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脑神经学家临终前看清人生 坦言感到恐惧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英国著名脑神经学家、作家奥利佛·萨克斯(Oliver Sacks,1933年7月9日-2015年8月30日)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睡人》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中国被翻译成 《无语问苍天》。其后,他陆续出版了《觉醒》、《单脚站立》、《错把妻子当帽子》等书,被翻译成近30种语言。当地时间2015年8月30日奥利佛·萨克 斯因癌症病逝于纽约家中,享年82岁。

今年2月19日,已深知身患癌症、死亡将近的奥利佛·萨克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一篇名为《我的一生》的短文。他坦言自己感到恐惧,但依旧心怀感恩,并表 示自己不再去做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专注于自己、工作和朋友。澎湃新闻特对《我的一生》进行编译。


 
奥利佛·萨克斯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

一个月前我还觉得自己身体健康,甚至强壮。81岁的我仍然每天坚持游泳一英里。但我的运气似乎已被耗尽——几周前我得知我的肝脏里有多发性转移瘤 (multiple metastases)。九年前,我的眼睛被发现有一种罕见的眼黑色素瘤(ocular melanoma)。在治疗辐射和激光作用下,我的眼睛瞎了。尽管眼黑色素瘤有50%转移的可能,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这种可能性要小得多,但它还是不幸转 移了。

我感激的是,起码这九年来我还是健康的,还能工作。但现在死亡走到了我的面前。我的肝脏有三分之一被恶性肿瘤占据,尽管它可能扩散得没那么快,但它停不下来。

现在我还能选择的是,我该如何度过剩下的几个月。我必须尽我所能过得富足、深刻且有意义。我最喜欢的哲学家大卫·休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在他65岁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时,他在1776年4月的一天写下了一部短篇自传,取名《我的一生》。

“现在我料想死亡是很快的了。”休谟写道,“我倒很少因疾病遭罪;更奇怪的是尽管我的身体在衰弱,可我的精神没有一刻消沉。我对学习的热情一如既往,我和大家相处得和从前一样快乐。”

我一直幸运地活过80岁,还比休谟多活了15年,我们收获了同样多的成果。我已经出版了五本书,今年春将出版一部自传(还比休谟写得长);我还有其他几本书也快完成了。

休谟在他的自传中继续说道:“我是……一个平和、自制、开朗幽默、平易近人、对敌意有些敏感、所有感情都十分中和的人。”

在这里,我和休谟很不一样。就算我享受着爱情和友谊、没有真正的敌意,我也不会说(认识我的人也不会说)我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相反,我性情激烈、狂暴、所有感情都容易极端。

而休谟文中的一行话很打动我:“很难。”他写道,“比我现在的状态更超然。”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可以从一种高度,一种观景般的视角,像是把所有零件都紧紧联在一起般地看待我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已对生活满足。

相反,我强烈地想要活着,我想要在余下的时间加深我的友谊,对每一个我爱的人告别,记录更多、旅行更多(如果心有余力的话),我想要收获新的感受和思考。

这包括我会有大胆、清晰、直率的言论;我将试着解释世界。但我也会花点时间做一些单纯有趣的(甚至也有一些愚蠢)的事。

我突然明确了自己的精力和视角。我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去做任何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必须专注于我自己、我的工作和我的朋友。我不再每天晚上看“新闻一小时”,我也不再关注政治或有关全球变暖的争论。

这不是冷漠,而是超然——我仍然非常关心中东、全球气候变暖、不平等的日益加剧,但这些不再和我有关;他们属于未来。见到有天赋的年轻人,我会很快乐——即使是那些检测和诊断出我癌细胞转移的人。我觉得未来在那些可靠的年轻人手中。

我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在过去的10年左右,我的同龄人陆续离世。我这一代人正在消失,每当他们有人走了,我就会有一种自己的一部分被撕裂的感觉。当我们走了,没有人会再像我们这样。这个世界上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像其他人一样。当人们死了,他们不能被取代。他们留下了不能被弥补的洞口,因为这是命运——遗传和神经的命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日子,最后结束自己的一生。

我不能装出一副我没有恐惧的样子,但我主要还是心怀感恩。我爱过,被爱过;我付出过,收获过;我读书旅行,思考记录。我和这个世界有交集,尤其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别交集。

最重要的是,我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一直是有感情、会思考的动物,这本身就是一次很大的特权和冒险。
lewinsky 发表评论于
如果只有一个义人, 义人看到的 a=0, 他知道至少有一个义人, 那就是他自己, 他选择进入天堂
非义人看到的 a=1,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第二个义人, 但是他看到有一个义人在彼得第一次要请后进入天堂, 所以他算这个人看到的 a=0, 他也知道了自己不是义人
lewinsky 发表评论于
方法有许多,假设每一个人都是理性, 用各自的观察信息来决定乎合自身利益的行为(是否进入天堂),用别人的理性行为算出别人的观察, 弥补自己的观察死角(看不到自己头上的光环)

能用的信息有哪些呐
a 别人头上的光环数
b 圣彼得要请次数
c 进入天堂的人数
无名小绿草 发表评论于
这真是一个没有活够的人,走得心不甘情不愿。
lewinsky 发表评论于
一个人是无法完成计算的, 因为你看不到自己,所以要设计团队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去找一个人,他来告诉你头上是否有光环, 问题这个方法是不可靠的, 要是碰到一个撒谎的五。分就完了, 你能否进天堂跟他的利益毫无关系。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正解。所谓死亡只是一次人生的毕业。世界上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
mao834183 发表评论于 2015-08-31 00:33:12
轉世輪迴去了,留下只是个躯壳
lewinsky 发表评论于
圣彼得只要看到还有一个义人没有进入天堂, 就会一只邀请, 请义人进入天堂, 那些知道自己是义人的都会进入天堂, 还不确定的人会继续思考, 要确信自己是不是义人才能决定, 不然搞错了会直接下地狱, 连等上帝审判开庭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呐, 各位现在有一个练习的机会, 别错过啊, 就算你知道自己进不了天堂, 要想进我们公司, 也可能要过这一关的~
相思拌饭 发表评论于
最重要的是,我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一直是有感情、会思考的动物,这本身就是一次很大的特权和冒险。
说的真好。
lewinsky 发表评论于
有一群人死了以后来到天堂的门口, 圣彼得在哪里欢迎每一个人, 宣布天堂的入门规则,
如果你是义人, 你可以进入天堂, 如果你是罪人, 你不能进入天堂否则会直接下地狱。 圣彼得接着说, 如果你说义人, 你的头上会有一道光环, 可是义人都是谦卑的人, 只能看到别人头上的光环而看不到自己头上的光环, 圣彼得接着说,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你们中间至少有一个义人, 大家都说听明白了。

于是圣彼得说, 请义人进入天堂,

请问这些人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义人呐?

提示一下, 如果只有一个义人,如果你看到别人的头上都没有光环, 恭喜, 你就义人, 可以进入天堂,
人心不平 发表评论于
看后一丝丝伤感。他清楚的写了生命的最后一程,是平和,澄明的心态。他以一个就要走了的人的视角观察和反思这个世界,是冷静超然的。走时有这种心态就够了。活着的时候大可不必如此‘出世’。经过七情六欲后回归本真才算活过,寥无遗憾。
Morphin 发表评论于
一切都是来自"attachment",如果你detach,那就无畏无惧无喜无悲。所谓四大皆空,佛家的至高境界
宅男 发表评论于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在不同层面逐渐觉醒的过程,从追求向往出发而逐渐返璞归真的过程。也许最重要的知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平淡朴实的道理。庄子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老子甚至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们早已明知,我们不仅是要知道更多,更要在已经知道的事情中逗留,在已知的事情里求清楚的道理。反省并不增加我们对世界的知识了解,但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学会放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它是一套系统的渐进的,包含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是这样,我们年轻的时候不会在乎这些,因为那个时候是我们希望最多的时候,我们憧憬着一切,爱情,事业,金钱...,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但慢慢的在生活中遇到很多挫折,也取得一些成绩。直到有一天,你最深爱的人,你将幸福寄托于其中的人或者事,失去了,在你经历无尽痛苦的同时,却发现自己在慢慢的醒来,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一种新的对事物的理解。失去最深爱的,却得到最珍贵的礼物,这个世界多么的公平。每个人都会每时每刻精力这样的事情,要看悟性了。
醉入花丛 发表评论于
生有所恋,死有解脱。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主要是对这世上一切恋恋不舍。
刘三姐姐 发表评论于
死亡之所以引起人的恐惧,是因为,人不知道死后人的归宿。上帝之所以设定死亡,是为了震摄人类,让有思维能力的人类服从一定的社会规则和自然法则。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恐惧来源于未知。为什么学哲学,宗教,就是学习死亡的学问。无神论者很容易进入虚无之境。为什么恐惧,是因为没有领悟放下,没有放下就会执着“我有”,死亡就会把“与此”分离的痛苦带给你,即使是爱,也要放下。爱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妄念,如同烟花,曾经灿若星空,但终将冰冷寂静的落下。只有一种超然的智慧,平淡无涟漪的心,中庸之路,才是我们真正的解脱之路。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自由的人最少想到死;所以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关于生的沉思。"-----斯宾诺莎
HeartSutra 发表评论于
我们本来在这个世上就是因缘而生的,这缘就是父母之间的爱。能获此生,应万分感激父母。但毕竟缘起性空的。再过几十年,我们每个人必重回空门。 Lord Jesus said in Bible, "It'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我们已幸运获取此生,死亡其实是给予的。
弟兄 发表评论于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Therefore we do not lose heart. Though outwardly we are wasting away, yet inwardly we are being renewed day by day.
biaobiao 发表评论于
死亡是件很单纯的事情,想多了会带来无谓的恐惧,恐惧不能减缓死亡,却会蔓延,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一个无神论者,不害怕死亡,只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眼前的人爱好,这样做了,当死亡击向我时,我肯定不会恐惧。
yfz9465 发表评论于
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对“自我的消失”。然而,“自我”的消失恰恰又是体验大爱的根源。

爱不是可把握的东西,仅因“自我”的消失使得爱源源涌流。

一路走好。
走马读人 发表评论于
multiple vs. metastases, secret, ask linguists if anyone knows.
黑色的眼睛77 发表评论于
为我们的旅途带点什么?
911后一个月,我所在的公司关闭了,项目下马,全员裁减。当时一边忙着找工作,一边却想在原公司那里找点最后的便宜。当然,不是去碰知识产权类的禁区,而是在公司廉价出售办公用品时,买点便宜货。
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也要有点同样的想法才好。有很多人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很多东西,有些甚至是很强烈的荣耀。但这些东西都贴着自己的(名字)标签,一样都带不走。
对于基督徒来说,有几样是很宝贵的,一是信心。但在这个世界信心再大,再值得称赞,见到等候你的那位时,就没有进一步的价值了。另外一个是盼望,也是同样的。最终,能带到将来的那个美好的世界的,还是爱心和相应的行为付出。
美国老麦 发表评论于
问题是,各位要如何面对死亡来到的时刻呢???你會是什么样的表现呢???无论如何,请不要忘记“学习死亡”是我们人生最后一个课题。对于嗜好学习的你我很可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淡定哥 发表评论于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个人都可以被替代,少一个人地球照样转
mao834183 发表评论于
轉世輪迴去了,留下只是个躯壳
Redcheetah 发表评论于
this is it................
hola! 发表评论于
每个人的生命就如一杯水 不多也不少 再多也木
专打抱不平 发表评论于
RIP
lewinsky 发表评论于
要是又信仰的人,就不会有恐惧, 一个人的成就再伟大,还是不能救自己的,
祝老先生与癌症搏斗能得到那一份平安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