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24小时 科幻剧不科幻,低估相当一部分观众的想像力。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非常24小时》反应不佳。
《非常24小时》在大年初一当天,以24小时连播形式成功摘下中国第一颗24小时连播剧的果实,媒体近几天来的反馈中均受好评。然而也有网友在各种论坛中对该剧中的幻想成分提出质疑,指《非常24小时》低估相当一部分观众的想像力。

在人们对《非常24小时》的评价中,24小时连播形式被广泛认可,当然也有观众认为这是在学美国的《反恐24小时》,这一点早在该剧制作之 初,导演尤小刚即坦承,也有网友站在《非常24小时》一边说,这有什么?电视剧就是图个乐,只要克隆得好,目的就算是达到了。另外,也有观众提出,这种挑战体能极限的电视剧如果放平常可受不了,这也就仅限于逢年过节还算有些意思。

此外,在众多关于该剧的评论声中,有一种声音显得格外清脆,即对该剧中科幻成分提出的疑问。有报导说:「一位姓郑的小姐看后觉得剧中几个高精尖科学家使用的道具还不够先进,比如剧中两个人通过无线上网的MSN联系,这东西在现在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都可以做到,而剧中那些如此高科技的部门还使用这个,有点不够先进,应该再使用更尖端、有创意的科技产品。」还有网友说:「他们居然不知道把硬碟卸下来挂在另外一台电脑上看里面的文件,还苦思冥想想密码,还电脑高手呢,好搞笑!」

对此导演尤小刚解释,首先,电视剧与电影不同,一部100分钟的科幻电影可以投资几亿美元,而电视剧的100分钟也就七八十万人民币,不可能制作出像美国科幻大片那样的科幻电视剧,那种科幻场景与先进的科技设备我们无法呈现也制作不出来,同样限于成本,《火星叔叔马丁》不也就是脑袋上多两根天线,还有什么?

其次就科幻本身而言,一种是硬科幻,就是那些纯粹靠技术完成的画面,还有一种是软科幻,就是对人文的东西进行的一种幻想推理,刚才说了,由于电视剧的制作成本问题,使得我们不可能去玩那些硬科幻,只能去再现一种科幻现实主义的东西,而不是科幻浪漫主义的画面或是硬体设备。再者,从电视剧本身出发,它原本就是一个适于讲故事的结构,它最重要的还是在描写剧中人物,用一个接一个的情节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这才是电视剧的特长。

至于《非常24小时》,它名为一部科幻险情剧,科幻作为它的包装外壳,我们其实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对有关环节进行幻想,包括虚拟的中国EMC机构,也就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包括他们通过网路打电玩的方式让时间提前了三分钟等等,还有像太空舱,也是尽最大可能制作了比常规舱还大好多的类比舱。