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问题引爆中国敏感词:圣母婊、大汉族主义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在6月20日"世界难民日",中国大陆女星姚晨因配合联合国难民署在微博上发表同情中东难民的帖子,结果遭到中国网民的一致怒斥,引爆了网络的抨击狂潮。最值得深思的是:对于这一问题,中国网友以压倒性的优势罕见地表达了高度一致的观点。



世界难民日引发中国网友热议中东难民(图源:VCG)

而从中可以窥见以下几个当前中国社会敏感词。

神烦圣母婊

在姚晨发表完关于接收难民的言论后,一篇《装逼误国,圣母婊姚晨带的是什么节奏?!》在网上瞬间就突破了十万加的流量,收获了一千多人的打赏,间接暴露了中国人对于"圣母婊"的痛恨程度。

顾名思义,"圣母"一词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本身代表着人类社会的一种道德至高点,意味着神圣纯洁。"婊"则源于中国文化,一般用来辱骂女人,是对妓女的一种另类称呼,如果说妓女只是一种低贱的谋生手段,那么"婊"则意味着对一个人的人格蔑视,由此才会有"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戏子无情,婊子无义"等等说法。

而当中西方两种截然相反的女性角色被放到了一个词中,顿时就有了快意恩仇的效果,高度凝练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当下中国社会最烦的一类人:表面上圣母般悲天悯人,实际上婊子一样肮脏龌龊。

更耐人寻味的是,从表面上看人们反感的是"圣母婊",其实骨子里最最烦的,是"圣母",而非"婊",说白了,就是最烦"道德绑架"。而这就在中国大众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反道德主义"力量,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崛起中最突出的一大文化现象。

如今这种力量已经逐渐蔓延开来,小到公交车上是否让座,大到难民问题,从动物园老虎咬死人,到王宝强前妻出轨,一言不合,瞬间就会有成千上万顶"圣母婊"的帽子铺天盖地地飞过来。

穆斯林和大汉族主义

与此同时,"穆斯林"不知不觉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讳莫如深的词语。对此,曾经有美国媒体称:中国人染上了"伊斯兰恐惧症"。

事实上,中国对于回民以及伊斯兰教的舆论,还远远没有到达西方国家的"伊斯兰恐惧"。但对于当下中国大陆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优惠政策",很多人确实流露出了不满,比如中国大学针对穆斯林设立专门的窗口,穆斯林餐厅,以及中国大陆高考对于少数民族的照顾加分政策,不少人开始表示抗议,认为是一种纵容和宠溺。一个人们避而不谈不愿公开讨论的事实是:每每提到"穆斯林"三个字,往往会令人想到"恐怖袭击""羊肉串","小偷"以及民族问题等等。

与此相对应,是"大汉族主义"的悄悄崛起,在这种思想下,甚至将中国历史上南宋的灭亡称为"亡国"。

而这无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离。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一直讲究"有容乃大""和而不同"。从历史上看,中原对于少数民族的边界争端,大多是采取和亲,赔款方式,即便武力出击,也不是以侵略征服为目的,而是自卫反击,是在金钱和亲等方式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军事行动,正所谓"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因此,无论是"圣母婊"一词的走红,还是对于穆斯林的态度,以及"大汉族主义"在中国的悄悄兴起,都在与传统儒家文化以及道德观念背道而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长期在儒家文化下的一种潜意识反抗,以及对于"道德绑架"的反感,所有这些,在此次难民危机中通通被引爆。

对此,不妨借助中国大陆媒体《新京报》的评论作为结尾:"在中国的崛起之中,如何在国民中培养理性而不冷血,有爱而不圣母、负责任而不大包大揽的健全人格,难民议题是一个切入口,正如我们应该看到的,情势已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