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英俄谍战撕逼的大结局竟是这样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最近,英国和俄罗斯因为一个人闹得不可开交。

这个人,一边做着俄罗斯情报人员,一边暗地里为英国谍报机构军情六处效命。

被俄方赦免后,揣着军情六处给的一大把银子,隐居英格兰的一个西南小城,深藏功与名。

故事似乎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尾。然而,在俄罗斯总统即将连任之际,他却横尸英国街头······

这不是最新的谍战片预告,这是主演均已就位的《英俄互撕大战》。

这个人就是原俄罗斯双面间谍Sergei Skripal。3月5日,他和女儿Yulia Skripal在英国的地盘上被神经毒剂这种化学武器给毒害了...英国警方为此大动干戈,警察、海军陆战队、生化专家齐上阵,火力全开展开调查发现,这是一种名叫Novichok的军用级神经毒剂。

细思恐极,这事儿怕不是普通人能干的。最主要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被英国费老大劲通过间谍囚犯交换计划换回来的受英国保护的间谍,却在大庭广众之下“领盒饭”了?这要是不查,英国脸往哪搁?

于是,英国将矛头直指克里姆林宫,不但要求给个说法,还设定了24小时的最后通牒······

战斗民族当然不是好惹的,俄罗斯丝毫不为所动。一位俄罗斯的节目主持人更是在节目中直接开怼,你TM算老几啊,就给我们24小时?

英国也不含糊,直接动手了!宣布将驱逐23名俄罗斯外交人员。被驱逐的外交官需在一周内离开。其他报复措施还包括:暂停正在筹划中的所有英俄高层双边接触,英国将冻结俄罗斯在英国的国有资产等。

作为“回礼”,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5日表示,莫斯科也驱逐英国在俄罗斯的外交官。

事态一触即发!

世界就是大舞台,要想混的好,全靠演技棒!对于这场“毒杀事件”,各国也迅速摆好姿势。

美国:要开撕了?快扶我起来,找证据喷死那个成天“秀肌肉的毛子”!

法国;不能容忍!法国一直为惩治使用化武攻击的国家而努力。

德国:令人作呕!我要坚定不移的跟英国站在一起!

中国:希望两个国家能够通过协商,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毕竟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保持沟通和合作确实是应该重视的。

其实,英国比美国还着急着制裁俄罗斯,除了想讨好美国、彰显传统大国的身份外,还有别的原因:

一、让欧洲继续保持敌视

自乌克兰危机以来,欧洲就从经济、外交和军事上对俄施行制裁,欧盟也不断延长制裁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欧洲国家也有点疲惫这心累的把戏了······

2016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曾呼吁欧盟撤销对俄的制裁。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也曾呼吁对俄采取部分或全部取消制裁。而捷克也多次呼吁欧盟解除对俄制裁,捷克总统泽曼更是在很多场合与普京走的较近。

此时,英国当头一棒,又再次把欧洲各国的脑袋敲疼了!向他们强化“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观念。英国就可趁机成功抱团“小伙伴”,是其弥补“脱欧”所造成的“疏远感”的良机。

二、转移注意力,安抚情绪

自英国脱欧后,特蕾莎·梅就忙着到处奔走搞经济。因脱欧,英国元气大伤,导致英国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民怨四起,对她就任下一任首相有极大的影响。毕竟民众嘛,就看领导人能不能带着大家致富了。

在此时迎风顶上俄罗斯,俗话说“大敌当前”,英国民众再不知好歹,也知孰轻孰重。再加上,此事发生在英国的眼皮子地下,这也使得民众会有恐慌与不信任的心理,强硬的态度能遮掩一下多少能安抚一下民众的情绪。

那么,这次英俄的“正面互撕”,谁的筹码比较大?

比人气——英国胜

毫无疑问,英国胜利了。毕竟,西方国家的共同兴趣就是“制裁俄罗斯”。当中毒案发生后,特蕾莎·梅就在世界上吆喝大家来“组团”围攻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就积极响应来着...不过,咋看都像是为美国演秀。

拼资源——俄罗斯胜

在整个欧洲,有三分之一的天然气都来自于俄罗斯。尽管在80%的英国家庭中,43%是由英国本土生产,44%来自于欧洲和挪威的管道输送,13%通过液化天然气形式进口。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2017年仍然是英国主要工业用户的第二大供应商。

据俄罗斯海关新闻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7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向英国出口了价值28.5亿美元的燃料。而英国能源巨头——英国石油公司拥有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20%的股份。且英俄两国自2014年以来,在石油贸易上一直保持合作。

所以,英国总工会表示:“今年我们一半的液化天然气都来自俄罗斯,2017年俄罗斯向我们提供了6%的天然气。就算对俄制裁,效果又能怎样呢。”

总之,别看特蕾莎·梅现在一副势要你死我活的样子,这其中利害她肯定也清楚,毕竟现在元气大伤的英国动一下都是疼的,所以她才会表示:“英国可不会完全切断同俄罗斯的关系”。

借用英国政党流传的一句名言:“英国没有永久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所以英俄表面上会打着嘴炮,私底下仍会闷声发大财。

这也意味着,这场“大戏”的结局很可能是个隐性的happy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