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谈投资大陆30年:从吃鸡蛋到鸡腿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郭台铭回顾富士康在中国走过的30年。取自澎湃新闻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FII)挂牌一周,14日总市值已飙破人民币4587.04亿元(约723.65亿美元)。而FII立足的深圳,对郭台铭来说别具意义,因为1988年当年38岁的郭台铭就是看中深圳,创办富士康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

今年是富士康投资中国30周年,郭台铭在人民日报专访时透露,他是在1987年以探亲的名义,第一次踏上中国,顺道到深圳考察,1988年深圳宝安投资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第一年是顶着近40℃的高温,在货柜屋里办公。”

但郭台铭永难忘怀,“那年代不管是台商,还是来自各地的工人,人人心里都有股劲,就是要加速干、加油干。”

回顾富士康在中国走过的30年,郭台铭说,他感受到最大的改变,就是产业工人从吃鸡蛋到吃鸡腿;从手心向下到手心向上。

郭台铭记得,30年前住在工厂跟工人一起吃住,发现大家每顿都要吃一大碗饭,“我就说,至少每天要吃一个鸡蛋,为身体健康打好基础。后来又规定,要让大家吃鸡腿。”

为了让几万个员工吃鸡腿,富士康收遍全深圳的市场,从周一买到周五,才能保证周六加餐时,每个人都能吃到一个鸡腿。

但是,工人问郭台铭“能不能不要吃鸡腿,换成钱寄回家里去。”郭台铭说,跟工人们在一起,才能知道真正的需求,所以后来富士康逐步调涨工资。

富士康第一代产业工人,从吃鸡蛋到吃鸡腿;第二代产业工人,则是从手心向下到手心向上。

郭台铭说,刚开始到富士康的农民工,特别爱加班,入厂前他们本来是“手心向下、手背向上”在农田耕种,到厂里管吃管住,除了底薪,平时加班有1.5倍工资,周末是2倍,再加全勤奖金,所以干三年,老家都能建起了新房,农村生活也连带进步改善了。

到2006年后,工人不愿意加班了,这就是第二代产业工人,“独子化”的手心是向上的,缺什么伸手要就好了。但就是因为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逼着富士康改进机器人。

如今富士康大量使用机器人,进化成无人工厂,郭台铭说,工人从流水线上解放出来,让他们用头脑去参与创新,做机器人的控制,甚至做程式设计,研究人工智能、大资料等,得到了提升。

在中国投资走过30年,郭台铭透露在富士康培育人才的小秘密。他说,对制造业来说,人才培养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在富士康,大学生进来都要从基层技工做起。

“我们会给他一个锉刀打磨模具,要求锉到一根头发丝的七分之一那么细。”郭台铭说,因为要做到这样的水准,没有10年功夫,加上精密机器,是做不到的。哪怕你是麻省理工、哈佛毕业的人才,都一样不行。就是要员工体会,动手的技术需要时间的积累。

郭台铭说,过去几十年,富士康在制造加工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用心铸就的工匠精神,是最宝贵的财富。但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财富得到传承。

他要把过去30年富士康积累的上千万套模具的制作经验,应用到大资料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才能确保未来的生产产品品质更好、成本更低、竞争力更强。

郭台铭说,今后富士康将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把工业大资料转换为人工智能,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掀开新篇章。这就是工业互联网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