耳闻:《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都是个儿顶个儿的反腐大作。

而写出这么多反腐作品的张平,可是个扎扎实实的官员。他曾任山西省副省长,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

最近,他出版了长篇小说《重新生活》,这是他时隔14年推出的又一部作品。


与以往不同,《重新生活》的故事情节不再聚焦于惊心、宏大的反腐败斗争场面,而是讲述了延门市委书记魏宏刚因贪腐落马后,其身边人从曾经的光环四射到坠入深渊,之后又重新融入普通社会、振作开始的故事。

张平说:“这才是我的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


山西是个传奇的地方,这里曾出过不少名人志士。随着煤炭成为“黑金时代”的主要能源,山西也成了中国煤炭能源主产地,还出了不少这里特有的产物——煤老板。

如今的山西,是腐败重灾区,因煤老板、“塌方式腐败”而闻名全国。


山西煤矿(资料图)

十八大以来,山西的很多落马官员张平都认识,有不少人还是他的同事和以前的领导。

“让我感到震惊的是,这些同事落马前,很少能察觉到他们与平时的言行有什么差别和不同。是隐蔽得太深了,还是人性本就如此?或者我们看到的永远都只是虚假的一面,而真实的一面,即使是他们的亲人和孩子也很难看得清楚。”

张平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他目睹着煤炭能源的崛起对这里的改变。


1958年,张平的父亲在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当讲师。领导当时要他给组织提意见,可意见提了,父亲却被打成右派、开除了公职,一家老小六口人从西安迁返祖籍山西。那一年,张平4岁。

后来上了学,张平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分不好,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多才多艺的他,文笔好,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朗读,还是语文课代表。性格开朗的他还会演话剧、拉二胡,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解散了。当时正在读初二的张平因为表现良好,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突出代表,被推荐到运城地区的稷山师范学校上学。

为了积攒生活费,张平在寒暑假都要去矿上拉煤。那时的小煤窑大都沿用着原始的方法,挖煤工在地下用镢头挖煤,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一个工作面十几个人,有时二三十个,一旦冒顶或瓦斯粉尘爆炸,人都捂在里面了。

他每天往返4次,一个来回15公里。啃一个碗大的玉米面窝头,喝一杯生水,就是一顿饭。如此辛苦的工作,一天下来的酬劳仅是3块钱。


煤工运煤(资料图)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张平被分配到小学教书。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作为78届考生考进了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此离开了农村。

近20年的农村生活,成了张平最初的创作动力和源泉。

1985年,张平在临汾地区文联的《平阳文艺》做编辑,那时的他已经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同年,他的小说《姐姐》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没多久,张平被调到太原担任《火花》副主编。


当时的《火花》主编董耀章很欣赏这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他平时不爱说话,但是很有自己的看法,开会的时候从来不第一个发言,总是思考好了再说,有分寸也有原则,尽量地让别人接受。”

平日里,张平会去地摊上和人下象棋,边下棋边神侃,不知不觉就熟悉了,有时还会拿出笔来做笔记。熟悉他的人说:“他家教很好,待人平等低调,不会因为对方是高官就很恭维,也不会因为对方是老百姓就看不起。”

慢慢地,他结交了很多朋友,有农民,也有高官;有工人,也有大款;有作家,也有记者。

1987年,张平偶然认识了汾西县县委书记刘郁瑞。两人一见如故,刘郁瑞把自己当县委书记遇到的问题讲给张平听,讲了四天四夜,尤其是一些他亲手经办的冤案,讲到伤心处,两人一起掉眼泪。张平后来以刘郁瑞为原型,创作了纪实小说《法撼汾西》,轰动一时。


从那以后,张平的创作风格有了变化,从过去的“家庭苦情”,转向了关注社会现实和改革带来的社会矛盾。

《法撼汾西》和后来创作的《天网》,被媒体评价为“以作家的良知,写农民的命运”之作,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当代正气歌”。不过,这两本书也让当时极受关注的张平吃了官司。

一些“做贼心虚”的地方官员对号入座,有近240名官员联名上访,山西某县人大主任更是带着8个原告,以诽谤罪将张平告上法庭。当时的情况对张平很不利,连他的辩护律师也对胜诉毫无信心。


后来,几个临汾的老农民千里迢迢赶到北京支持他。好在官司最终以胜诉而终,这段经历也更坚定了张平的创作方向,他立志“永生永世为老百姓写作”。

此后,张平陆续创作了反腐系列——《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其中,《抉择》不仅给他带来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建国五十周年重点献礼长篇”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等许多奖项,还被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自此,张平名声大振。


电影《生死抉择》

2003年年末,张平以全票当选山西省作协主席,一任就是4年。其间,他以争取经费、改善作协环境为人所称道。“赵树理文学奖”是山西省最高文学奖,每次需近百万元的经费,张平上任后,与山西作协党委人士一起,经过积极争取,终于在2005年恢复了已经中断21年的“赵树理文学奖”,这被认为是他最大的一桩“政绩”。

2007年5月,张平担任山西民盟主委。当时按照惯例,省里民主党派的一把手会成为省政协副主席。次年1月,他在山西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山西省政府副省长。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位专写惊心动魄反腐斗争的作家步入官场,自然会让人浮想联翩,连日本、美国等外媒都报道了此事,表示此举“被认为有显示中国政府立志反腐的目的”。


张平则认为,能当选副省长,与自己的反腐作家身份没有直接关系。“当时山西省的民主党派副省长正好被调到了北京,经过省委和相关部门的协商,于是我就进入了省政府班子。”

2008年到2013年,张平在这个职位上做了5年。而这5年,正是山西爆发地震级反腐的前夕。

在张平的身边,有不少人因腐败问题被查,至今依然让他记忆犹新。“比如任润厚,他被宣布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后两个月就因癌症亡故了。当时我们都是副省长,一起共事两年多,偶尔还一起打乒乓球。还有申维辰,他做宣传部部长时,我被选为省作协主席,所以经常打交道。比如白云,她当青联主席时,我是副主席。比如陈川平,我们曾在一起任副省长两年多。”


任润厚和白云

对于山西为何会出现“塌方式腐败”,张平有着自己的看法:“除了共性的原因,还有山西自己的因素。山西前几年搞煤炭资源整合,要关掉一大批小煤窑,但同时要保留一批设备较好、规模较大的私营煤矿。这一关一留,就让煤老板们各显神通,无所不用其极了。在煤老板的金钱攻势下,山西官员们的处境就十分险恶。煤老板们使出浑身解数,找你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妻子、父母、老师,找你的上级甚至往北京跑,用尽一切办法想留住他的煤矿,不计代价也要把握有重权的干部拉下水。这对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严峻考验,应该说,倒下的不少,但大多数干部还是挺过来了。”

“提拔到领导干部岗位的人,都是在某个方面做出优秀政绩的。他们尽管性格各不相同,但给我的感觉都很能干。也许人是最会掩盖自己的动物,当自己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得到得越多,他对外的表现很可能就越敬业,越卖力。有的领导一年四季都睡在办公室里,晚上12点以前总亮着灯,早上6点准时起床。秘书、司机跟他几个月都得累垮,整天都在疯狂地工作。新来的纪检书记对我的一个老大姐慨叹,有些干部让人气愤又难以理解,他们的工作太努力了,但在办公室一搜就是上千万。”


《人民的名义》剧照

2013年,张平卸任山西副省长,又拿起了笔,继续完成曾经停滞的反腐小说。“发生在身边的人和故事实在太精彩了”,他不想白白地放过。

也许对这位昔日的山西副省长而言,当官要比当作家难多了。张平曾坦言,如果让他主管那些掌握重大职权,持有众多款项的政府部门,或者做了市长书记,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否过五关斩六将。

或许,他更希望,现实能给他提供的灵感越来越少,哪怕再也写不出轰动的反腐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