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陪读爸爸”在美13年:哈佛毕业生也就业难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图说:南京人王陵不满儿子接受的小学教育,放弃一切,携子赴美。 网络图

十几年前,南京人王陵不满儿子接受的小学教育,放弃一切,携子赴美。如今,在儿子学业有成后,王陵开始了新的思考:“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的差异到底在哪里?为此他花费了3年时间,自费和112位旅美华裔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拍摄了纪录片。近日,“陪读爸爸”王陵出现在了南大社会学院,与周晓虹院长一起,展示了这些旅美华裔博士的“美式教育观”。

博士们的“美式教育观”

A 班里同学有几个考了100分?

观点:成绩是孩子的隐私,受到州里的立法保护

出镜嘉宾:芝加哥州立大学教授汪兴无博士

每次考完试,家长总会问孩子,“班里有几个同学考到了100分?”但这样的问法,在美国并不成立。“我最反对的就是中国教育制度里的成绩公开,美国的成绩是不公开的,每个人的成绩都只能让他自己知道。”汪兴无博士表示,在美国,州里专门立法保护学生的成绩。老师给学生“通报”成绩时,只能用学生自己的“编号”(类似于学号的账号)发给学生,不能让其他学生知道。哪怕是在班里分发批阅完的测验试卷时,如果一不小心露出了成绩,让其他学生看到,有的学生是要抗议的。“所以我们很小心,发还试卷的时候都是盖着的。”汪兴无博士说,“因为这是每个学生自己的隐私,不能让其他学生知道。”

不光是不公布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排名也受到了隐私保护。“美国也不准班里排名,因为一排名大家就知道哪个最差。这样对最好的学生没问题,但对最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心理打击。这个心理打击搞不好可能会把这个孩子给毁掉,这个‘最后’可能会让孩子永世不得翻身。否则孩子还会有机会,可能从其他地方获得翻身。不要给孩子留下印象‘我一辈子都是最后一名’。”

B 好大学还是好专业,到底选哪个?

观点:选专业。千万别盲目追求学校名声

出镜嘉宾:新泽西大学教授邵勤博士

每年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家长和孩子都会陷入左右两难的纠结。要是选择名声更大的学校,孩子的专业可能会被调剂;但若是选择好专业,学校的“名气”又没有那么大。对此,邵勤博士认为,目前,国内对于“什么是好大学”的“定论”比较模糊。“国内所听说的就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家长们觉得,一定要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才行。但在美国,家长们会认为,上大学的时候不是要选大学,而是要选学科。因为在部分听起来‘不是很好’的大学里面,也有部分学科,可以和哈佛等名校竞争。出来读书不要盲目追求名声,应该选专业而不是选学校。”

邵勤举例说,“我以前在北亚利桑那大学,这是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大学。但学校的生物系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可以和哈佛竞争。”

也有家长认为,名校毕业能为孩子走上社会求职时增加胜算的“筹码”。但邵勤反对这样的观点,“从哈佛出来的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其实不一定。我本人就知道,在历史学科里面,有的哈佛毕业生和我的其他同学一起进入工作市场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得到工作。在美国的人不会因为学校没有名声,就觉得你是一个没有质量的学生。”

C 上名校才能出人才?

观点:名校不能包打天下

出镜嘉宾:芝加哥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龙漫远

让孩子进入一所名校,孩子的未来等于成功了一半。家长们由来已久的“名校情结”究其根源还是对名校师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信任。但龙漫远博士对于“名校情结”却不以为然,他小学和中学时代,就读的学校都不是名校。

“名校情结如果掌握得好,你可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因为好的大学毕竟有的物质条件稍微好一点,你有可能接触到更好的老师。但它不能保证你这辈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相反,很多人会因此背上包袱。他觉得他上了清华、北大、哈佛、耶鲁就注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其实不见得,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最后都没能成就一番事业。说明名校不能包打天下。”龙漫远说,“所以我的见解是,你生活的目的不在于进名校,你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创造。如果你有幸进入了名校,那也是给你的条件,你应该好好学习。但这些好大学没有一开始就规定,你这辈子应该成为了不起的人。”

类似于邵勤,龙漫远举的例子依然来自哈佛,“哈佛大学的很多老师,都是从一般的大学毕业的。最后他们都成为了一流的学者,并来到哈佛大学教书。这也就说明了,一般的大学也可以成就第一流的人才。”而一个中国孩子到哈佛就读的经历,更是引发了龙漫远的深刻思考:“我曾经遇到一个中国孩子进哈佛,但这个孩子成天无精打采。我问他,‘你为什么上哈佛’。他说,‘我是帮我父母亲上哈佛。我毕业后一定要干一件我想干的事’。我和他说,你这样做就对了。”

13年美国陪读

向中国教育说“不”,他去美国当了“陪读爸爸”

在南大社会学院,王陵将自己在美国多年的经历和学生们做了分享。他的这段执着而又有些离奇的故事,被活动主持人、南大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概括为“传奇经历”。而王陵本人,则希望能将拍摄的纪录片在国内分享,让更多的人加入探讨的队伍。

老师简单处理学生纷争,让他“带子离国出走”

“做这个纪录片,不是说美国教育什么都好,我要做的是一种对比,寻找二者的差异在哪里。”结束了南大社会学院的专题讲座后,“陪读爸爸”王陵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专访。回忆起3年来采访百余位旅美华人博士的经历,王陵表示,拍摄纪录片的目的,是希望厘清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认为中美教育有哪些不同,他为纪录片取名《教育的力量——百名旅美博士访谈录》。

促成王陵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更重要原因,来自王陵在美国13年的“陪读生活”。2002年,王陵的儿子正在南京一所名小就读,由于班主任过于简单地处理了班上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纷争,最终促成了王陵的“带子离国出走”。王陵卖了房子、放弃一切、出国干各种苦工,在美国做了13年“陪读爸爸”。通过极为“叛逆”的方式改变了儿子的命运后,王陵开始思考两国教育制度背后的差异:“中美教育到底有哪些不同?”

拍摄8000分钟素材全方位记录“美式教育”

13年的陪读经历,让王陵对中美教育有了深入思考。他决定,采访多位旅美华人博士,“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最初我并没有想过采访那么多人,但是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了。我动用了所有能利用的资源,不断去联系新的学者。受访学者们从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很多独特的见解。一百个博士说话,比一个人说的更有权威性。”

能够联系上112位博士,大大超出了王陵的预料。但博士们一听说王陵是要和他们谈教育,没有一个人回绝。王陵曾在媒体工作,受到职业习惯驱动,他决定要全职做好这次拍摄工作。最终拍下了长达6000分钟的旅美华裔博士采访,以及2000分钟的美国中学课堂教学素材。

拍摄中学课堂也要获得肖像权许可

“能拍下这些内容其实并不容易,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去美国中学拍摄学生的课堂时,我必须联系学生的家长,获得肖像权许可。因为美国法律规定,在没有获得肖像权许可的情况下拍摄未成年人的课堂,是违法行为。

接受记者采访时,王陵一时无法从几千分钟的素材中给自己对于“美式教育”的看法做一个归纳和概括。但拍摄中的一个细节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一所中学的合唱表演现场,站在第一排中间的居然是腿部有残疾的学生。“这在中国的学校里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残疾学生会被老师安排在后排。”

中美教育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作为赴美多年的“陪读爸爸”,王陵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很有发言权。他表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在培养听话的“一批人”,而“美式教育”则多以启发为主,尊重并挖掘孩子的潜能。“中国人总是认为成功就是要比上一代强。超过上一代是什么概念?职位比你高,拿的工资比你高,就超过你了吗?这太简单了。健康成长,比你幸福,他就是超过你。” 这是王陵陪读的真实感受。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不靠谱。畸形家庭。
铁钉 发表评论于
北亚利桑那大学的生物系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可以和哈佛竞争? 可以说说具体的项目吗?
kingofhearts 发表评论于
故事很离奇
henri745 发表评论于
教育是价值观的体现。中国落后的是价值观吧。
WSLama 发表评论于
芝加哥州立大学,新泽西大学的E文怎么写?
忽悠而已 发表评论于
好奇,来美陪读13年,还打过苦工。什么签证?
无边无际 发表评论于
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各有千秋!我快笑抽了。中国教育是培养奴隶用的,教育的目的就是禁锢思想。美国是培养精英用的,教育的目的是发挥无限想象力。
rebe 发表评论于
老父陪儿子读名校,名校儿子再陪孙子读名校,世世代代呆在名校里,成为名校之家,国人就争着邀请他们去传授经验,
Armin 发表评论于
他爸人生的黄金年代就耗在儿子身上了,这特么的有意思吗?
三竹斋 发表评论于
美國哪有大學?
都是職業學校
還說什麼獨立思維?
當年羅素就應為寫了本
why i am not a chrisitian
連紐約城市大學都不敢聘用
Derrida 在加大惡灣分校做客座教授
一年給三萬多美元還有許多人嚷嚷
在美國教過書的都明白
美國學生有兩種共性
一是福利思維”welfare mentality“
不管學的好壞
都能畢業
二是殘疾人心態 (disability mentality)
有點頭能鬧熱 (大多是假的)
就不要上課
索爾仁尼琴說得對
美國人的面似強大,其實其性格是最薄弱的
百家争鸣2012 发表评论于
既然这么推崇美式教育,而美式教育有一点是强调个人独立性,何必陪读,搞出四不像。
heaven_俄67 发表评论于
以个人的学习经历来看,美国老师不公布成绩,也不是绝对的!至少第一名肯定是立刻就会让所有人都知道的!而且同学间没有不打听成绩的,不出十分钟,所有人的成绩都会清清楚楚,除非你班上是100人的大班!
至于好坏,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教育好!
楼下网友说的很好,如果在学校被过度保护,当走入社会激烈竞争的时候,难道这些被过度保护的玻璃心不会破碎吗?而这样的破坏更具毁灭性!
canadabeaver 发表评论于
真他妈无聊,美国的教育真的那么好,中国的教育真的一无是处。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pylori 发表评论于
两个看着岁数差不多嘛
Jinfwang 发表评论于
无聊。讨论美国大学教育,找博士讨论,他们根本就没在美国上过名校!
abraham007 发表评论于
中国很多家长认为上了名校就已经算成功了。其实一个人在大学毕业后(22岁左右)才真正开始独立开始在社会中搏击,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tsks 发表评论于
当年来美国,自己拎着包就来了。还有什么陪读,小心把孩子陪傻了。
雨立 发表评论于
过于保护孩子的隐私,缺少挫折教育,也是美式教育最大的弱点之一。现实社会是残酷无情的,,,
localappleseed 发表评论于
用哈佛历史专业跟其他学校非历史专业比来证明"哈佛毕业生也就业难"? 中美国家领导人从哈佛,清华毕业的比文章中举例的Arizona大学毕业的还是多吧。
雨立 发表评论于
我想知道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他的孩子最后成功了吗?别跟我说干啥只要自己喜欢就是成功的废话!
KkQq 发表评论于
保护孩子的隐私(成绩),是美式教育最人性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