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事的吧!南方学霸是如何碾压北方学霸的?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又到了一年一度崇拜高考状元的季节。来,告诉壹读君你三大姑八大姨家的儿子女儿们还好吗?

反正,曾经与状元隔着几百名距离,却像是隔着银河的壹读君是眼红了。


淮河秦岭画下了一条分割线,往北的算北方人,往南的算南方人。每到考试季节,南方人都要被拉出来当做别人家孩子教育一番,你看别人家南方孩子,读书多好。

是的,南方人读书真的very 腻害。最直接最有代表性的是两科院士中,南方人占了绝大多数。


来自青塔网对两科院士籍贯的统计,南方人占绝大多数。

但是,北方人也曾在科举考试中辉煌过,也曾把那南方人碾压过。

唐朝,北方学霸人数碾压南方人

当科举还是个小破孩子,也就是隋唐时期的科举,也跟人一样是不成熟的,北方人就是在这不成熟中,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唐朝时期,北方的教育水平远不是南方能比的。北方人因为靠近京兆府这一政治中心和教育中心,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水平都远超过南方。不说别的,就看这学校设置就知道了。


唐代学制系统图


天子脚下带来的不仅是成绩,还有光环:

开元已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

考中进士的学生不是来自长安和洛阳的国子监话,都觉得非常耻辱。

北方人本身受教育条件就远超过南方,还额外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加持。因为隋唐两代的皇帝都从西北起家,出于关陇集团,所以政府在录用人才时,偏好录用出身关陇和北方地区的士人,于是在政策上给了北方人很多优惠。

如《唐摭言》卷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载:

所送人数:其国子监明经,旧格每年送三百五十人,今请送三百人;进士,依旧格送三十人;其隶名明经,亦请送二百人;其宗正寺进士,送二十人;其东监同华、河中所送进士,不得过三十人,明经不得过五十人。其凤翔、山南西道东道、荆南、鄂岳、湖南、郑滑、浙西、浙东、鄜坊、宣商、泾邠、江南、江西、淮南、西川、东川、陕虢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一十五人,明经不得过二十人。其河东、陈许、汴、徐泗、易定、齐德、魏博、泽潞、幽、孟、灵夏、淄青、郓曹、兖海、镇冀、麟胜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一十人,明经不得过十五人。金汝、盐丰、福建、黔府、桂府、岭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七人,明经不得过十人。其诸支郡所送人数,请申观察使为解都送,不得诸州各自申解。


唐代行政区域图


按照唐朝行政区域图对比,这段话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唐政府在科举考试的录取上,给了北方地区和中央学校更多的录取名额。

所以,北方人本身的受教育基础加上政策加持,造成了唐朝时期科举考试中北方人碾压南方人的残酷状况。据缪进鸿学者的统计,如果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算,唐代进士人数最多的10个省份中,只有江苏排名第4,福建、浙江、江西排在倒数3位,其余都是北方人。


数据来自《唐代进士群体研究》,唐朝进士北方人占大多数


多由进士出身的唐朝宰相中,北方人也绝对碾压了南方人。唐代一共有357名宰相,属于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山南道、陇右道这些北方出身的宰相有326名,占91.3% ,而属于南方的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的宰相只有31名,占8.7%。


唐代宰相的地域分布


安史之乱后,南方学渣开始逆袭

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强势占据进士榜的情况就慢慢出现了变化。因为战乱导致北方经济凋敝,根本无心学习,学校光环也变得暗淡:膏粱之族,率以学校为鄙事,就连在学校读书都变得很可耻,所以乡贡出身的考生更优于学校出身的考生。在这种大背景下,南方趁机开始华丽逆袭。至北宋时,南方不仅成为了经济重心,在科举考试上,也是给了北方人狠狠的打击。

《容斋四笔》记载说:

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士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

南方人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

面对南方人的崛起,北方开始反击。陕西司马光为了能让更多北方人考取进士,提出分路取人,建议逐路按照举人录取名额十分之一的比例录取。江西欧阳修强烈反对,坚持凭才取人。宋英宗听取了欧阳修的意见,仍旧坚持凭才取人。因此,北宋时期南方人在考试中甩了北方人几条街。据统计,北宋一共有进士9630人中,而其中的南方人占得也不是很多,就9164人。

北方人很气,于是在1397年,北方人开始有了动作。

1397年的科举考试,十分出人意料,因为录取的51个进士中51个都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北方人难以置信,于是写了联名信告考官作弊,偏袒老乡。朱元璋一气之下下令复查卷子,结果发现北方人的卷子写得都太烂,考官并没有作弊。北方考生觉得更不科学了,又告说其实考官让看的都是差卷。朱元璋彻底怒了,为了笼络北方人的心,他干脆重新考了一次,录取的61人全是北方人。

一次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从1399至1424年, 9榜进士一共录取1938名进士,其中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这些南方人中有进士1621名,占总数的83.6%;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边的进士共92,占4.7% ;而北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人只有225名进士,仅占11.6%。南方人在科举中的绝对地位依然屹立不倒。

南北方争来争去对统治者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为了平衡南北方的科举争夺,1427年,明朝开始实行南北中卷分区定额的制度,按照南卷55%、北卷35%、中卷10%录取。至此,北方人考上进士的人数在进士榜上慢慢变得好看。


宣德、正统年间的南北卷录取方式


图片来源于《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

清朝也为平衡南北方的差异想了办法,1712年,康熙废除南北中卷制度,开始实行分省取额,按照各省应试人数的多少,钦定会试的录取名额。南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录取人数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

但是,强行规定会试录取人数平衡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很牛的南方人依旧很牛。会试人数被限制了,南方人又在殿试中展现了学霸该有的样子。

会试之后的殿试需要把所有进士拿来排名,选拔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有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而清代的一甲共有341名,仅江苏和浙江两地就分别占了117名、85名,占全国一甲进士的59%,超过一半。依然在清代114名状元中,仅江苏一地就出了49名。


清代一甲分布图


图片来源于《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清代卷》

身为北方人的壹读君留下了崇拜的泪水。

参考资料

1.《唐摭言》,王定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2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公元220960年)》,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宋大川、王建军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4卷明代公元1368至1644年》,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宋吴宣德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5卷清代上公元1644至1840年》,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马镛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刘海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

6.《唐代宰相地域分布与进士制之相关的研究》,傅衣凌

7.《唐代进士群体研究》,吴宝树,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8.《科举录取名额分配制度发展形成的历史》,谢海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