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蹦床的孩子:举国体制之下的金牌后备军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2008年,何雯娜夺得中国首枚奥运蹦床金牌。数年间,这个“冷门”项目成为中国金牌榜上新的增长点。举国体制下,一批批学龄儿童被送上了这条为催生冠军而设的蹦床之路。摄影/柳涛 编辑/徐松

  

  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建籍选手何雯娜获得中国首枚蹦床奥运金牌。这时,“蹦床”作为体育项目,才刚刚进入大多数中国人的视野。接下来的这一年,福建省蹦床基地成立,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蹦床队训练基地”。蹦床,在成为中国“夺金项目”之际,也成为福建省的“重抓”项目。图为福州市体校蹦床馆,一名教练在指导学生。

  

  政策鼓励下,福州市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另外一方面,也积极储备“苗子”。通常,蹦床教练们只愿意招收自己看中的学生。长相好、身材匀称是学龄儿童入选的最重要标准。一名教练说:“如果家庭贫困就好上加好。这样的孩子更能吃苦也坚持得更久。”目前,福州体校共有30余名蹦床学员,年龄在5岁至16岁之间,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图为在蹦床上进行基础练习的孩子。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体育管理部门提出“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指导思想,这种训练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花费上十年时间,将蹦床上的几套动作练得娴熟。图为一名小女孩在进行空上定型练习。为了让自己在蹦床上手臂更有力量,她每天都需要重复这个训练。

  

  对孩子们最严厉的是教练,与孩子们最亲密的也是教练。这些年轻的教练有着与学生们一样的过去,他们每天都要手把手地调整孩子们不规范的动作。图为一名女教练在帮一名男孩压背。

  

  每天,体校的孩子们都要突破一次次的极限。图为蹦床馆,教练在一名男孩压韧带。

  

  图为蹦床馆,一名在训练中哭泣的女孩。

  

  每天,蹦床馆内充斥着哭声和训练的叫喊声,也有中途休息的欢笑声。图为两名孩子在蹦床上玩耍。

  

  体校给孩子们提供每天25元的伙食费,早上有牛奶,晚上有酸奶。然而,变化不大的菜色很少让人有惊喜。而一些刚刚进入发育期的女孩,已经开始有了减肥的意识,吃得尤其少。图为一名孩子在食堂打饭。

  

  蹦床队每天的行程是上午文化课,下午训练。为了应付下午的大运动量训练,学校硬性规定了学员的午休时间。然而爱玩的天性总是驱使孩子们“钻空子”。图为男生宿舍,一名男孩在午休,其它男孩在地上玩纸牌。

  

  图为一名男孩模仿健美运动员的动作。

  

  福州蹦床队有近40名学员,男生不到三分之一,于是男生便显得特别珍贵。俞均宣、俞均弦是一对8岁双胞胎兄弟。2011年,他们一起被福州体校蹦床队从福清抽选上来。在阴盛阳衰的蹦床队,他们被视为“宝贝”。图为双胞胎兄弟在宿舍与父母通电话。

  

  图中的小女孩,5岁,她的爷爷曾是1997年中国引进蹦床运动后的第一批教练员。女孩在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便被爷爷抱上蹦床玩耍,开始了蹦床“运动生涯”。

  

  池梦婷,有着美丽的脸庞,是教练的重点培养对象。在11岁这年,池梦婷进入青春发育期,身体的重量令她逐渐无法支撑起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而这也成为所有同龄女孩子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坚持自己的运动生涯,她们不得不比男孩付出更多的努力。图为池梦婷在训练过程中被教练责备,一脸黯然。

  

  在大运动量训练下,孩子们的手满是老茧,脚底也因长期赤脚在弹网上磨损而满是皱褶。一名教练说:“成为职业运动员后,还会落下一身的后遗症。”

  

  图为一名教练给孩子擦药。

  

  训练不能放松,因为出头的机会并不多——只有一年一次的省内蹦床锦标赛和四年一届的省运会。能参加到省赛,已是非常幸运。图为几名孩子在进行基础训练。

  

  每天晚饭后,孩子们都会利用仅剩的15分钟到小卖部看电视,买零食。这是他们一天中难得的轻松时刻。图为几名孩子在教室走廊中玩耍。

  

  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举国体制的“后备人才”,他们似乎都想做“职业运动员”,但有些则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蹦床。图为几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同一间教室内等待一天中最后的安排——晚自习。由于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训练上,体校的孩子在文化上要远远落后于普通学校的孩子。

  

  日复一日,体校孩子们将童年时光献给了蹦床。他们唯一的进阶路是——选入体工队,然后是国家队。然而,只有最拔尖的孩子会走到最后。大多数孩子,或早或晚将面临淘汰,然后中断体育生涯。(部分信息来源于《Lens视觉》)

moscato 发表评论于
倒立那张吓一跳,以为是少年吸毒人员呢
xkk 发表评论于
可怜的孩子,床上的席子破成那样!学校应该给他们生活上好的照顾。
wbd001 发表评论于
问各位,干什么是天上可以掉馅饼的?哪个行当如果要成为专业,优秀,佼佼者而可以轻而易举得之?

我也一脸愕然了。
karthiković 发表评论于
无聊之极的运动,还不如去练网球,打得好还能进大满贯
kdsz 发表评论于
这些小孩就是穷人家的孩子,为了不花钱能吃饱饭和读书。中国这种为了拿所谓金牌的体育运动体制,只是集权国家的特产。看看在普通社区的运动设施投入,看看在普通学校给孩子们的体育设施和项目的投入,把那些为了拿金牌而花的钱放在真正对老百姓有用的地方去,才是进步。
badminton2 发表评论于
党的面子工程!没有乐趣的体育是身心灵的催残。
paradisehawaii 发表评论于
So sad for the children!
lightice 发表评论于
在网上搜出这篇举国体制的弊端的文章,写的有点意思:

《举国体制的弊端》2009年05月28日 星期四 5:26 P.M.举国体制曾给国人带来欢愉。但在这个辉煌的背后,是建筑在牺牲全民体育基础为代价的。像这样的金牌体育,好似空中楼阁,昙花一现。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

就现代体育理念来说,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无可非议。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去争取?

中国人历来好面子:只要脸上有光彩,就会倾其所能在不在话下。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可谓是国人丑陋一面,在现阶段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他们认为金牌多多就是一个民族的强盛,殊不知这背后是牺牲全体民众的体育基础为代价的呀!!

当然他们也在呼吁全民体育,但那只是放空炮,毫无实质进展。原因很简单,无法投入

看看我们周围有几个人关于体育、有几个参与体育运动。现在人们价值观太直观。思绪浮躁、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致使社会道德趋向下坡。犯罪率不断上升,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学校教学是以分数为第一,而不是以德智体为标准来衡量。严重存在偏颇,体育教学已成为一文空纸。

虽然现在有所醒悟,但现状已不可逆转,看看学生们不是豆芽,就是肥胖,有体重、没有体能。

企事业单位群众体育活动更是一落千丈,奉行时间就是金钱,体育运动根本无人问津。

白领精英们朝九晚五,一心为老板打工,个个都是骨感美,成了名副其实三高集聚区。

据有关方面做一个统计,誉为中华脊梁人群中25岁-45岁体质逐年下降。亚健康人群倍增。真正健康人群只占5%。最为广大农村体育活动更是空白一片。

我国每年用于医疗费用占GDP12%,这不仅延缓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能挽救一个民族体质下降的趋势。

这时有个表象很能说明说明问题。美国两亿多人口常年跑马拉松人就有三千多万,而我国只有一万。这巨大的反差太明显不过了,这都是政府搞所谓的举国体制所带来的恶果。严重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再不彻底废除,那将后患无穷,更不要说: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

宇宙是在运动中诞生了我们这个星球,所以人类应该在运动中成长。体育精神只有殖生于民众,才能积聚起巨大的民族能量。体育精神之所以能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是因为体育运动符合人和社会发展自然规律。

人类的生存三部曲,吃、睡、运动。离开这自然法则,就要受到严惩。

再看看外国人为什么人家一个个身高马大。原来在我国还处在春秋时期,古希腊人就开始了体育运动了,也就有了后来了古代奥林匹克。

改革开放30年了,竞技体育完全可以让市场去做,让他们自然沉浮,那种视金牌象征国家的荣誉,可以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体现。


dakebubi 发表评论于
太不容易了。 出头的(到国家队)的有多少? 不知道其他的孩子以后靠什么生活。
老梆子2 发表评论于
普通没有背景人家的孩子要想搞出点成绩来,都得这么练,其实有钱人家也一样,古今中外都一样,这就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然后半句有点不太与时俱进。读书,练钢琴,搞体育。。。除非你是绝世无双无师自通的天才。楼下某位说的对,这已经不是举国体制了,在西方国家也一样,只不过中国多点就是了。
大姐夫 发表评论于
最没前途的项目,年龄稍大就完了。

如能学个小球项目,退役后当教练也不缺学生。
hachimada 发表评论于
家长们愿意花钱送孩子去练体育,这已经不是由国家负责选拔的“举国体制”了。
xfollower 发表评论于
要成功在哪儿都这样,跟所谓举国体制没关系。
凉米线 发表评论于
太无聊了, 无知的父母
哈里斯 发表评论于
可怜的孩子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